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式整脊判读划片

m****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88.37KB
约13页
文档ID:584739921
美式整脊判读划片_第1页
1/13

请在此处填写作品信息(此页非设计模板)• 美式整脊技术常用英文名词解释: • nA:Anterior(前侧) • nP:Posterior(后侧) • nS:Superior(上侧) •nI:Inferior(下侧) • nIN:Internal(内侧) • nEX:External(外侧) • nAS: Anterior- Superior(向前、上侧)• nPI: Posterior- Inferior(向后、下侧)• nAS-IN:向前、上、内侧 • nAS-EX:向前、上、外侧• nPI-IN:向后、下、内侧 • nPI-EX:向后、下、外侧 •美式整脊技术——骨盆的偏位编码 •骨盆两侧的髂骨与骶骨形成两个骶髂关节,耻骨联合为第三个关节这三个关节决定了骨盆两侧的髂骨可以出现同向或异向的脱位•其脱位形式最多有可能出现8种:•1、向后向下的脱位PI;•2、向前向上的脱位AS;•3、髂嵴远离中轴线的脱位EX;•4、髂嵴靠近中轴线的脱位IN;•5、以上四种脱位方式的四种组合脱位(PI-EX、PI-IN、AS-EX、AS-IN)美式整脊技术 美式整脊技术 ——枕骨的偏位编码 1、AS(AS—向前上偏位);2、PS(PS—向后上偏位);3、AS—RS(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侧偏);4、AS—LS(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侧偏);5、PS—RS(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侧偏);6、PS—LS(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7、AS—RS—RA(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侧偏;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8、AS—RS—RP(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侧偏;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9、PS—RS—RA(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侧偏;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10、PS—RS—RP(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侧偏;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11、AS—LS—LA(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侧偏;LA—左枕骨髁向前转);12、AS—LS—LP(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侧偏;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转);13、PS—LS—LA(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LA—左枕骨髁向前转);14、PS—LS—LP(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转; 美式整脊技术——颈椎的偏位编码 (一)寰椎偏位编码 美式整脊技术1、A—R(A—向前偏位;R—侧向右偏);2、ASR(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侧向右偏);3、AIR(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R—侧向右偏);4、A—RA(A—向前偏位;RA—侧向右偏,右侧向前旋转);5、AS—RA(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A—侧向右偏,右侧向前旋转);6、AI—RA(A—向前偏位;I—向上下偏位;RA—侧向右偏,右侧向前旋转);7、A—RP(A—向前偏位;RP—侧向右偏,右侧向后旋转);8、AS—RP(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P—侧向右偏,右侧向后旋转);9、AI—RP(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RP—侧向右偏,右侧向后旋转);10、A—L(A—向前偏位;L—侧向左偏);11、ASL(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L—侧向左偏);12、AIL(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L—侧向左偏);13、A—LA(A—向前偏位;LA—侧向左偏,左侧向前旋转);14、AS—LA(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LA—侧向左偏,左侧向前旋转);15、AI—LA(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LA—侧向左偏,左侧向前旋转);16、A—LP(A—向前偏位;LP—侧向左偏,左侧向后旋转);17、AS—LP(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LP—侧向左偏,左侧向后旋转);18、AI—LP(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LP—侧向左偏,左侧向后旋转)。

