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技术学练要去“假”求“真” 张兴百《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假提问、假练习、假合作、假、假交流、假评价、假技术和假热闹等现象,而在现象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假技术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进行与之相关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在实际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技术教学环节像“走秀”一样走马观花,过程简单重复,技术死搬硬套,学生学得一头雾水,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莫过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设计时未抓住项目特性和学生需求,未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身上,未能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练环境,从而导致学生完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执行者和“群众演员”,习得了不接地气的“假”技术一、缺乏必要理解而进行学练的技术是“浮”技术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主动运用技术动作进行相关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形成自己对动作的本体感觉,并在教师提供的学练情境中进行尝试性的实践和运用,以达到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学生有知才能有行,不能让技术学习浮于表面,造成学生学而不用或者学得被动,导致习得的技术都是“浮”技术现象与分析:现象1:小学生在学习脚内侧传接球过程中不知如何控制摆动腿由于教师示范、讲解和手段不到位,造成传球时脚踝外展不够、脚尖下坠、脚踝松弛等问题的出现现象2:学生在足球运球练习中缺乏控制技术动作的意识由于教学设计的缺失,学生在学习运球技术动作时,对于将球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教学意图不够理解,之后又进行与之相悖的练习,进行运球比快练习,造成学生在比赛中随意踢球,将刚学的技术抛之脑后实践与思考:现象1出现时,教师可以先对技术动作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尝试性练习,初步形成动作的本体感受和理解,提出了击球时踝关节松垮、摆动腿外展不到位、在不停球的情况下传球不易控制球、支撑脚和摆动脚不成90°等问题此时,教师再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題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演示和示范,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得更具针对性如,在解决击球脚外展不够和脚踝松垮的问题时,要强调击球时勾脚尖并用脚后跟牵引脚踝发力,帮助学生建立踢球时脚踝的本体感觉现象2出现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运球的目的是为了快速进攻和突破防守,让球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目的是随时做好变速和变向的准备。
因此,在练习环节可以进行绕过不同间隔障碍的比赛,接下来可以进行小场地内多人运球互相干扰练习,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和场地内行进间触球次数最多,最后还可以进行运球冲过规定区域的防守队员,引领学生在接近实战的练习中进行体验,加深学生对运球的理解二、缺乏有效整合而进行学练的技术是“劣”技术在教学中,不同项目技术动作的组合不一样,有的技术学练需要结合对抗进行提升,有的技术学练需要结合重复练习进行强化,有的技术学练需要结合合作进行运用,有的技术学练需要结合分解动作进行调节……因此,教学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解和整合,否则只是一成不变地进行分解教学,学生习得的是“劣”技术现象与分析:在小学进行分腿腾越山羊教学时,教师按照助跑、踏跳、腾空、推手、落地的顺序制订单元计划,并将每个技术环节分布到不同的课时进行教学,学生习得的技术是分段式的同时也看到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试图越过山羊,都被教师“无情”地制止,学练的效率较低、效果较差,不利于学生对完整技术的掌握实践与思考:假如第一节课教师能以一个优美的完整示范开始导入,让学生进行模仿性的练习(降低山羊的高度及缩短其与踏板的距离,并用体操垫做好安全防护),学生在同伴的帮助和鼓励下基本都能完成,学生练习得富有激情和获得感,可能学生动作不标准,也不优美。
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组别进行练习(山羊高度和远度不同),练习中细化动作要点,教师重点进行巡回整节课学生练习得有序、有味、有激情后续的教学可以围绕提高难度和动作规格展开,从而引出对技术动作的再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继续练习的热情三、缺乏项目学练情境而进行学练的技术是“伪”技术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特有的项目学练情境,其氛围的构建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学练情境中学生所思和所想也是不同的有的技术没有体能的提升是“伪”技术,有的技术没有特定意图的渗透和运用是“伪”技术,有的技术没有判断能力的培养也是“伪”技术,项目学练情境的构建和创设对于技术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现象与分析:小学生在学习脚内侧传接球过程中主动运用技术动作的意识不强由于教师没有创设该项目的学练情境和了解该项技术的项目特点,导致学生在练习中仅是为了学习脚内侧传接球技术而去练技术,没有过多去想该项技术在遇到有人抢断时如何做?接到球以后该怎么处理球?球落到离自己比较远的情况下怎么办?实践与思考:在脚内侧传接球的教学中,要创设在接球时该怎么做的项目学练情境如何判断球的落点?球落在不同的地方怎么快速移动?用什么技术接?接球时如有人防守怎么办?接球后怎么处理等?每次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针对一个问题和几个问题创设项目学练情境,通过不同障碍的设置和不同情况的呈现,进行分类演示和强化练习,可以丰富学生应激处理球的能力,提高技术动作的练习力,这样习得的技术才是真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和氛围来引领学生对学练项目情境的思考,让学生在学练的时候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行又如,在学习篮球运球遇到防守时,如何快速通过?通过的方法有哪些?