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 瘟 的 防 治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病猪多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皮下或脏腑广泛性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回盲肠出现“纽扣”样溃疡坏死,病程延长者,常于后期继发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该病在临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隐性和非典型性等病型近几年由于集约化养殖,采取多次免疫接种,该病在我国较大范围的发生不存在了或者说发生的机会少了,但在一些局部地区或个别猪场仍有发生,而且以慢性型和非典型较多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作以简要概述,供各养猪场参考 一、病原及传染 猪瘟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约38~44nm,中心为核糖核酸(RNA)所组成的螺旋体,外有包囊,囊上含有脂肪,使病毒对乙醚敏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分泌物(眼哆)及排泄物(粪尿)中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器具等都能传播本病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直射阳光下1小时仍不死亡,如加热70℃,60min才死亡;在低温下可存活数月之久另外猪舍、牧场的粪便及尿内的病毒如果不经过发酵也很难失去毒力病毒对消毒剂的抵抗力虽然很强,但2%火碱热溶液、10%氯制剂,经过30~60min可将其杀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分猪种、年龄、性别 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由尿、粪和其它分泌物排出,污染环境、散播传染 二、症状及剖检 1、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由进入猪体病毒数量多少,毒力大小,猪抵抗力的强弱及其相关因素而定,一般在5~10天,根据病程长短,临诊症状分为以下几个病型 (1)最急性型 病猪体温升到41℃以上,高热稽留,皮肤和可视黏膜出血和发绀,很快在1~5天内死亡 (2)急性型 为最常见型,病猪体温上升在39.5℃~41℃之间,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寒战、弓背、被毛粗乱、眼半闭、眼角有多量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住,鼻孔被分泌物堵塞,发出鼻塞音病猪的粪便,早期为干结球状,附有灰白色或黄白色黏膜(俗称“猪油状”粪),有时带血丝,较长的病程到中后期出现腹泻公猪包皮内积有液体,用手挤压流出浑浊与恶臭的尿液病猪在中后期极度衰弱,喜伏卧猪舍一隅,偶有起立,步态蹒跚,并在耳、颈、胸、腹、腋、股内侧等皮肤可出现紫红色出血点,出血点随着病程发展,逐渐融合成出血斑,指压不褪色;病程一般为1~2周,后期常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最为常见。
(3)亚急性型 除上述固有症状外,体温不定,结膜炎及鼻卡他,口腔粘膜有一层黄白色膜,并有出血斑或淤血斑,咳嗽、呼吸困难,病程约20~30天 (4)慢性型 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主要症状表现很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但以腹泻性下痢为主病猪消瘦、贫血、弓背缩腹、被毛枯燥、走路摇晃、行走无力,病猪多数衰竭死亡,耐过幸存者,往往成为僵猪 (5)非典型性和隐性感染 非典型性猪瘟主要发生在肥育后期,仔猪也有发生,病情较轻,一般都不呈现典型的症状,往往仅见体温在39.5℃~40.5℃,微热、稽留、食欲不振剖检也无可见的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只有作血清学检测时才发现隐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母猪,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产生弱胎、死胎、木乃伊胎,有的胎儿产出后发生先天性颤抖,往往与影响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病或细菌病并发或继发,只有作血清学检测时才能发现 2、剖检 (1)最急性型 剖检时看不到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或仅能看到淋巴结、肾、黏膜及浆膜有出血现象 (2)急性和亚急性 剖检主要表现典型的败血症变化:在颈下、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颈部、肠系膜、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外表呈紫红色,切面周边出血或红白两色相间,构成大理石状,扁挑体发生坏死。
肾脏颜色较淡,肾被膜下及皮质部有散在或密集的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脾脏颜色基本正常,但50%~70%病例在边缘与尖端有突出表面大小不一的紫黑色小块,有时呈串状,甚至连成长条,呈现出血性梗死胃底部充血出血,粘膜上可能有腐蚀区,小肠有卡他性炎症盲肠和结肠粘膜的淋巴滤泡坏死或形成所谓的“纽扣状”溃疡在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胸膜腹膜等处也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对于有细菌激发或并发的部分病例在肺脏有充血或出血,甚至发生肺水肿或淤血坏死等现象,生产中应分清主次并注意并发病的鉴别与诊断 (3)慢性病例 除具有上述部分病变外,大多数的病例以纤维素性肠炎为特佂,并且在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上形成“纽扣状”溃疡尤为明显,可以作为猪瘟的特征性诊断症状 (4)非典型性和隐性病例 剖见后很难找到可见的病理变化 三、诊断 猪瘟的早期定性诊断,对于控制疫情蔓延和扑灭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依靠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及特征性的病理变化(①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肠淋巴结;切面周边暗红,中央灰白,呈现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②脾边缘梗死③肺脏淤血或部分坏死④肾、膀胱和会厌软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⑤大肠特别是回盲瓣口部形成“纽扣状溃疡”等⑥体温在39.5℃~40.5℃之间,稽留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采用ELISA试剂盒、兔体交互试验、酶标抗体技术等。
