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旧教材:哲学下册主要原理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4.50KB
约9页
文档ID:84947885
旧教材:哲学下册主要原理_第1页
1/9

高二哲学下册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第三部分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主观能动性:1含义、2表现、3原因、4制约因素1、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P32、表现:主观能动性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3、原因:①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②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 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运用:(原理)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原理P8(①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②主观因素)(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看问题、办事情,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指导,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同时,主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运用:①、(原理)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法论)要以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原理)主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法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④、(原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方法论)所以,看问题、办事情,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指导,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同时,(原理)主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法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注意: 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二、认识:1根本任务、根本目的、2实现认识根本任务的方法、3认识的反复性和发展性、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5社会实践(实践的特征、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P12(1)、基本观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方法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自觉性2)、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原理P12基本观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有确定的界限,同时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现象总要表现本质。

方法论: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其危害是相当大的注意: 真象与假象都是同一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要善于区分真象与假象;要善于区分假象与错觉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P15基本观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起点,是认识运动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方法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方法论运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认识的发展规律4)、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P15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2、实现认识根本任务的方法:(①两个必要条件;②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伴随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1)、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①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伴随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P27基本观点: 事物的客观性决定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方法论: 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方法论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相结合的核心方法是矛盾分析法此外,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3)、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P31基本观点: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方法论运用: 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要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第二,要敢于超越第三,务必各界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第五,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3、认识的反复性和发展性原理(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1)、认识的反复性原理:P22基本观点: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了方法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方法论运用: 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书本知识也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过程2)、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P22基本观点: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方法论运用: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认识运动可以结束;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认识运动不会也不可能结束3)、认识的发展性原理P22基本观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因此,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运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方法论运用: 学习书本知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119运用:(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出真知2)、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认识、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方法论运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5、社会实践(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1)、实践的特征原理P111基本观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醒: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P114基本观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方法论运用: ①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见认识论部分)P119(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见认识论部分)P119(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P124运用:(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6).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P134基本观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