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民事诉讼欺诈的定性及法律规制探讨与研究

cc****pp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KB
约9页
文档ID:210109070
【精品】民事诉讼欺诈的定性及法律规制探讨与研究_第1页
1/9

民事诉讼欺诈的定性及法律规制张进扬【摘要】在民事诉讼的审理中,有时会出现-方当事人以虚假或伪造的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 并利用该判决骗取财产或者免除自己的债务的欺骗性诉讼行为,也就是被称为“诉讼欺诈”的行为此类 行为在实践中多有发生,它对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声誉以及对方当事人的权利均造成了极大危害,鉴于 其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已有必要上升到刑法调整的角度对此类行为予以处罚和规制我国刑法理论上对“诉讼欺诈”行为并没有明确予以定性或定罪,导致在理论上对于如何定性和处理“诉讼欺诈”行为有较 人的分歧和争论,实践中对于“诉讼欺诈”行为也极少定罪处罚,木文通过对诉讼欺诈的罪责基础的分析, 捉出对性质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和处理意见一、诉讼欺诈的构成要件1、诉讼欺诈的主体首先,只能是诉讼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法定代表人、诉讼代表 人、诉讼代理人等尽管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审判员或鉴定人与诉讼参加人通谋的情况,但刑法对其行为 已做出规制,不属于本文所界定的诉讼欺诈其次,通谋诈害的双方要求在形式上处于对立地位如在两 极Z诉小,原、被告串通欺诈案外第三人的利益;在三方诉讼中,两方联合起来诈害笫三方。

如果在诉讼 中属于同一极、或处于“同盟”状态的诉讼当事人串通,则不能构成诉讼欺诈,如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其所辅助的一方当事人之间的联合再次,诉讼欺诈是诉讼参加人的联合行为,-方诉讼参加人的欺诈行为不属于诉讼欺诈2、 诉讼欺诈的主观方面诉讼欺诈发生的场合,欺诈行为的效果意思即表意人内心企图发生法律效 力的行为会损害他方利益、谋取非法权益山于诉讼参加人进行诉讼欺诈,一方当事人通當要承担败诉或 承受比在正常情况卜-重得多的负担这种通谋诈害的故意既可能存在于诉讼程序启动之询,也可能在诉讼 进行中形成3、 诉讼欺诈的客体对于诉讼欺诈我国刑法理论界普遍认为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 和止常的司法活动首先,于诉讼欺诈情形,被损害的是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即非具体实施诉讼行为人 如果具体实施诉讼行为人的撤诉、和解和自认只是纯粹的自损行为,并不会引起具体实丿施诉讼行为人之外 的人或组织权益的损失,就不属于诉讼欺诈其次,在两个客体的主次问题上,主要客体应是止常的司法 活动[i]由于行为人诉讼欺诈手段会经过司法程序的审查,其对相对人财产的实际占有并不必然作为诈 躺罪客观要件必要要素的“行为人取得财产”在诉讼欺诈中已不具有普遍性,但诉讼欺诈对民事诉讼秩 序、司法制度的破坏却是必然的。

可见,诉讼欺诈侵犯的主要客体应该是司法制度,而对相对人的财产权 的损害则是次要的4、 诉讼欺诈的客观方而在诉讼中,诉讼欺诈行为具体表现在起诉阶段的虚拟法律关系,在庭审阶 段的虚假陈述、举伪证,或出于诉讼欺诈目的的口认、撤诉、和解、放弃诉讼请求等等[ii]另外,诉 讼欺诈的客观方面还应当包括须造成一•定的实际损害的发生实际损害是否发生,笔者认为町以以法官是 否基于错误判断而作出裁判为认定的依据因为在诉讼欺诈活动小,法院具有做出有关财产处分的裁判和 强制执行决定的法定权力被害人往往对欺诈行为人的诉讼欺诈活动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在举证不能或 举证不力的情况下,被迫的不情愿地接受具有司法强制力的错误裁判换句话说,被害人交付财产的行为 往往是基于法院判决的强制力,而不是自愿的因此说,行为人的欺诈手段致使法院产牛错误认识,作出 有利于诉讼欺诈行为人的判决,即可认定为损害己经发生二、诉讼欺诈的定性分析诉讼欺诈行为根据菲行法定原则和ri前的刑法规定,不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等,如果存诉讼欺诈 过程中有伪造公文、印章行为的只能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处理,如果有指使他人作伪证的,以妨害作证 菲处理,如杲行为人没有以上行为则只能对其迓行以妨害诉讼秩序为缘由的司法拘附或罚款。