四、防治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定期免疫接种等综合预防措施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1.加强管理搞好消毒检疫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的消毒卫生,提高猪体的抗病能力,加强检疫工作,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当从外地进猪时,应就地预防注射疫苗,到场后在经过隔离检疫,确定无病的方可进入猪群. 2.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猪瘟的有效措施 目前国产的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是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疫苗,接种后4~6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一年在非疫区,仔猪于断奶后接种该苗一次即可;在疫区和受威胁区,免疫猪所产仔猪可于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进行二免(每次按4~6头份/头),母猪空怀期免疫一次(每次按5~10头份/头),种公猪每年免疫一次(按5~10头份/头)即可. 3.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1)超前免疫问题 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超前免疫(也叫乳前免疫)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述各异.但在生产中仔猪超前免疫与哺乳时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就个人看法而言,笔者认为在母猪基础免疫做得较好时,不建议采用超前免疫:一方面,生产中有许多中小型猪场在保温设施做得不好时,不少乳仔猪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吃到初乳而导致死亡率上升,主要是刚出生的仔猪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出现冷休克饿死冻死,这在冬春季节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乳仔猪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在乳仔猪出生后24小时之内吸收率最高,只有保证乳仔猪在出生后获得足够的抗体水平,才更有利于乳仔猪的健康.但是,对于已经采取超前免疫的猪场,建议再在20~30日龄和50~60日龄时仍然进行两次免疫,否则,有可能因为免疫空缺再度导致猪瘟的发生。
(2)免疫用注射针头过短或打飞针空针笔者在走访发生猪瘟病的猪场时发现,往往是由于免疫用注射针头过短,导致疫苗进入猪体脂肪层内,不能及时产生抗体,造成免疫失败.个别猪场还出现打飞针空针现象,均导致免疫失败而发生猪瘟. (3)对于刚引入的怀孕母猪是否需要免疫 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开母猪怀孕期免疫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尽管目前关于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在怀孕期免疫母猪对胎儿能否带来病理性损害的报道比较少但是,对于刚从疫区和受威胁区引入的怀孕母猪可以采用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4)要注意疫苗的质量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猪瘟的猪场进行调查,有部分猪场曾使用3~5头份/头的联苗进行免疫仍有猪瘟发生,因此不建议使用联苗来预防猪瘟;再有就是要注意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中的失真空性及保存温度和有效期的关系,避免使用变质苗和过期苗. (5)免疫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 在应用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或紧急接种的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猪发生过敏反应:仔猪呈急性主要表现不食呕吐肌肉痉挛,出现震颤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生长育肥猪发生过敏时,一般不会出现上述症状,仅表现不食或食欲减少.当发生过敏时,急性的可立即用肾上腺素注射液救治,对于生长育肥猪可采用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盐酸胃复安注射液+盐酸654-2注射液+VB1注射液(均按0.5~1mg/kg体重)混合后肌注,连用2次即可. 4.治疗 当猪瘟病流行感染时,采取以下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一定疗效,供参考选用.如果群体发病,可采用紧急接种的办法,即对体温正常尚未表现临诊症状者可选用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5~10头份/头进行免疫接种一次;对有体温升高且呈现临诊症状的病猪可用大剂量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可按0.5~1头份/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其剂量也可视病情和体重酌情加减(一般10~40头份/次)必要时隔3天再重复注射一次,同时配合使用长效抗菌素、复合VB、安乃近、盐酸654-2、清热解毒注射液等对症和辅助治疗效果将更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