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容忍与自由 课件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34.50KB
约13页
文档ID:49918655
容忍与自由 课件_第1页
1/13

胡适《容忍与自由》容 忍 与 自 由胡 适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 动机,体会容忍与自由的关系 2.胡适在《容忍与自由 》里引用《礼记王制》“四诛 ”的精神实质3、认识胡适思想对近代 中国的影响返回写作背景v1、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台湾《自由 中国》1959年3月16日第20卷第6期v2、《自由中国》杂志,是由中国近代著名 的自由主义学者胡适与雷震于1949年11月在 台北共同创办的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 、民主与宪政,批评时政与国民党的专制统 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大影响,并成为 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半月刊)写作背景v3、1960年《自由中国》遭当局查封停刊,v主编雷震被拘捕判刑胡适此时正在美国v开会回台湾后接见记者时表示:《自由v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不失为“光v荣的下场”,“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v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是很不公平的内容述评在本篇中,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 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 为重要为由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 为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沿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 自己的中心观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在胡适看来,容忍是自由存在的前提,所以 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胡适为布尔的那句格言 寻找到了立论的依据,并赋予了理论的色彩内容述评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 称的胡适,为何舍近求远,放下自由的直接 张扬而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精神了呢?这便与 年龄有关因而对相关命题的论述,便成为 思想与年龄互动的有趣课题从根本上来说 ,是老年人与青年人心理特点不同、社会经 验的差异所形成的胡适以自己的思想经历 来诠释其中的道理:内容述评v1、青年人血气方刚,容易激进冲动青年人有长 于积极进取而欠冷静反思的思维特点相对而言 ,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思考能较为周详客观v2、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即享受了四十多年的 容忍与自由,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 的容忍这是他的社会认知与知恩图报的心理 而青年时期往往更多的关注社会的负面而对现实 强烈不满这是胡适的人生经验之谈当然社会 容忍胡适的主要是他的“无神论”,这在相当程 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传统在宗教信仰问 题上历来是多元与宽容的发展等级 分值10分每项最高可加5分,最高不超过10分1、文体加分记叙文点明中心,有2-3个细节描写,即加3分;如果细 节刻画生动形象,即可加4-5分。

议论文中心论点明确,有2-3个分论 点,即加3分;如果分论点层次清晰,即可加4-5分2、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考虑加分 “深刻”:分析深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 个性色彩内 容 述 评3、胡适立论的另外一个依据是历史经 验他从西方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自由 与容忍的关系,提出了“容忍的态度 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 (以新教领袖高尔文从起初的反对罗 马旧教的不容忍到执掌大权之后自己 对异端不容忍的事例来证明内容述评v4、胡适着重分析了不容忍态度背后所隐藏的群体心理根 源v(1)人类普遍的共性(或称共同人性)它具有“喜同恶 异”的特征;(2) “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这是 作者阐释的重点例如宗教专制信仰的一神论以及现今 依旧存在的政治思想领域的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 元论如陈独秀所主张的 “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专制主义、极端主义生成的土壤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可错 性。

3)只有承认自己的可错性,才会有开放的心态、 对话的愿望和容忍的态度因此容忍的核心精神便是“和 而不同v5、在对待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的问题上,胡适提出 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艺术特色分析v(一)对于议论文而言,逻辑结构的严密清晰与论述的充分扎实是最 为重要的:v本篇的核心论点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v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v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从个人经历与体会加以 证明,采用虚实相间的论证方式v2、在”宗教”、“思想”、“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 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因其难得、稀有,所以说容忍比自由 显得更为重要以高尔文杀塞维图斯、五四时期自己与陈独秀的争执 作为例证v3、“戒律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提出对不容 忍态度的应对策略艺术特色分析v(二)将理论命题具体化、个人化纯粹的理论往往是抽象的,而个人的经历与思想是具体、独特和 生动的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思辨也总是造成行文的枯燥,而个性特点 分明的往事的回忆却可能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胡适并没有对“容忍”与“自由”下抽象的定义,也没有作学理上的 溯源,而是谈与布尔的交往、青年时代的过错、与陈独秀的争执等等 。

尤其是对“少不更事”的反思和自我批判,给读者以坦诚与亲切之感 从而也揭示了自己从不容忍到容忍的思想转变的过程因此,全文 的论证形式与观念内涵在个人性的旗帜下实现了完美的有机统一 (三)言之有物、晓畅明白《礼记·王制》“四诛”的精神实质v(1)“四诛”分别诛杀了新思想、新学术 、新信仰、新艺术v(2)作者通过对此的阐释,说明了社会的 发展必须要有容忍之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