立法上有必 要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诉讼欺诈行为单独定罪量刑,如单设“诉讼欺诈罪”以解决此问题理山如下:(一)诉讼欺诈行为不符合普通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旨先,诈骗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h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 行为诈骗罪在刑法上被归入财产类犯罪中,对诈骗罪处罚和量刑的罪责基础均在于诈骗行为对他人财产 的侵犯,即使诈狗行为中有方法的不同或者对他人的利川以及对第三方的欺骗,但是均不涉及对其他法律 权益的损害,即为单一客体同时,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被害人(包括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以及其他占 有人)基于被欺骗自愿交付财物的行为,这种某于被骗交付财物的自愿性也是诈骗类犯罪罪区别与其他罪 的通说基础,而诉讼欺诈所欺骗的对象是法院,法院并不是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占有人,对于财产所 有人来讲,财物的被侵夺其原因不是自己被欺骗,而是基于法院被欺骗后川国家强制力强行将自己的财物 执行与他人人民法院对被骗财产并没有所有权,也没有任意处分他人财物的权力,只不过是基于受欺骗 以生效判决为基础强行将他人财物执行与行为人,这与诈骗罪的特征显然不符其次,诉讼欺诈所侵害的主耍是人民法院的止常市判活动,主耍客体的性质决定了诉讼欺诈不应定性 为诈骗罪,而应入妨害司法罪的范畴,但山于现行刑法在妨害司法罪中关于惩治诉讼欺诈的缺位,基于罪 刑法定原则和保障人权的考虑,对此种行为只能作无罪处理。

行为人实施的诉讼欺诈行为,同时构成其他 犯罪的,以其所构成的具他犯罪定罪处罚[i i订第三,从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看也不应用仅凭数额定罪量刑的普通的诈骗罪來处理根据我国现 行刑法典的规定,诈骗霁要求达到数额较人才构成犯罪,而对诈骗未遂的一般不以犯罪处理可见,若将诉 讼欺诈定性为诈骗罪,相对于行为人猖獗的犯罪行为,法律的惩治显得软弱无力,非但不能达到有效预防 和控制犯罪的效果,反而会使行为人心存侥幸,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更加有恃无恐二)诉讼欺诈行为也不应定为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II的,对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使用威胁、要挟等方法,勒索数额较人的 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着重点在于对受害人的精神强制,如以揭发被害人的隐私相威胁等,即受害人交 出财物是基于法外力量的威胁,而口该威胁是违法的,而不是人民法院审判和强制执行力的威胁,更重要 的是敲诈勒索的威胁方式并不是直接强行占有财物或利用他人强行占有财物,而是基于内心的恐惧“自 愿”交出财物,否则就是抢劫行为诉讼欺诈却是利用了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力为基础编造假象强行山法 院执行到他人财物然后交与行为人,这与敲诈勒索理论在侵害的法益和客观方面等均有本质区別,该观点 的偏差在与将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和强制执行力看作对财物所有人的威胁,而没有看到诉讼欺诈的得遑往往 在于人民法院公开的执行行为,该行为并没有对被害人造成恐惧心理,自愿交出财物,而是其背后的国家 强制执行权以及执行行为。

持该说的观点基础着眼于用间接止犯的理论来解释,但间接止犯区别为实行犯 的仅在于利用行为,除此Z外的耍件必须符合该犯罪构成,否则会导致违反罪行法定原则综上,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因为其侵害的不仅是被害人的财产所有权,而冃即使人民法院发现错谋后 对此进行了纠正,对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声誉的损害却是无法估量的,主观恶性以及社会危害性远比普 通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的危害人的多,对其仅给予司法拘留、罚款或依其行为所触犯的罪处罚有违罪、责、 刑相适应原则,应予以单独定罪,以诉讼欺诈行为而导致人民法院判决的得出作为犯罪的既遂,而意图诈 骗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的情节鉴于该类行为侵害客体的双重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该罪的法定刑也 应比诈骗罪或伪造证据罪处罚的法定刑略重较为合理三、诉讼欺诈发生的诉讼法哲学思考(1)民事诉讼因其性质和目的有被当事人用來进行诉讼欺诈的可能民爭诉讼具佇某些私法的性质,民爭案件的当爭人对民事纠纷本身有自主解决的权利,并对诉讼标的 有自由处分权民事诉讼的II的不是为了发现绝对真实,而是为了解决纠纷因此,法院在诉讼中要充分尊垂当爭人对诉讼标的的处分权,只对当事人请求的事项和在请求的范围内进行审判。

