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审美心理发展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50KB
约4页
文档ID:411795405
儿童审美心理发展_第1页
1/4

儿童审美心理开展摘要: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已经被确立为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心理学研究的审美和美学家研究的审美不同,美学家以审美经历为研究对象,是与记忆相关的简单心理活动;而心理学以审美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心理的系统构造、层次与历程,审美素质与审美心理的关联以及审美素质的形成,探究科学地分析和界定审美本质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报?及?心理科学?从1994-2022年的所有相关文献进展综述,并联络美学上的重要概念,试着将心理学研究中各个分散的相关部分联络起来从儿童开展的角度概括出审美心理的形成过程关键词:儿童开展审美心理一.问题的提出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终究是什么?〞他答复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界上许多习见周知的事物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应用这个字,但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们探究了两千多年,到如今还没有寻找到一个定论近代心理学的兴起,试图从心理研究的角度给予审美心理科学的解释心理科学?关于这方面研究最新的一篇综述是?审美的神经机制研究及其美学意义?〔2022年第5期〕,这篇综述在以往神经美学的研究根底上,将事物引起的刺激反响是否适应神经机制作为定义和界定审美心理的标准。

但是,假设仅从生理角度,并不能界定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快感是生理上的协调适应,但是美感更是一种心理活动除了神经机制,是否能从人生开展的角度找到更全面的研究方式?因为审美心理不仅是瞬时的刺激反响,更在于一种形成过程这将更有利于把审美心理现象确定在科学的根底上科学根底的另一个含义是“有迹可寻〞,审美心理不是凭空而降的,尽管各人的审美不会一样,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审美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产生“美还是不美〞的审美判断是有心理根底的,假设各人的心理根底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他们的审美判断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性从美学上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概念: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移情、无意识但是美学上的解释本身就没有到达定论,也缺乏实验研究从神经机制上解释审美心理,也还局限在感觉的层次其实对其他几个概念,从儿童心理的开展中最能明晰地看到形成过程,比方儿童什么时候具备整体知觉的才能?什么时候开始习惯性地产生联想?研究这些根本心理刚好可以概括出审美形成的心理根底虽然如今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没有这样的概括,但是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二.相关研究审美心理产生之前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不单指认识事物是什么颜色、形状之类的客观属性,还指包含什么样的记忆或者象征意义,因为审美不是停顿在对事物客观的把握上,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情感,事物的客观属性引起的刺激表现为神经的生理反响,而审美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联想,表现为大脑的心理活动。

以音乐欣赏为例,音乐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范畴,并且专长表现人的情感,心理学研究中关于音乐的实验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胎教音乐的研究,另一个是对音乐的情绪判断研究音乐欣赏和胎教并不是等同的,因为还不能确定胎儿是可以欣赏音乐的,但是,胎儿是可以听到外界声音的,并且胎儿出生后可以再认胎教音乐,他们一听到这种曾经听过的音乐就会立即转头寻找声源,这可以说明人在胎儿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记忆才能和条件反射机制同时,胎儿的性别及神经活动类型是影响其对音乐反响的重要因素,对音乐不能很好的反响就谈不上对音乐进展欣赏,这也可以说明审美的差异建立在心理机制的差异上,心理机制的差异中包括了神经机制的差异人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可以欣赏音乐,但儿童是如何进展音乐欣赏的?儿童对音乐的情绪判断怎么样?实验说明过去的经历是当前感知、理解的根底,由此而发生情绪体验和想象联想,情绪正确判断与想象呈显著相关这说明审美情感的产生以联想作为根底,而联想首先要求综合记忆、知觉等多方面人在婴儿时期已经具备了这种综合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倾向于将婴儿视为仅仅具备感知运动反射和根本知觉才能的个体,近年来人们日益深化地认识婴儿期个体的认知潜力,发现婴儿的知觉整合以及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面的内隐知识都在迅速开展。

婴儿在3个月时就能区分通过图片呈现的一些根本面部表情的形式,如愉快、悲伤和惊奇等,到7个月时已能对一些根本正性表情进展表情意义上的归类识别,即可以跨情境、跨面孔地抽取出它们的表情形式通过婴儿控制的习惯化——去习惯化实验设计,推测出8个月以后的婴儿已具备了相当全面的经历和初具根底的知觉——认知——记忆系统,可识别各种根本表情并且,这种综合才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客体永久性的形成,另一个是整体知觉优先性的开展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程度在8~11月间随年龄增长持续开展,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个体关于外界物体独立于自身知觉状态和运动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个体开展历程中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由于客体永久性的建立,运动变化的事物才成为稳定而连接的整体,婴儿才能将不断消失、再现的照看者视为同一的客体,从而与之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络稳定的情感联络是习惯性联想的心理根底客体永久性的获得不仅使婴儿能意识到外在事物是独立于自己而存在的客体,而且还能认识到自我同样也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个客体,这种初步的对自我存在客观性的认识为其以后自我意识及社会性的开展奠定了重要根底。

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不同的自我意识和不同的社会性也影响着审美活动的差异整体知觉优先性的开展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注重事物间的互相联络,这种互相联络和上面的稳定情感联络一样,也是审美活动的心理根底心理学实验侧重从幼儿人物画的开展中研究这种优先性开展的过程,研究说明,4~6岁的多数幼儿习惯对整体特征优先分配注意资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具有这样的倾向幼儿对“人〞身体各部分功能的认知开展程度是影响人物画构造的因素同时,儿童画的开展过程是由符号概念编码向视觉详细化编码转移的过程儿童的每一次“看〞中都包含着原有知识经历的影响,模型的视觉图像与其启动的儿童有关知识是严密联络在一起的不管是二维还是三维模型,不同年龄组各有其主导的编码特点低年龄幼儿将组成模型的部件分别进展图像编码,进而进展到按模型的典型特征进展语义编码,然后才能按所见模型的真实形象进展绘画编码儿童只有在对外界事物有了完好把握之后才可能对它们产生感情也就是说,一些抽象的、分割的、孤立的点、线、面甚至单体,对儿童是没有情感意义的,只有当儿童可以把握这些点线面体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事物,它们是这个事物的有机组成,而这样的一个事物才开始具备情感意义上的联想。