?(二)颈椎C2—C7偏位编码; 美式整脊技术1、PRI—La(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下偏位;La—接触点为左侧椎弓板);2、PR—La(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La—接触点为左侧椎弓板);3、PRS—inf(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inf—整体向下);4、PR—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5、PLI—La—inf(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La—右侧椎弓板;inf—整体向下);6、PLS—inf(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inf—整体向下)7、PL—La(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a—右侧椎弓板);8、PL—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P—棘突) 美美式式整整脊脊技技术术 ————胸胸椎椎偏偏位位编编码码 1 1、、P PR RS S((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R R——向向右右偏偏位位;; S S——向向右右上上偏偏位位));;2 2、、P PR RI I——T T((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R R——向向右右偏偏位位;; I I——向向右右下下偏偏位位;; T T——接接触触点点为为左左横横突突));;3 3、、P PR R——T T((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R R——向向右右偏偏位位;; T T——接接触触点点为为左左横横突突));;4 4、、P PR R——S SP P((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R R——向向右右偏偏位位;; S SP P——接接触触点点为为棘棘突突));;5 5、、P PL LS S((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L L——向向左左偏偏位位;; S S——向向左左上上偏偏位位));;6 6、、P PL LI I——T T((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L L——向向左左偏偏位位;; I I——向向左左下下偏偏位位;; T T——接接触触点点为为右右横横突突;;7 7、、P PL L——T T((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L L——向向左左偏偏位位;; T T——接接触触点点为为右右横横突突));;8 8、、P PL L——S SP P((P P——向向后后偏偏位位;; L L——向向左左偏偏位位;; S SP P——接接触触点点为为棘棘突突 美式整脊技术——腰椎偏位编码 (一)腰椎L1—L4偏位编码1、PR—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2、PRS—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3、PR—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m—接触点为左侧乳状突);4、PRI—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m—接触点为左侧乳状突)5、PL—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6、PLS—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

7、PL—m(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m—接触点为右侧乳状突);8、PLI—m(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m—接触点为右侧乳状突)二)腰椎L5偏位编码1、PRI—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2、PRS—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m—接触点为左侧乳状突)3、PLI—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SP—接触点为棘突)4、PLS—m(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m—接触点为右侧乳状突) 美式整脊技术:腰椎X光判读 正面X光片:美式整脊技术 一、划出两侧股骨顶点并行线(股骨并行线) 二、划出各腰椎椎体上、下缘并行线(椎体并行线) 三、以「股骨并行线」由下往上平行比对「椎体并行线」,先出现不平行者即为「原发 性半脱位,Primary subluxation」,以L4为例 四、测量L4脊突中心点至两侧椎体边缘的距离,距离较短侧即为半脱位侧(决定PR 或 PL), 以右侧为例(PR) 五、测量L4下缘并行线与L5上缘并行线左右两侧高度,高度较大侧为“superior”,简写“S”,高度较小侧为“inferior”简写“I”,若以右侧为例则只需判别L4的右侧,若是高度较 大则为“PRS”,若是高度较小则为“PRI”。

侧面X光片:美式整脊技术 一、先在各椎体后缘由上往下划出“George line”,找出往后突出的椎体,即为“Posterior”,简写“P” 二、划出每节椎体前后缘的并行线,上下两线提早交叉(converge)、且最靠近脊突的上节椎体,即「原发性半脱位,Primary subluxation」,若在原发性半脱位的上方若有出现上下两线成平行,或者出现反交叉线(diverge),即为「代偿性前突消失,Compensating hypolordosis」 n三、检查各椎间距,若有椎间距狭窄,表示该节脊椎有退化性病变 nAdjustins Contact points nPRS or PLS S.P. nPRI or PLI Cervical spine: articular process(AP) Throcic spine: transverse process(TP) Lamber spine: mamillaey process(MP) C/S:PRI-a or PLI-a T/S:PRI-t or PLI-t L/S:PRI-m or PLI-m ￿￿n骨盆定位(Pelvis￿listings):￿￿美式整脊技术￿n肠骨(Ilium):￿￿￿￿￿￿￿￿Flesion￿/￿Extension￿￿￿￿￿￿￿￿￿￿￿￿￿￿￿￿￿PI￿/￿AS￿￿￿￿￿￿￿￿Internal￿/￿External￿￿￿￿￿￿￿￿￿￿￿￿￿￿￿￿￿￿￿IN￿/￿EX￿￿n正面X光片:￿￿美式整脊技术￿一、点出骨盆腔10个基准点:两侧股骨顶点、两侧肠骨顶点、两侧坐骨底点、两侧荐椎最外侧点、第二荐椎脊突中心点及耻骨联合中心点。