弊端在于,如果甲 乙在诉讼中相互串通,捉供虚假的陈述和证据,或者其中一人作虚假自认,那么法院就应当把这些事实看 作是真实的,要受虚假事实的约束,承认其作为裁判基础的效力换一句话说,建立在辩论主义的基础之 上的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允许辩论主义自身的缺陷以及山此产生的必要代价诉讼欺诈的发生,在一定意 义上说,就是辩论主义所要付出的代价[iv](2) 民事诉讼的某些特点也为诉讼欺诈提供口J能首先,法院作出的判决有对世效力对给付判决,还有强制执行力而受诈害之第三人只能通过再审 程序来救济,这种事后救济手段难以有效地保护受诈害人的利益欺诈者的丨I的容易达成其次,在实务中,打官司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被看成是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与审判员Z间“关系”的较量 欺诈主体一方在诉讼中即使故意败诉,社会评价时总是山法院來承担误判的责任,从而使欺诈主体逃避了 责任和必要的惩肪第三、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即使怀疑有诉讼欺诈的存在,也难以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尤其是减 缩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和权利,更使欺诈者变得放肆3) 利益主体多元化是诉讼欺诈发生的重要原因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是以当事人一对一的格局为前提和基础的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诉讼是敌对双方 互相间的斗争。

现代程序的公正与否,其首要考虑的应是对立而的设置”[v]无论在任何法制度下, 民事诉讼程序总是包含着利益和反的两方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意味,在民事诉讼程序中采取的都是 对抗性辩论原则但是,随着纠纷的多极化,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在现代诉讼中,常出现一个诉讼中原 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四种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在交涉与冲突中, 部分利益主体有可能山对立走向统一,共同刈•抗其他利益主体这样,就势必使建立在一对一诉讼格局之 上并使对立状态理想化的当事人主义和辩论主义以及具体诉讼制度不仅目的落空,而且反而被用来做为牟 取私利的工具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并非完全利益一致,部分必要共同诉讼人也有可 能与对方当事人暗中勾结事实上,在多极利益主体存在的情况下,对立的牢固程度是需要格外保护的 一口失去了对立性,诉讼欺诈就容易发生4) 诉讼参加人与权利利益主体的分离也是造成诉讼欺诈的发牛原因诉讼过程的参加者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最人限度地实现私权,而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手段”[vi] 可以这么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激励当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辩论主义的依据是:对民事争 议,当事人双方处于利害关系之中,这种利害关系使当事人都抱育尽可能求胜的心理状态,法院就可以利 川当事人的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让当事人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尽其全力提供证据;[vii]当事人主义诉 讼模式就是利用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冲突机制,使当事人双方为了得到胜诉判决,会尽力捉出有利于口己的 事实,法院也就可以在这些主张的过程中发现真实。

[viii]-般说来,诉讼参加人的利益损失越大,实现相应诉讼行为的意志就越就坚定;主体通过诉讼可能获 得的利益越大或可以避免的损失越多,实丿施相应诉讼行为的意志就越强相反,利益不大,或诉讼可能得 到的利益较小,则往往促使主体放齐诉讼或放界实施某些诉讼行为[ix]]大|此,当诉讼参加人与实体权 利主体不一致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利益交涉中对诉讼欺诈的风险或代价作必要的考虑后,可能作出与对 方当事人串通诈害实体权利主体的对能是存在的四、诉讼欺诈的法律控制在我国法制实践中,对欺诈行为的法律控制是存在缺陷的只有建立诉讼行为上的欺诈、侵权法上的 欺诈、刑法上的诈骗犯罪三种不同层次的立体的法律惩治体系,使任何一种诉讼欺诈都处于严密的监控之 下1、适当强化法院的职权笔者反対采取英美法的当事人主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