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央视纪录片京剧解说词】京剧第一集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 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城市真正离 去对于那些有情和无情的岁月里,京剧之对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 即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更是一种 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历史远去的背影,至今都折射出京剧复杂的身形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 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一百多年前的王瑶卿,是京剧舞台上的要角儿,穿梭出入于重重宫门的紫禁城,立于这个富丽堂皇而又戒备森严的宫廷舞台,为一个 行将死去的王朝载歌载舞王瑶卿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京剧百年, 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粉墨登场的艺人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 得意或失落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正是这 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王朝的跨越世纪的欢娱,也成就 了京剧自身的灿烂与辉煌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当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我们的讲述,就 从这个早已陨落的王朝开始此时的昆曲已经盛极而衰,管弦悠扬伴随着吴音呢喃,演绎着私订 终身后花园、落难才子中状元的老套情节,抛开身份面子不管,即便是宫廷之内的王公贵胄,大概也对昆曲开始有了审美疲劳。
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 1860年,紫禁城漱芳斋戏台,终于迎来了 第一位演唱皮簧的供奉内廷,他就是日后被称为京剧鼻祖的程长庚 程长庚是三庆班的第四任班长,与所有前辈班长相比,程长庚粗通 文墨,是梨园航中凤毛麟角的文化人,作为一名德行高尚的班主, 程长庚对戏曲至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怀有一份常人不及的敏感 和关切19 世纪 50 年代,清帝国的大门,已随鸦片战争的失败轰然开启, 古老的神州大地,开始了千年未有的艰难转型然而,紫禁城内时 时荡漾的,依然是昆曲男女之情的委婉之音王朝政治的昏聩腐朽,与戏台下的沉湎萎靡,促使程长庚开始将思考的目光,转向舞台剧 目的革新一次偶然的机会,程长庚与一位常来听蹭戏名为卢胜奎 的进京赶考的学子,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劝说卢胜奎放弃科考,转 而下海入了梨园以儒生的身份屈就梨园,卢胜奎大概是京剧史上 第一人在倡优并列的封建专制社会,今天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这位来自江西的官宦子弟,需要跨越如何艰难的内心挣扎,总之, 卢胜奎的加入,注定将使京剧,在通往艺术神殿的漫漫长路上,很 快跨越尤为关键的一级台阶程长庚和卢胜奎,为了一改京都舞台的颓靡之势,合作成就了这部 涵盖了三十六本的京剧长篇大轴《三国》的问世。
三国戏的演出, 一时成为京城舞台旷日持久的风潮,而正是在这股热潮的吹送下, 京剧终于开始在一百五十年前,开始展现出质朴的泥土气质之外, 从未有过的清新刚健和风雅底色了,确保它一举挣脱世俗成见中的 下里巴人、卑微底下的身份规约,大大方方地迈上了宫廷演出的大 舞台中国戏曲源自乡野,其原始声腔普遍具有高喉大嗓的特点乡村露 野,搭台唱戏,台上的人不吼着唱,台下的人是不会答应的 古老的成见,到一位名叫谭鑫培的京剧老生红遍京城时,总算得到 了彻底的改变19世纪 50年代末,经年持续的太平天国起义,已使大清帝国元气大 伤富足殷实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兵燹战火中沦为人间地狱昔 日的东南形胜之地扬州,早已冷月无声一派萧瑟北上逃难谋生的 艺人不绝如缕战争的劫难,将一个年方十岁的孩子送上了京剧的舞台1857年, 跟随父亲唱湖北地方戏汉剧的谭鑫培,流浪到了京城,三十三年后 的 1890 年,谭鑫培以供奉内廷的身份,首度登临宫廷大舞台一曲 京剧传统戏《卖马》过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的慈禧,懿旨单独召 见谭鑫培,封赏之余,加赐谭鑫培四品顶戴,这一年,谭鑫培 43 岁 正是京剧老生行的黄金年龄有人说,属于谭鑫培个人的重赏,同时也不啻(不啻=如同)为京剧 国剧地位的一次正式加冕,因为从此以后,中国戏曲史上花部乱弹 与昆曲间的所谓百年花雅之争,终于到谭鑫培这里划上了一个令人 悲欣交集的句号。
l=J也有人说,慈禧对谭鑫培的钟爱,爱的并非是谭鑫培本人,而是他 的声音,一种由前辈艺人程长庚最初冠名的亡国之音1870 年,在京城舞台已小有名气的谭鑫培,搭班程长庚的三庆班 年轻的谭鑫培向程长庚提出,自己想转行唱老生的想法不料却遭 到程长庚的严词否定,当时已在病中的程长庚对谭鑫培说,子声太 甘,近乎柔靡,亡国之音也1880年,程长庚病故,但甘甜柔靡的 谭式唱腔却越唱越红J时代趣味的转换,诉说的也许只是人们对一种异乎往常的全新声腔 的偏爱与认同,直来直去、质朴粗犷的高喉大嗓,已不复为戏迷们 待见,这种交织融汇了中州音韵和湖广方言的声腔特点的所谓亡国 之音,转而成为众声喧哗的京剧舞台的主旋律,也成为了那个时代, 人们宣泄内心的最强音>1 FA1 ”▼h4>、'Al M时至光绪十年的 1884年,谭式声腔早已风靡京城一声“店主东带 过了黄骠马”,俨然已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共同分享的时 尚京剧老生行,由此从京剧众行当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京城戏 迷的最爱这一年,谭鑫培离开三庆班,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京剧 戏班——同寸社在谭鑫培的同春社,延续百年的祖制终于走到了 尽头在他的班社里,挑班演出的班主显然已是演出市场的最大卖 点。
