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南阳及古南阳城考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53KB
约5页
文档ID:47489644
古南阳及古南阳城考_第1页
1/5

古南阳及古南阳城考研究韩愈籍贯,不能不涉及古南阳及古南阳城的问题,因为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在作武昌令时,因政有能声,去任时当地的士绅请李白撰写了《武昌宰韩君去思碑》,碑文明确记载韩仲卿为南阳人其后的研究者多据此推断韩愈的籍贯如北宋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认为韩愈是邓州南阳人;南宋大儒朱熹作 《韩文公行略考》在论及籍贯时也是从古南阳的考证入手 即便持孟州说的学者也避不开古南阳的问题因此, 古南阳及古南阳城的历史由来及确切地理位置,对研究韩愈籍贯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一、 “古南阳 ”的渊源及地域最早记载“南阳”地名的是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左传》 ,在“僖二十五年”章中有“晋于是启南阳”之句这个事件的原由是周襄王有个弟弟叫太叔带,和襄王美貌的妻子隗后私通,被襄王识破奸情太叔带害怕襄王治罪,就逃到隗后的娘家翟国,并于襄王十七年(前635 年)煽动翟君围攻周都洛邑,襄王被迫到郑国避难当时的晋文公重耳复国初定,为了向国人和天下诸侯树立威信,闻听此信后就率领晋国军队救助襄王,并很快打败了翟国军队,平定了以太叔带为首的叛乱,恢复了襄王的王位襄王以晋文公有勤王之功,就把畿内地的温、原、阳樊、攒茅四邑赐给晋国,晋国合四地称之为南阳。

这时的古南阳地域,也就是广义上的古南阳的地域, 包括今天的新乡市获嘉县和焦作市六县四区及济源市全部辖境对此,清人史学家、 目录学家顾栋高在其史学巨著《春秋大事表》 中有较为详细和系统的表述:“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 ,, 马融曰:‘晋地自朝歌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 1982 年 10 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对春秋晋时的南阳辖地的四至所指也基本如此其后,古南阳之名屡见于战国及秦汉文献但因战争频仍,古南阳之地你争我夺,原来广义的古南阳地域已四分五裂,不复存在; 又因古南阳城就在修武县境内,而当时的战争攻取以城池为目标,所以这时的古南阳演变成为狭义上的古南阳,即专指修武县 兹列举下列文献为例:《战国策》卷一“韩魏易地”章:樊余谓楚王曰:“魏有南阳鲍彪注:“河内修武,晋始启南阳是也《战国策》卷三“秦武王谓甘茂”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鲍彪注:“此属修武者《战国策》卷六“苏秦从燕之赵”章:说赵王曰:“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鲍彪注:“修武者《战国策》卷七“楚许魏六城”章: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魏王惧,问张子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

吴师道补注:“此河内修武《史记·秦本纪》 :昭王三十三年, 魏入南阳以和 徐广注: “河内修武, 古曰南阳 ”《史记·魏世家》:安厘王四年,秦破我,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徐广注:“在修武《史记·白起传》: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徐广注:“此南阳,河内修武是也《后汉书·郡国志》:修武,故南阳《水经注》:修武,亦曰南阳由此可见,修武即战国魏时的古南阳,战国魏时的古南阳也就是秦汉之后的修武县,并且这种说法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定论,两千余年来盛行不衰二、南阳城的确切位置古修武幅员不过二百里,但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西扼秦韩,北达燕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自商周以来统治者多在此地筑城防守如商代的宁城,周代的雍城,春秋时的樊城、攒城、聩城,秦汉时的古修武城、大修武城、小修武城、浊鹿城,东汉及魏晋时的山阳城,南北朝时的南修武城、北修武城、吴城等这些古城址都有确切所指,而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南阳城的确切位置却说法不一道光版《修武县志·故城考》云:“春秋南阳城, 在县北三十里, 又名安阳城 ”1986 年版《修武县志》 也说: “春秋 (晋) 、战国南阳城,在县城北15 公里,今焦作市安阳城村。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把东汉时的修武县治即今天的获嘉县城标为古南阳城但笔者认为,二说都不可信县志上的“安阳城说”不知所本,道光志仅在该条下加了两例文献予以解释:“《地理志》: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魏书·地形志》北修武注: 郡界安阳城 ”但仔细分析, 这两条文献却互相矛盾,它的表面意义是说修武既有南阳城也有安阳城,最迟在北魏时就已有安阳城这个地名了它们合在一起, 并不能说明安阳城就是南阳城 后人又推测“安阳城”为“南阳城”的谐音,笔者认为也不确凿,因为南阳城作为战国名城并非一个不起眼的村庄,修武即古南阳从古到今已成定论,人们绝不会把这样一座历史名城讹呼为安阳城的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本的可能就是春秋秦汉间的有关“南阳就是修武”的文献,因为当时的修武城就是现在的获嘉县城,故而相当然地认为秦汉时的古修武城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南阳城了事实上古修武城早在商周时就已存在了,即殷商时期筑成的宁邑,而南阳城却为晋文公时新筑的城池那么,古南阳城究竟在哪里呢?其实,古南阳城最晚在北宋时还有这个地名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史学家刘原父在其所著的《春秋传》 中说: “修武有古南阳城,盖南阳其统名,而修武则魏之南阳邑也。

