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创伤 依恋干预研究及其对灾后创伤婴幼儿心理干预的启示 摘要:依恋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主要概念国外研究者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针对正常家庭或风险原因较高的抚养家庭的依恋研究,并提出了很多依恋干预的模式从依恋理论的角度,为灾后创伤婴幼儿心理干预提出部分提议 关键词:灾后心理干预依恋干预收养 一、引言 狭义的依恋是指婴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一个深厚的情感联结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经后人的继承、发展和补充,依恋已成为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研究领域中一个很主要的课题Ainsworth将12~18个月儿童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抗拒型依恋类型的形成和关键抚养者的抚养质量、儿童的气质、家庭环境系统相关,也和对儿童成长含有主要影响的生活事件相关 大型自然灾难使灾区婴幼儿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威胁性的情境能以非言语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婴儿会变得烦躁,常常哭泣,缺乏安全感,常常需要成人的搂抱和抚爱这种强烈的和其它人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络的愿望,即是一个寻求依恋关系的需要,以此满足安全和情感需求若婴幼儿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已经有研究证实,婴儿期建立的不一样依恋类型对儿童成长过程含有不一样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建立使婴幼儿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感受到来自人际关系的温暖、信任在婴幼儿期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入课时自尊心更高、社会技能更加好,有更加好的问题处理能力,情绪更稳定,进入青少年时期犯罪率更低很多追踪研究还发觉,婴幼儿时期建立的依恋类型影响成年期的恋爱婚姻关系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效,婴幼儿依恋作为一个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消极情绪能够在和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 Bowlby认为,婴幼儿在和抚养者形成依恋关系的同时,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型,这决定了婴幼儿对她人、对自己和对自己和她人关系的内部心理表征Main认为,内部工作模型伴随认知功效的发展不停地被构建Waters等在一项跨度20年的追踪研究中发觉,有些经历了消极的生活事件的被试改变了依恋类型,这表明内部工作模型可能会依据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力的主要经历而改变 依恋理论为灾后婴幼儿的心理干预提供了启示首先,儿童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在依恋类型上极有可能发生改变,极易向不安全型乃至混乱型方向上转化,需要引发我们的重视;其次,我们能够经过主动的干预促进灾后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向安全型依恋方向转化。
二、婴幼儿依恋类型的干预回顾 依恋发展的关键期是6个月到18个月,因此依恋类型的干预对象多为半岁到5岁的婴幼儿,而干预实施的直接对象大多是儿童的关键抚养者因为婴幼儿言语能力和交往能力的限制不轻易直接对其进行干预,而对抚养者直接进行干预的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关键抚养者的抚养行为密不可分针对关键抚养者的干预有以下几个模式: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心理诊疗,综合性干预等 1.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 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模式包含对抚养者进行有关儿童心剪发展知识的教育和育儿行为的指导大部分依恋研究者全部认为,抚养者的抚养质量,对儿童形成不一样类型依恋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对儿童多种信号的敏感性反应,更是依恋关系的关键影响原因在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模式中,诊疗师饰演信息的提供者和婴儿发展的教授的角色,诊疗师是家长的“教练”,所针正确关键是抚养者的敏感行为,给家长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教会家长注意孩子的社会性线索,并依据孩子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增加主动的亲子互动等本模式中采取的方法关键有家访、录像、手册、观察指导等 Van Zeijl,Mesman,Koot等对有着1~3岁行为问题儿童的237个家庭进行了“促进主动教养行为和敏感性训练的录像反馈干预”。