整体知觉的开展过程中还伴随着认知才能的开展,认知经历是儿童进展类比推理的根底,学龄儿童开始形成、开展和具有推理才能以运动知觉研究来说明:运动知觉是儿童早期空间认知才能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认为其主要成分是对客体空间位移及速度变化进展的视觉运动表象操作空间是由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9岁以上儿童开始具备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的才能,不再把物体看做是一个点,而是从与周围的关系中去对待,有了“线〞的概念其中,儿童对运动物体行距的预测才能的开展与他认知策略的开展密不可分以迂回行为的开展为例:迂回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策略性问题解决行为,它指当个体遇到障碍不能直接到达目的的情况下,换用间接策略或其它途径来到达既定目的迂回行为表达着“手段——目的〞的分化与协调这一智慧行为的本质与运动知觉的开展一样,精细动作才能是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才能,它不仅是个体早期开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个体其它方面开展的重要根底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说明,动作活动的结果会导致大脑感知运动控制系统的重组,从而促进大脑构造的完善,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其中也包括审美心理的开展。

从关于梦的研究中也可以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日益复杂不但有联想,还有想象的组合,4~6岁儿童认为具有与某事物相关的亲身经历、思维经历和知识的人更有可能梦到该事物,梦有弥补没有实现的愿望的功能想象又正是移情的根底,将自身的感受外射于其它,移情是审美心理的重要部分除了上述研究,心理学中关于成长环境对儿童心理开展影响的研究也可以为审美心理的形成提供论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亲子关系的研究,一个是性别观念的形成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亲子间控制性交往〔主要是游戏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制在这种关系中,儿童的情绪反响、情绪表现、情感交流、自我观念开始形成并要求被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认知性在游戏中表现,又在游戏中开展社会性的一个重要表达是性别意识的开展,儿童的性别意识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性别编码受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儿童很早就从成人的言语和行为中习得了社会的性别观念,中国文化中具有阴阳对立的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并且以阴阳对立和变化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认识自己或别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或根据人的性别进展分类是儿童早期开展的一种社会认知才能,而儿童总是根据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性别图式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我国3、4岁儿童处于性别认同程度,即具有识别自己和别人性别的才能;4、5岁儿童处于性别稳定性程度,儿童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别是不会改变的;5、6岁儿童处于性别一致性程度,儿童已经认识到性别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10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游戏、交友和活动的强烈性别分化这些社会性的观念显然也影响了审美活动,例如,初生的婴儿只要视网膜的锥体细胞没有缺陷,出生后一星期左右,便开始初步分辨颜色,到三个月后,锥体细胞发育已经相当完善,此时已能很好地分辨各种颜色对颜色命名才能的开展,各个民族都很一样,先是开展了对黑色、红色和白色的正确命名,然后是黄色、绿色和蓝色,最后是紫色和澄色,这与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关而在颜色类中,色彩鲜艳的颜色与女性服饰颜色相似,色彩不鲜艳的颜色与男性服饰颜色相似;在自然物中,喻为男性的自然物常具有强硬、高大、力量、光明、勇猛、威武的特征,喻为女性的自然物常具有轻柔、宁静、美丽、纯洁、五彩缤纷、婀娜多姿的特征;在人造物中,喻为男性的物体,或内在本质坚硬,或让人联想到男性活动,喻为女性的物体,或内在本质柔软,或让人联想到女性活动三、小结19、20世纪审美心理学的繁荣已经把美学和科学严密地联络在一起,并且肯定会为缺乏说服性的美学理论研究建立一个实在的根底。

但是,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是仅仅立足于实验分析的定量研究,人文科学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它的异常复杂性,心理学本身不完全是一门定量研究的科学,它对于美学的帮助在于从心理构造的形成过程中给予解释参考书目及文献?谈美?朱光潜〔中国第一代美学家〕著?心理学报?:1994年2月?胎教音乐对胎儿影响的实验研究?李虹1994年5月?婴儿识别面部表情的才能及其开展形式?王垒张岚李黎1994年11月?音乐欣赏过程中三至十岁儿童的情绪判断与想象开展?梁承谋张永卫郑锦纹1995年11月〈儿童运动行距预测才能的开展及影响因素〉裴剑涛沈家鲜龚剑飞1997年7月〈8——11个月婴儿迂回行为开展特点与学习才能的研究〉董奇陶沙曾琦芦咏莉王雁萍1997年10月?婴儿客体永久性开展机制的研究?曾琦董奇陶沙2000年2期?年幼儿童人物画构造变化及影响因素?王贞琳2001年2期?幼儿在等级图形知觉中的整体优先现象?严霄霏苏彦捷2001年4期?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田学红方格方富熹2001年4期〈3——6岁不同民族儿童颜色命名开展的比较〉林仲贤张增慧韩布新傅金芝2002年1期〈婴儿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与开展〉董奇陶沙张华刘玉新李蓓蕾2002年5期〈儿童精细动作才能的开展及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李蓓蕾林磊董奇2022年1期?4~7岁儿童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