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南阳城就是当时的修武县城根据史料和旧志记载, 秦汉至魏晋时期,修武县治在古修武城,也就是今天的获嘉县城至北魏时期,分修武县为南修武和北修武,又分南修武部分地区为山阳县;东魏时又置西修武县,不久即废;北齐天保七年(556 年),合南修武、北修武、西藏自治区修武、山阳四县为修武县,并自今获嘉县移修武县治于西修武故城,此后至今,修武县治再无迁动变化由此推断,古南阳城即东魏时的西修武故城,也就是今天的修武县城同时我们可以据此判断,在北宋至北齐时期,当时的修武县城还有一个别名,即南阳城,就好像今天的武陟县城又叫木兰店、博爱县城又名清化镇一样三、韩仲卿自称南阳人的缘由至于韩仲卿自称南阳人的缘由,这要从韩氏的形成及其源流和播迁说起韩氏源出晋卿,与周同姓据《姓氏探源》引《风俗通》:“成王年幼,削桐叶为珪,与同母弟虞戏之曰:‘封汝为侯’史佚记之,谓成王曰:‘君王无戏言,当封侯’成王灭唐,而封弟虞为唐侯, 是为唐叔虞 其子燮, 城晋阳, 在晋水之滨, 因称晋侯云 传至九世缪侯, 四年(前808 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前805 年)生仇,是为文侯;十年(前802 年)生成师,是为曲沃桓叔。

桓叔生幼子万,有功受封采食于韩原,因有韩而邑,遂以为氏韩万约生于前 770~前 760 年之间,约前710 年受封,前708 年晋武公使万杀了小子侯万佐武公功最高,为晋六卿之首,采食于韩原,居韩城(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其玄孙厥,为韩献子,是当时的晋六卿之首六世韩宣子徙居州(今温县武德镇)十二世虔始封为侯,是为韩景侯哀侯元年和魏武侯、赵敬侯灭晋,三分其地十八世始称王,王五世,为秦吞灭传至四十二世韩均,为北魏银青光禄大夫,金部尚书,出为定州刺史,转青冀二州刺史,恤民廉谨,甚有治称又据修武韩氏珍藏的《韩文公门谱》记载,韩均的孙子亦即四十四世韩镶因魏政始乱,于神龟元年( 518 年)率家隐居北修武安阳城,死后葬于韩陂,因此韩镶为修武韩氏始祖隋大业八年( 612 年)天下大乱,有一股农民起义军占山为王韩氏在安阳城一带安全得不到保证,就迁居修武县城东郭门内,并在这里建盖了韩氏别墅这时的修武县城,也就是北齐天保七年( 556 年)合南、北修武及山阳为修武县的县城,虽然西修武也曾在这里置过县城,但因旋设旋废, 因而此前古南阳城为其最为通行的正式名称从古南阳城改为县城(556年)到韩氏迁居这里(612 年)不过60 余年时间,古南阳城的说法还是相当流行,因此修武韩氏对外自称“南阳韩氏”,就好像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一样,只不过韩愈在外作官较大,而昌黎韩氏为当时的望族,他可能是想通过攀附名望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其实他应称为“南阳韩愈”更为准确。

韩仲卿作官不大,他没有必要虚称名望,故而他对外自报门阀时实事求是地说自己是“南阳韩仲卿”,这大概就是李白作的《韩仲卿去思碑》说韩仲卿为南阳人的缘由至于韩仲卿为什么不说自己是都畿道怀州府修武县人,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因为在南北朝时最为讲究姓氏门阀出身,韩仲卿距离那个时代不过一二百年,夸耀门第的余风尚炽,人际之间交往了解彼此之间的出身往往比通报籍贯更为重要因此,不仅是韩仲卿,他当时的三个兄弟及其长子韩会都自称南阳韩某,如北宋文学家、 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在谈及韩愈的长兄韩会时说:“(韩)会,南阳人也这里的南阳,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即古称南阳的修武县;更是一个姓氏家族地望,即韩氏世居的古称南阳城之修武县城韩愈的父叔辈及堂兄是修武人,其本人自然也就是修武人了至于韩愈因何没有沿袭父兄辈的说法,又在《祭十二郎文》中言其“往河阳省坟墓”,这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有密切关系,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里不再赘言总之,古南阳及古南阳城的问题对研究韩愈籍贯来说,既是解开谜团的一把钥匙,也是特别容易引起歧义的一组重要关键词但只要我们综合当时的地域区划和社会制度,以及当时的士人心理,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