京剧班社维系百年的明星制由此开始,明星制取代了班社制, 这是京剧到繁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谭鑫培因此也获得了谭老板 的尊称光绪五年,唱红京城的谭鑫培谭老板,首次受邀来到上海演出不 出人们的预料,当深情绵邈、气韵沉雄的声腔,在十里洋场唱响, “伶界大王”的崭新桂冠如期加临,这是京剧艺人从未有过的一个霸 气头衔时代风云如白云苍狗,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一个孕育了一门不朽 的戏曲艺术的老迈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京剧鼻祖程长庚亡国之 音的语言一语成谶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中,它的准确与神秘,恍 如咒语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在一个以京剧作伴的 时代,谁会愿意去关心、留恋一个注定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王朝的陨 落呢? 时代的霜刀雪剑,给生活在有情和无情岁月中的代代中国人,带来 的是一段如此漫长的伤害与创痛他们是不幸的,因为历史的主宰 让他们不得不与一个写满耻辱与不公、血泪与饥寒的百年乱世狭路 相逢然而,他们有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样的飘零乱世,正是走过 百年的京剧,给了他们不离不弃的温情和护佑当风雨来临,灯火阑珊处,舞台之上传来的这个天籁之音,给每一个贫贱或高贵、伟 大或卑微的生命,传递着亘古的温暖与慰藉、希望与力量。
时光不歇,生活不止古老的京剧,她的精彩其实才刚刚开始篇二:纪录片《京剧》解说词摘编】中央电视台八集电视纪录片《京剧》解说词摘编第一集《定军山 溯源》2010 年 11 月 16 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 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 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 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 名字:京剧站在北京城南的永定门向北望去,仿佛可以看到天边二百年前, 从南方来的徽班也许就是从这里,陆陆续续地走进北京城开始了他 们的辉煌之旅就是这样一座宽广的城市,为百年来众多京剧艺人 的粉墨登场,提供了最坚实的舞台在老北京的传说里,京剧是从茶楼到戏园子几代中国人一脉相承欲罢不能的疯狂沉醉与痴迷,忘我的追捧、山呼的喝彩,在那些有情 和无情岁月里,京剧之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既是各层人士沉 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在好奇的外国人眼里,京剧也许首先是一个神秘而优美的梦境。
仅仅八十年前,当来自中国的国色天香在太平洋彼岸的纽约百老汇舞 台首次绽放,大多的西方人认为,京剧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 所存在的障碍八十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把中国京 剧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百年,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粉墨登场的艺人无以掩饰的光 荣或梦想、得意或失落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 芳??正是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王朝的跨越世纪的欢 娱,也成就了京剧自身的灿烂与辉煌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 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我们的讲述,就从这 个早已陨落的王朝开始??京剧》剧照第二集《宇宙锋 呐喊》1911年 10月,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一个月后,革命从武昌 城头传递至上海在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战斗中,担任总突击队的 全部是上海新舞台的京剧艺人,总队长是潘月樵和夏月珊这些曾 经用一出出时装新戏点燃台下观众内心革命火焰的伶人“戏子”,终 将命运的耻辱与愤恨,化为无可阻挡的革命激情与熊熊烈焰上海光复后,京剧艺人潘月樵被授予少将军衔孙中山批准成立上 海伶界联合会,亲笔题赠“现身说法”的匾额一幅,夏月珊为首任会 长。
时代的转换如这块世纪舞台的幕启幕落,伴随着这段从梨园伶 人到革命少将的梨园佳话的书写完成,京剧的另一个百年开始了1912 年底,65 岁的谭鑫培又一次来到上海演出在明亮如白昼的 舞台灯光照耀下,传统戏曲舞台 “一桌二椅 ”的摆设显然已有些孤单, 取而代之的是新奇的舞台机关布景真刀真枪的舞台交锋演绎着情 节曲折的连台本戏,京剧的“听戏”时代,已率先在这座城市向“看戏” 时代让渡当时装新戏的热潮随革命的结束而快速引退,以动作丰富、“做打” 见长的武生、架子花脸、刀马旦,也迅速取代一板一眼、擅长 “唱念” 的老生、青衣,而成为沪上戏迷的新宠在登临这座城市不到半个 世纪后,京剧在这崭新舞台上生长、浮现出别样的生命印记,“海派 京剧”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当讲究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京派”首次遭遇新生的“海派”,演出 的效果或结局,似乎已可以料想在刚刚兴建营业的“新新舞台”, 伶界大王谭鑫培拿手的传统老生戏还没演完,沪上戏迷的满场倒彩 已经此起彼伏仅仅几个月后,十里洋场的华丽舞台,迎来了又一位来自京城的京 剧艺人,这个人就是年仅十九岁的梅兰芳也正是在此次上海的演 出以后,梅兰芳这个名字开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中国人爱上 京剧、走进戏院的理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谭鑫培和梅兰芳二人一前一后结局迥异的演出, 构成了京剧发展史上又一个百年的真正起点京剧》剧照篇三:中央电视台八集电视纪录片京剧解说词精彩摘编】中央电视台八集电视纪录片《京剧》解说词精彩摘编两百余年间的温暖、欢娱和力量2010 年 11 月 16 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 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 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 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名 字:京剧京剧是国粹,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共识然而,当“国粹”写入“遗 产”,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无从回答站在北京城南的永定门向北望去,仿佛可以看到天边二百年前, 从南方来的徽班也许就是从这里,陆陆续续地走进北京城开始了他 们的辉煌之旅就是这样一座宽广的城市,为百年来众多京剧艺人 的粉墨登场,提供了最坚实的舞台在老北京的传说里,京剧是从 茶楼到戏园子几代中国人一脉相承欲罢不能的疯狂沉醉与痴迷,忘 我的追捧、山呼的喝彩,在那些有情和无情岁月里,京剧之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既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 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