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行业求职平台 什么是工厂自动化领域的自动控制技术?简单讲,用于连续流程的(电力、化工)即 DCS,用于非连续过程的(冶金、造纸、纺织、机械加工等制造领域及环保等)为 PLCPLC用途广泛,既解决单机自控,也提供流水线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可编程控制器(PLC):以继电器技术为基础,综合 ICT 技术,以程序化方式实现设备的电气控制PLC 结构紧凑、响应快、现场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好(耐振动、噪声、灰尘、油污等) 、抗干扰能力强、价格较低,是与 DCS 并驾齐驱的另一主流控制系统国际工控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解决效率、产品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的基础技术普及工控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工作近几十年,随着 ICT 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自控系统和仪表仪器技术进步很快,呈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特点一般认为,工业自动化有两个主要领域:以过程(流体运动)控制技术支撑的流程自动化(PA)和以运动控制技术支撑的工厂自动化(FA 或离散型生产自动化) 。
前者从传统的模拟式回路仪表起步,综合 ICT 控制技术,发展为分布式(或集散式)控制系统 DCS其高度的可靠性、方便的组态软件、丰富的控制算法、开放的联网能力等优点,成为计算机工业控制系统的主流,广泛应用于大型、设备众多、工况复杂的流程型装备的自动控制,如大型化工厂、火电厂等工业自动控制技术路线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PLC 应用范围向中小型过程控制系统、近程维护服务系统、节能监控等领域扩展,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 DCSDCS 也应用 PLC 与工控计算机联合组网总的趋势是更加开放(细化分工合作) 、标准化、产品化、集成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场总线技术 FCS 迅速发展这是安装在生产现场的数字式智能化仪表与测控设备,与自动控制装置或系统间的多点通信、全分散、开放式的底层控制网络系统世界工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大浪淘沙,已形成少数跨国公司规模生产、瓜分全球市场的寡头垄断局面原来的几百个厂商目前只剩下几十个,最著名者如西门子、ABB、HONEYWELL、三菱、菲尼克斯等,其工控产品均号称兼具 DCS/PLC/FCS 功能,在质量、价格、售后服务方面已经赢得了市场信誉工业信息化是电子通信技术(ICT)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的产物,是设备可控性、测控设备适用性及信息优化应用的综合成果。
自控系统和仪表仪器是现代工业装备以及交通、能源、国防、重大公益设备等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其功能是监测控制整个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保障工业重大装备安全可靠运行和实现高效优化所以,推进制造环节自动化,是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推进工控技术自主创新,掌握工控行业发展主导权,扭转目前过分依赖国外技术和受制于人的被动局电机行业求职平台 面,是当前振兴装备工业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战略任务我国工控行业总体落后的现状与原因我国连续流程自动化(DCS)发展比较快,以能源和重化工为主,主要在应用方面,并且多年来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所以行业内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短在断续流程自动化(国外通常说“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简称 FA)领域,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紧迫国产控制系统难以进入重大工程的关键、核心、主体装备,这一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工控系统垄断 工控发展滞后是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原因之一,也对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威胁目前我国自主发展 PLC 工控系统,最需要的是形成一个具有较高通用性的工控系统平台我国的工控行业目前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10~15年的差距。
行业情况可概括为:技术差距大、市场信任度低、外资强势竞争等一)用于重大装备的 DCS 取得重要进展,现场仪表和顶层系统薄弱上世纪80年代,我国使用的 DCS 产品全部是国外产品,当时国家组织对进口成套重大装备的自控系统进行技术消化,原机械、电力两部协同攻关,率先在大型火电机电机组领域实现突破目前自主研制的超临界300~600MW 火电机组主控 DCS 系统已装机数十套、经受了多年运行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资企业脱颖而出,如北京和利时、浙大中控、新华中控等上海自动化仪表、国电智深公司也在300~600MW 机组主控 DCS 具备了相同能力但由于工程应用能力、质量、声誉等原因,这些产品的应用对象,除电力外,仍以中小工程项目为主,或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非主要部分,用量更大的大型石化工程主控系统尚未能进入我国自控产业链的两头——底层的现场仪表(尤其是变送器和执行机构) 、上层的综合自动化软件是最薄弱环节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智能变送器只占国内市场的9%顶层综合控制软件能力弱,一方面是因为工控企业对用户的工艺特征理解不深刻,经验积累不足,从而制约了顶层集成能力和快速进入细分市场的能力(工控企业受制于国家关于设计企业资质门槛的规定也是一方面原因) 。
用户市场对本国工控技术/产品的不认同,制约了自主研发的工控产品实践提高的机会由于上述原因,国产控制系统难以进入重大工程的关键、核心、主体装备,这一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工控系统垄断二)用于广大离散型工厂自动化的 PLC 系统,情况不容乐观电机行业求职平台当前 PLC 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除大型化工、电力企业之外的几乎所有工业行业但是,目前我国 PLC 应用市场,95%以上被外国产品占领,本国企业处于绝对劣势跨国公司的产品享受零部件进口免税等政策优惠,本国厂商在家门口面对强势国际竞争,毫无招架之力三)PLC 系统难自立,行业研发平台缺失一是本国企业和机构,规模小、业务分散,形不成气候此类企业中,有些是原工业部门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所或大学科研单位改制而来,如和利时、浙大中控、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等二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掌握 FA 工控的核心技术本国 PLC 厂商技术都是架构在外国的控制技术上,主干基础硬件几乎全部由外国公司提供,基础软件也依赖进口我国 PLC 厂商的业务,只是局限在运用进口硬件与基础软件,针对具体工艺控制的需求,运用 ICT 技术进行集成、做应用软件在系统的设计诀窍方面,在系统可靠性、产品质量(一致性、可靠性) 、市场信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就是国内引为自豪的数控系统,情况也大体如此三是作为科研型的工控企业,由于规模小和专业分散,缺乏国内统一标准的硬件和基础软件支撑,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四是受外资控制与挤压,竞争能力差我国一些企业曾经自主开发 PLC 硬件平台,但产品刚有眉目,跨国公司立即降价由于 PLC 系统是技术密集型的成熟产品,本国产品初次面世,性能与价格都缺乏竞争优势加上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在市场上根本无法立足,陷入了“市场信誉度低—缺乏实践与改进机会—市场信誉进一步降低”的恶性循环 五是产学研结合的现实困境:国家工业管理机构多次变更,一些共性技术研究所改企业,原有的研究进程中断,技术积累流失或老化此文转自 一览 电机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