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介绍

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8.50KB
约33页
文档ID:319952919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介绍_第1页
1/33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介绍一、八下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共6 个单元,包括5 个常规单元和1 个活动探究单元,同时穿插支配 3 个 “综合性学习 ”, 2 个 “名著导读 ”,2 个 “口语交际 ”专题, 2 个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主要特点(一)主线:文体学习阅读:散文、说明文、演讲词、游记、 “记 ”、 “说 ”等;写作:说明文、读后感、游记、故事等;(二)亮点:活动 · 探究单元和口语交际专题活动 · 探究单元:转变了单元组织方式和同学学习方式;口语交际专题:为 “说 ”的教学供应了抓手;(三)自读要求提高,探究颜色增强自读课文每单元两篇,其中一篇不设旁批,举荐篇目增加;题目探究颜色增强,以拓宽视野,深化摸索,提升素养;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四)学习方式重视活动、任务、探究强调活动式学习、任务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表达在综合性学习(三个活动)、活动 ·探究(三个任务)、名著阅读(三个专题探究)、写作(写作实践)、口语交际(口语实践)等方面,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自主性;(五)学习目标指向提升同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进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制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三、教学理念(一)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论教(二)守正出新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三)素养立意四、教学策略(一)建构基于同学感受和疑问的语文新课堂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二)放眼大语文,聚焦小语文(三)把握好四种思路,处理好明线与暗线、起点与终点的关系四种思路: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教的思路、学的思路;暗线:老师备课和教学预设;明线:同学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起点:同学;终点:文本;分单元介绍第一单元(一)单元目标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明白民俗的价值和意义;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成效,品尝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尝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建议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社戏》可参照摸索探究第一题,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写的大事;再 补充小说前半部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懂得;《回延安》可参照摸索探究第一题,概括每部分内容,找出诗歌的线 索:重逢 — 回忆 —赞扬 — 展望;《安塞腰鼓》的思路,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灯笼》是以灯笼为话题,以情感为线索,杂而不乱,形散神聚,卒 章显志;2. 品尝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社戏》可让同学自主选择跳读杰出语句,深化品尝,分析其表达效 果;本文语言简练精粹,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特殊是景 物描写极具特色,采纳写意笔法和比如、拟人手法;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回延安》是作者借鉴陕北信天游民歌而写的现代诗,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要指导同学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尝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感受其形式上的特点;《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反复、比如等 修辞手法,与描写对象和表达内容相切合,风格粗犷豪爽,必需通过 朗读才能够充分品尝其美感;《灯笼》语言清爽高雅、含蓄蕴藉,多用短句、多引古语,书面颜色 浓,寄寓着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历史况味,可让同学自主阅读,细心 体会,同时探讨沟通,疑义共析;3. 留意开展基于同学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如:怎样懂得《社戏》最终一句话?《安塞腰鼓》与 “安塞腰鼓 ”的关系?《灯笼》要引导同学阅读课文,说感受,提问题,个人或小组沟通、解决;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三)设计举例:《回延安》1.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梳理内容;( 2)赏析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会真挚酷热的情感;2. 教学设想本节课可用诗歌朗诵会形式(明线),以下设计作为暗线;3.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环节 1 同学自由朗读后指生呈现并评判,最终听视频范读;环节 2 快速浏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填写下表:名师归纳总结 [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第 6 页,共 22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2)学习活动二(品特色语言 悟酷热忱感)环节 1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与七年级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太阳船》等我们熟识的诗歌语言风格差异很大;请结合具 体诗句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哪些特殊之处;环节 2 小组内部沟通,共享自己所得;环节 3 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沟通呈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诗语言特色,并明确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延安母亲的爱恋之情,使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善的统一;( 1)句式上:两句一节,结构短小简洁;( 2)音韵上:小节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3)用词上:多用叠词、陕西方言词,特别口语化和生活化;( 4)手法上:多用比、兴,以及比如、拟人等修辞手法;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漂亮、朴实,而又自然;我想这是由于诗人对延安生活太熟识、太喜爱,受 到的影响太深厚了,概括起来简洁,不求深而自深,不雕刻而佳句自 来碰手;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3)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 感悟延安精神)结合积存拓展第五、六题,同学自行组织朗诵会,探究、感悟延安精 神;老师适当指导、点拨,供应、补充相关背景和阅读材料;老师预备:1)作者生平准时代背景,强调作者与延安关系;2)阅读材料: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 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吴伯箫的散文,要 提示同学好好看一下,并与后面《灯笼》相比较;)其次单元(一)单元目标1. 理清文章的说明次序,选择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2. 学习分析、推理,初步明白科学探究的方法;3. 激发科学探究的爱好,培育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摸索的品行;(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课文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地理(地质)、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学问联 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规律周密,说明精确,展 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文字朴实而美丽,带有 “科学小 品 ”的特点,在传递科学学问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 抓住“科学摸索方法”这一核心,训练同学思维才能;理清次序,选择信息,懂得事理,学习科学摸索方法;2. 抓住 “科学小品 ”这一特点, 懂得事理说明文特点,分析其语言特点;3. 广泛涉猎,拓展阅读,激发探究科学秘密的爱好,养成科学观看和 摸索的习惯;举荐阅读篇目:《统筹方法》《死海不死》《草木知季节 —— 漫话物 候》《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落日的 幻觉》《树轮密码》《这个世界的音乐》《北极昆虫的绝技》《无刺 蜂的奇特世界》《老街,时间的脚印哪儿去了》《和大自然交伴侣》《时间》 ⋯ ⋯(三)设计举例:《大自然的语言》1. 学习目标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1)把握文章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语言,品尝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选择、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次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育同学留意观看、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表情达意;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假如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 ”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吧!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同学推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 到课文;“物候学 ”一词(但不做说明),过渡名师归纳总结 活动一:初步感知—— 我为自然代言第 10 页,共 22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1)阅读四篇文章,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 “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 ’要告知你 ________ (气候变化、留意事项等) ”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2)归纳概括:究竟什么是自然的语言?活动二:整体把握 —— 倾听自然之声此环节可让同学读后提出问题,老师归纳整理;预设:( 1)我们要如何才能明白自然的语言?( 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明白自然的语言?( 3)我们为什么要明白自然的语言?活动三:细节探究 —— 品尝课文语言( 1)可从课文题目改动入手,引导同学关注本文语言的生动、高雅、精确;原题目《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和现题目比较,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小品语言生动的特点;( 2)自由选择文中你认为作者写得生动的语言,朗读、批注,并谈谈 它 “美 ”在哪里?重点在 1、 2 段,实行反复朗读、赏析批注的方法来品尝文章语言的 生动高雅;( 3)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如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