￿￿二、划出两侧股骨顶点并行线(股骨并行线,基准线),以基准线分别由两侧肠骨顶点划出并行线(第一横线),再由基准线分别由两侧坐骨最底部划出并行线(第二横线),再基准线分别由两侧荐椎最外侧点划出垂直线(左、右垂直线),以基准线平行沿第二荐椎脊突中心点划出垂直线(底部垂直线)￿一、测量左右两侧第一横线至第二横线距离,较长侧即为「PI」,较短侧即为「AS」￿二、测量底部垂直线与耻骨联合中心点的距离,较宽侧即为「IN」,较窄侧即为「EX」,并可注明所测量的距离,如IN-2、EX-2(2等于0.2公分)￿三、测量左、右垂直线至第二荐椎脊突中心点的距离,较宽侧即为「Posterior」￿￿触￿￿￿￿￿诊￿￿美式整脊技术￿n一、「PI」侧脚较短,「AS」侧脚较长￿n二、病人脸朝下(趴下)躺卧时,小腿半弯成90度角,向内、外侧推压,若向内推压时感￿觉较紧,则为「EX」,若向外推压时感觉较紧,则为「IN」 •诊 断 美式整脊技术 •n「PI」: •测量左右两侧第一横线至第二横线距离,较长侧即为「PI」,并无「IN」及「EX」(亦即测量底部垂直线与耻骨联合中心点的距离相同) •n「AS」: •测量左右两侧第一横线至第二横线距离,较短侧即为「AS」,并无「IN」及「EX」。

•n「IN」: •测量底部垂直线与耻骨联合中心点的距离,较宽侧即为「IN」,并无「PI」及「AS」 •n「EX」: •测量底部垂直线与耻骨联合中心点的距离,较窄侧即为「EX」,并无「PI」及「AS」 • •n「PIIN」:同时具有PI及IN的条件 •n「PIEX」:同时具有PI及EX的条件 •n「ASIN」:同时具有AS及IN的条件 •美式整脊技术:整脊师诊断脊椎病症的方法 •1、询问病情症状: 美式整脊技术 •询问病情時,根据患者的疼痛和麻木的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椎神经损害部位,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位置•如患者有脊柱局部的症狀,除检查脊椎外,还需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著点是否劳损 •2、触诊定位诊断: 美式整脊技术 •在脊椎触诊检查过程中, 整脊师会从脊柱生理曲度是否有改变、棘突是否有偏歪、关节突关节两侧是否对称、相邻节段脊椎棘突或橫突间相对位置改变情況、棘突或橫突与枕骨、乳突等相邻骨性标志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情況等方面,,作出一个綜合的判断和诊断例如整脊师会用拇指在脊椎棘突旁、橫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並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著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結若有,即为劳损点或錯位点的反应。

•3、X光影像分析: 美式整脊技术 • 整脊师会观察脊椎X光片各椎間的变化,脊柱軸线变异情況,椎体后缘连线变异情況脊椎錯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化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脊椎关节錯位的表現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鈣化的部位、程度等並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結合分析,作出最后的诊断結果 4、评估人体功能性神经、肌肉、骨骼失衡: 美式整脊技术 这套评估人体功能性神经肌肉骨骼失衡的系统,是源于一个著名脑神经科及康复科医生Dr. Vladimir Janda的理论而制定的一套专用监测系統测试包括: (1)姿态分析 (2)平衡和步态分析 (3)测试评估软组织肌肉的长度 本评估方案結合理论、证据和临床应用,协助落实慢性疼痛人士的痛楚根源 传统的肌肉骨骼评估只着重人体结构来看,忽略功能性神神经、肌肉、骨骼系統的重要性该方法的重点是在评估人体功能障碍,,在日常体育和职业活动如何让神经、肌肉达到不平衡, 这是构成疼痛的常見原因这一独特的评估有助于治疗患者的肌肉骨骼问題,以及制定适当的运动处方,改善或消除肌肉不平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