中医经典选读 主编:周安方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目录,中医经典著作介绍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影响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皇帝内经选读,中医经典著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经方:《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中医四大经典,内经:称《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 各81篇,总计18万余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伤寒:《伤寒论》 金匮:《金匮要略》 ——合称《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著,8万余字 温病:明·吴又可《温疫论》;清·叶天士《温热论 》;清·薛生白《湿热病篇》;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论的根源,,《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影响,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植于先进的哲学思想,故“千年而不衰” 提出整体观医学特色:整体观念 确立中医医疗模式:辩证及诊治大法 系统整理经络学说及针灸疗法:针灸学鼻祖 首创医学与多学科联合研究模式,,《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六经辩证的整理及提高:形成体系,称临床辨证论治先驱者 脏腑经络辩证运用于内伤杂病诊疗取得巨大成功 治则治法灵活运用典范:对实践操作具有强大指导意义 临床组方用药的里程碑:称方书之祖,,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创立温病辩证论治体系: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 提出温病发病的新观点 丰富外感病的治法方药,,皇帝内经选读,第一章:养生 第二章:阴阳 第三章:藏象 第四章:经脉 第五章:病机 第六章:诊法 第七章:病症 第八章:论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分析养生的重要性及基本理念,,术数,术数:以巫术为起源的各类技术,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房中、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术数: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的各类现象,用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术数:预测吉凶的法术,,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充足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天,指先天,癸,即癸水天癸为藏于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至,成熟的意思(又解为到达、产生) 精气的别称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 元阴、元气的别称《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 任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任”,担任,妊养之意,总任一身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 太冲脉:即冲脉冲脉,虚邪贼风:虚邪,邪乘虚而入,谓之虚邪贼风,不正之气,就是邪气意思为四时的邪气 恬惔虚无:恬惔,安静的意思虚无,心无杂念意思是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真气从之:真气,正气从,顺从,调和之义 精神内守:内守,守持于内即精神充沛而不妄耗经文释义,,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为随便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觉得舒适;不管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当中生活,都觉得快乐 高下不相慕:高,地位尊贵;下,地位卑贱意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安于自身的社会地位,不羡慕别人经文释义,,嗜欲不能劳其目:嗜好贪欲,不能烦劳他的视觉。
淫邪不能惑其心:淫乱邪恶之事不能惑乱他的心神经文释义,,经文释义,不惧于物:不为外物所惊扰 德全不危:德,养生之得;德全,全面实行养生之道不危,不至于受衰老的危害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生长化收藏,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 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 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缺乏 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不足,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养生与防病关系极其密切,必须特别重视,,阴阳,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阴阳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运用于医学当中,对人体生理之阴阳、病理之阴阳必须特别注重阴阳学说,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描述阴阳的概念与其特征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阳学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描述阴阳的概念与其特征(相互转化)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阴阳学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描述阴阳的概念与其特征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阳学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描述阴阳的概念与其特征(阴阳相互交融),阴阳学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天地、星辰、自然事物以及人体来描述阴阳的含义 介绍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人体分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顺应、依顺之意言人身中的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作用强大,阳气具有向上和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
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阴者,藏精而起亟(扶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气过盛而为邪,逼迫血脉急迫疾速内扰神明,发为狂乱之症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气立如故:立,犹行也,意为脏腑经络之气运行如常,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要,即关键、纲要阴与阳关系中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经文释义1,天地之道: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变化之父母:物之渐变(量变)为化,物之突变(质变)为变父母,根本、本原变化之父母,即事物变化的根源 神明之府:神明,自然万物运行变化的内在动力《淮南子·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谓之神明府,藏聚之所经文释义2,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积,积聚阳、阴,此处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的状态物质即言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阳杀阴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经文释义3,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地气受阳热的蒸腾上升为云,天气受阴寒凝聚下降为雨,而云变为天气,雨生成为地气 可见天气的云来源于地气的雨,地气的雨产生于天气云通过云雨互变的自然现象,说明阴阳互根、相互转化的道理同时说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之理经文释义4,阳为气,阴为味: 气:指药物、饮食之气,因其无形而升散,所以为阳 味:指药物饮食之味,因其有质而沉降,所以属阴此“气”不同于中药学的“四气”,“味”则类同于中药学中的五味经文释义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阴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之处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支,同肢浊阴,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经文释义6,味归形,形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