再进行变向运球教学设计时,也需紧紧围绕项目特有的教学情境开展,学生学习才会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学中首先确定技术最终落脚点是什么,然后创设适宜的学练情境,让学生体验技术动作的真正价值和内涵四、缺乏具体学习目标而进行学练的技术是“假”技术在技术动作学练过程中,学生学而乱练,或者学生只是进行毫无目的的简单重复练习,这样的技术对学生来说就是“假”技术因此,在练习时要把学习目标的明确放在首位,从激发学生积极性入手,对学习的技术动作进行目标分解,为学生学习动作提供不同目标支点,这个支点有时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寻找生活的支点;有时是挖掘动作技术的关键问题所在,寻找认识动作的支点;有时是从丰富学生学练形式,寻找自觉开展活动的支点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全方位认识动作,积累经验,拓展运用的空间,为下一步练习和改进提供方向和目标现象与分析:小学生在学习单手肩上投掷动作时,虽然知道动作标准是什么,但不知学习该技术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侧向进行投掷,更不知为什么要蹬地和转身,对出手的角度也是模糊不清,导致缺乏具体学习目标的引领,学生只能盲目地进行模仿,而不是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投掷技术,以及运用技术。
实践与思考:在小学投掷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动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投掷单元计划的第一课时,制订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投掷动作的技术要点,在练习中体验技术要点对投掷远度的影响,知道后续练习和改进的方向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影响投掷的因素写在小黑板上提供给学生(助跑、投掷的高度、挥臂的幅度和力度、下肢的发力、上身的转体、个人体质、投掷物、投掷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练习中进行有目的的讨论和实践,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助演示这样就细化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体验每一个技术要点对投掷的影响,这其中有自己的思考,也有他人的智慧,给后续学习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也让学生对投掷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入沙包进行练习投掷时,让投掷教学回归到了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设计或引入一些课内外都可以开展的活动形式辅助教学如,课间进行砸沙包游戏、扔纸飞机游戏、投准游戏及课外进行的打水漂活动等,在方法和形式上适当改进和创新,实现课内外的融合和链接,为丰富和拓展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提供了目标明确的引导,也给技术动作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和增添动力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该项运动特点,在方法和形式上做到有目标、有诱因、有刺激和有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过程更优化、目标更明确,满足学生认识和运用技术动作的心理诉求,做到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五、缺乏适宜难度而进行学练的技术是“虚”技术在教学中技术的学练是有其特定的学习对象和水平段的,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条件在简单技术或同一技术重复出现的教学中,要注重其技術学练的拓展、丰富和提升,技术的学练应在形式方面、实用方面和价值方面有所侧重,发挥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的作用而在进行难度较大的技术学练时,要注重其技术的简化和变通,根据学生的现状在技术标准、规则和方法方面要适当地降低和简化,让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技术动作,并能进行相关的比赛,这样的技术才贴近学生实际,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虚”技术现象与分析:在小学排球教学中,技术动作的标准、规则和方法制订一般都是针对该项技术规范和成人制订的学生在学习一定技术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由于网的高度过高,球不过网,学生在垫传过程中超过3次、或者持球现象的发生,教师就暂停比赛,造成比赛较难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实践与思考:在小学排球教学中,比赛法是最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学练形式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地让学生严格按照规则来进行教学模拟比赛,学生以现有的技术储备是较难将比赛开展起来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不过网、犯规或违例,此时需要适当地降低技术标准和简化规则。
如,传垫球的次数多一点,变3次回球为不限次数回球;比赛形式简化一点,降低球网的高度;比赛人数变化一些,可以9人或者3人比赛让学生在简化的比赛中运用和提高技术标准,让技术慢慢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达到规范虽然比赛是在简化规则前提下进行的,但也要给学生渗透违例和犯规意识,了解正确的比赛规则,实现学生现有技术、比赛和规则的和谐共生学生学得就会更主动,更具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简化,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相关的活动或比赛,体现区别对待,基于能力适当分组,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假”技术在教学中屡见不鲜,它们的出现让学生丧失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削弱了体育项目的育人价值其切入点就需要从学生当前需要与长远需求、技术的特点和项目的价值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在学习技术,还要学会在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技术,让学生从意识走向行动,从被动走向主动,充分理解、体验体育项目的魅力,利用真技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