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儒家经典《大学》的“三维至善”观《大学》历代为世人所推崇,北宋二程尊崇《大学》,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1]南宋朱熹将《大学》放在四书之首,认为《大学》是儒家道德修养之总括,是“为学纲目”[1]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5《大学》用“至善”观培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它在学习之法、与人相处之道和为人之理上都要求“至善”《大学》的“至善”观极具现代意义,它有助于人们获得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根基,帮助人们在物欲横行的世界“止于至善”一、第一维:学“知”之“至善”儒家历来注重学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1,“温故而知新”[2]54儒家认为教化和学习可以启迪智慧,《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3]古人认为自然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人不能逆天而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4]人类只有格物致知,遵循自然固有规律,才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求真的目的,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1]11,从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5。
最终实现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1]5一)立志《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1]8《大学》认为格物致知不是盲目的,是循序渐进的,首要的是确定目标,即“知止而后定[1]6这个“止”就是目标目标在儒家文化中原称作“志”志”最早出现于《尚书·盘庚上》:“若射之有志这句话翻译为:像射箭要有靶子,这个靶子就是目标《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4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曰:“夫志,气之帅也[3]56古人尚且知道立志,何况今人乎?(二)自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首先是对自己的,“自明”即“自觉”,是自我的觉悟,“所谓明之者,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皆明之之事,五者不可缺一若缺一,则明德有所不明[5]朱熹认为“明”就是一个自我启发的过程,“皆自明也”[1]7儒家强调自我思考、顿悟和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5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259八要素中“安而后能虑”的“虑”就是自我思考三)求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7,“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11《大学》中的“本”有两层含义:知识之本和精神之本知识之本是物的本貌,自然的规律,人伦的秩序,“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1]27“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1]55同时儒家认为,教化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灵魂的自由,寻找精神家园,即精神之本,“此之谓失其本心”[3]246,“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153儒家之“本”有着极强的现代教育意义,即教育除了要教授人知识,答疑解惑外,还要提高人的理性意识,启发人的终极思考,帮助人们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毕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工程需要的是智力、道德与精神兼备的人才,而不仅是强健的身体四)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2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11,儒家讲究修身,注重道德水平的修养,注重个人品行的保持和自我约束,独处时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不要自傲,迷失自己,即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慎独”的精义在于自我反思,独处时自我限制出土于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简儒家典籍《五行》各有二章专议“慎独”:“淑人小人,其义一也”“能为一而后能为小人,小人慎其独也”“展望弗及,兴高采烈”“能差池共羽而后能至哀,小人慎其独也”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儒家的“慎独”精神极具现实意义慎独的“至善”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抵挡社会各种欲望诱惑,不至于泥足深陷,处于权钱的漩涡不可自拔,从而最终达到内心的专注和统一,即“诚”的状态:“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11同时,严于律己,时刻自省,有利于仁厚待人,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这也是现今人们亟待提高的五)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8儒家倡导学习要“温故而知新”,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更新知识,有创新意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9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青年对自己“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6]人们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审问”,自我反省修正中才能逐渐地养成自学习惯和创新能力。
二、第二维:处事之“至善”儒家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入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296孔子十五立志,“学而优则仕”[2]744,《大学》也强调修身养性,“内圣外王”人生在世,不可避免要面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儒家直面现实,广推“仁”爱,缓减冲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15,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7]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将天道寓于人道,在人道中彰显天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立足于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以“人伦”作为入世依托,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499儒家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其人际交往处理和为人处事之道会给我们现代教育带来无数思想的启迪一)律己入世的前提是自我修身,自我控制《大学》“明明德”的第二个“明”,就是美好、完善的意思儒家与人相处首先强调“自律”“克己复礼为仁”[2]48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627为达到“明明德”,儒家走“中庸”路线:“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1]8子程子曰:“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1]25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247“中庸”之道有利于自身美好本性和品德的彰显,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25在现代社会,有的人自控力小,自学能力差,对学习、人生和职业缺乏规划郁闷和压抑表现于外,就是习惯性的抗拒亲人、反抗社会排斥朋友,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培养负面情绪带入职业中,还会影响自己与同事和领导的交往自我完善是一个旋转上升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和能力的磨练来实现,即“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1]9同时,人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控,不要迁怒别人,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25-26只有通过这样的修养和磨练,我们才能真正达到“道盛德至善”的地步二)泽人大学之道,在亲民亲”做“新”解,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1]5“新”有两层含义,自我新和助人新,即由自己到别人到社会,即“由己及人”儒家认为道德提升的最高境界,不是自我的发展,而是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结合当代育才观,就是让孩子们与家人、同学、朋友和同事和谐发展,共同提高,即修身齐家(血缘之家,班级之家、单位之家和社会之家),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层层递进。
由己及人”要求孩子们责己责人,不断反省,严格律己,宽厚待人,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谐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所谓“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新大众在止于大众之幸福[6]516陶行知这个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大学生的要求和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对于我们现代教育有着鲜明的指导性三)“恕”则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631儒家的“恕”就是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485,“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1]16君子在与人交往时,首先要求自己,再“责人”,即“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1]14生活条件改善让有的人开始变得冷漠,心胸狭窄,做事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缺乏容人之量,不能宽恕待人,把“己所欲”,强施给别人,不管别人意愿的“幼稚”的行为极容易破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将事情弄糟这种行为在家为“不孝”,出门为“不悌”和“不仁”,儒家视为大恶因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人是群居型动物,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还要关心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249。
四)勿偏“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1]13这句话告知我们人生在世,往往为自己的个人喜欢所左右,看待问题偏激,无法做到公正无私,从而失去正确认识事物的机缘,而且对他人有了偏见,就会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儒家至圣孔子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272在生活中,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是佼佼者,而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在其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道德完善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排除个人喜好,整体地看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别人优点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最便捷最快速地到达成功彼岸三、第三维:为人之“至善”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们强调技术,重“器”之用,忽视道德理念和人文情怀这种偏“工具性”的理念造就的“人才”有缺乏个性、重利益、轻道德的倾向,有些人形成以“对自己有利”为价值观和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追求,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8]。
教育在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即合“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1]25对于“合道”,孔子用“仁”,孟子用“义”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81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245(一)重义人要重德轻利重义《大学》中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17-18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148“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4]146韩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