干预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全部进行个小时并有自己独立的专题,包含给父母教授依恋理论、对孩子行为进行主动的解释及主动反应、促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训练等,结果发觉,和对照组相比,干预能显著增强试验组母亲敏感性,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这说明VIPP-SD是有效果的 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是大多数依恋干预教授所亲睐的模式Bakermans - Kranenburg等对70篇依恋类型干预的文章做了元分析,结果发觉集中于家长敏感性并在婴儿达成6月龄时的简短干预最有效果Van Ijzendoorn认为,能帮助父母更敏感的干预被不需要花费几年的繁琐过程,只需要5~16次干预,每次一两个小时;但干预需要密集、聚焦,为家长创设一面“镜子”让其看到哪些地方做得好而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其中录像观察是很有用的工具 2.心理诊疗 心理诊疗模式假设抚养者在其早年形成的对亲子双方关系的见解和图式会影响到现在其和自己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形成本模式强调在诊疗师提供的安全基地的气氛内,母亲回顾早期经验,重新体验早期经验带给她的感觉,领悟这些经验和情绪给她现在的教养行为带来了哪些影响经过对抚养者进行心理诊疗,使其对孩子及孩子的行为形成主动、平衡的心理表征。
对于有心理创伤的抚养者来讲,心理诊疗模式尤其含有主要的意义Cicchetti,Toth和Rogosch检验了TPP模式的效果,针正确是抑郁母亲的婴儿的依恋安全性这种干预是精神分析式的心理诊疗干预,即把母亲早期的亲子关系情况和现在对孩子的感觉联络起来干预后心理测量发觉,干预组的27个抑郁母亲的孩子和正常对比组的母亲的孩子的安全型依恋比率相同,而不参加任何干预的36个抑郁母亲不安全型依恋的比率大大高于干预组和正常对比组 心理诊疗模式的详细干预步骤不明确,通常由心理诊疗的专业诊疗师来进行效果更加好 3.综合性干预 此模式是心理教育模式和心理诊疗模式的综合能够预料,接收二者综合性的诊疗能够结合二者的优点,取得很好的疗效 除了敏感性干预常常使用的录像、家访等手段外,研究者还会常常结合使用小组干预的诊疗方法Hoffman,Marvin,Cooper等联合了心理教育和心理诊疗干预模式,提出了以COS理论为基础的小组诊疗的干预方法干预对象是65对亲子,其中抚养者是显著的高风险的样本,大部分汇报其经历了虐待或其它伤害,并在某种程度上虐待过自己的孩子,儿童年纪范围为11~58个月,干预共需要20周,每七天小组会见75分钟。
方法由教授依恋理论、小组分析录像、分析母亲早期依恋模式等,从而改善抚养者识读儿童发出线索的正确性及提升对儿童的反应性干预前后的测量发觉,儿童从混乱型依恋到组织型依恋有显著的被试内改变,大部分转变为安全型依恋类COS干预疗效比很好,为短期、经济型的干预提供了参考对于部分高风险原因的家庭,结合了心理诊疗和敏感性训练的综合性干预手段往往发挥比很好的效果 综合性干预还常常结合支持模式支持模式于护理和社会工作依恋理论已经开始强调系统的作用,支持模式经过帮助抚养者取得小区资源帮助抚养者完善家庭系统功效,包含取得房子、工作等,并经过咨询、社会技能培训、自我帮助小组等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从而为儿童提供更加好的发展和成长的环境 三、依恋理论对灾区儿童不安全型依恋的预防及干预的启示 1.对灾区儿童的不安全型依恋的预防及干预 大型自然灾难使很多家庭支离破碎,失去呵护功效很多家长在灾难中也受到严重心理创伤,遭受抑郁、焦虑的折磨,对世界及和她人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消极的表征已经有研究证实,抑郁母亲的孩子很轻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依据心理诊疗模式,要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先要处理家长的心理问题,使家长对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表征,这么才能更加好地促进亲密依恋关系的形成。
为使遭受创伤、失去安全感的婴幼儿立即得到抚慰,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及敏感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这种即时的行为干预方法,在短期内提升家长的敏感性水平,使失去安全感的孩子能立即得到抚慰,改进亲子互动质量,能有效地预防儿童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总而言之,能够综合以上手段对灾区婴幼儿进行依恋干预,从而确保主动依恋关系的形成,促进灾区婴幼儿心灵健康成长 2.对被收养的灾后孤儿不安全型依恋的预防及干预 依恋理论原来起源于Bowlby对二战孤儿的研究,其对于灾后孤儿的心理干预就含有尤其的借鉴意义Vorria等人研究了一个希腊福利机构里被收养的婴儿,混乱型依恋占66%,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儿童的样本概率 对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儿童被收养的年纪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原因在6个月以后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比在6个月之前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婴儿更不轻易拥有安全型依恋;另外,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比非福利性机构收养的儿童,更轻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可见,针对灾区儿童的依恋干预要合适考虑年纪原因,并着重考虑由充满爱心的家庭来收养地震孤儿 着重针对收养家庭儿童混乱型依恋的预防, Juffer,Bakermans等进行包含130个收养6个月婴儿的家庭的随机干预研究,检测了2个干预项目。
研究表明,短期的预防性干预项目能降低收养家庭中混乱型依恋的发生率用此种方法对福利机构的专业人员和收养家庭的抚养者进行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训练,是对被收养孤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能够依据依恋理论对灾后婴幼儿,尤其是遭受创伤被收养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对抚养者进行心理教育、心理诊疗或使用综合性手段进行干预,确保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健康愉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