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与汉简研究沈颂金【英文标题】 Chen Meng-jia and His Han Bamboc Documents Study 【作者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北京100088 沈颂金 (1965—) ,男,安徽省怀远县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法律古籍整理研究内容提要】陈梦家首次采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简,即把简牍作为烽燧遗址的出土物,全面进行考察,《汉简缀述》是其代表作此外,他对简牍形制学的探讨,不仅拓宽了简牍研究的内容,而且为简牍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关 键 词】陈梦家《汉简缀述》考古学从 20 世纪初年斯坦因 (Aurel Stein) 等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楼兰、尼雅、敦煌发现一批汉晋木简, 到 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的 469枚竹木简,木简出土总数达一万余枚其中,尤以 1930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居延汉简最为重要它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史地,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利用甲骨文字、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等新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研究,成为新史学建立的标志。
罗振玉、王国维最先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合著的《流沙坠简》开简牍研究之先河劳继之,所著《居延汉简考释》堪称居延汉简研究集大成之作但是,王国维、劳的简牍研究,仅局限于排比事类,与文献相比勘,或者考订某些字词,或者证实片断的历史事件,仍然没有摆脱把简牍新材料视做历史研究的工具的传统窠臼, 停留在以简证史的层次 尽管沙畹 (Edward Chavannes)已经认识到了简文笔迹的相似性,王国维在《流沙坠简》 的附表中曾对敦煌 诸燧相当于简上何等级的治所作过初步的推定,马衡也曾经试图用坑位来编次居延汉简,都意识到了考古学在简牍研究中的重要性,但限于条件,他们并没有完全将考古学纳入简牍研究范围之内只有到了陈梦家,这种局面才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一、《汉简缀述》:简牍学与考古学结合的典范陈梦家 (1911-1966) ,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 与徐志摩、闻一多一起, 是“新月派”后期颇有影响的年轻诗人,先后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陈梦家由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古文字研究转入古代历史和考古学研究,在《尚书》、甲骨分期、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除《汉简缀述》外,他还著有《尚书通论》、《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六国纪年》等多种陈梦家虽然没有受过田野考古的专业训练,但深知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早在 1937年,他与闻一多等人一起前往安阳,参观殷墟的最后一次发掘40年代,他在美国讲学期间,较多地领略了西方现代考古学资料的整理方法1952年院校调整后,陈梦家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次去考古现场参观,熟悉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因此,陈梦家能够按照考古学的要求,发扬金石学的传统,推陈出新,尽可能科学地整理大量考古发掘物及非发掘出土的资料,在某些研究领域 ( 如甲骨卜辞、殷周铜器、汉晋木简等 ),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1959年 7月,武威磨咀子6 号汉墓发现《仪礼》简册,次年六七月间,陈梦家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往兰州, 协助甘肃博物馆整理武威出土的汉简,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写了释文、校记和叙论同时,他还对此墓所出的日忌、杂占简以及 18 号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也做了考释,后经反复修改,于1962年定稿为《武威汉简》一书出版与此同时,陈梦家还负责《居延汉简甲乙编》的编纂工作以此为契机,他的研究兴趣遂从甲骨文、金文铜器方面转到了汉简研究领域,对居延、敦煌、酒泉等地所出汉简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研究,其中包括对居延汉简的出土地点、 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的分布排列, 以及简牍形制的考索。
直到 1966年逝世为止,他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共完成 14 篇论文,约 30 万字,结集成《汉简缀述》,由中华书局1980 年出版将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应用于简牍研究,是陈梦家《汉简缀述》的最大特色,尤其是与考古学的结合,标志着简牍学科的正式形成所谓简牍研究与考古学的结合,主要是指结合发掘报告对出土简牍内容进行综合考释时,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情况,这在居延等边塞遗址出土的简牍研究中尤为重要例如,对整个居延烽燧遗址的分布定位,即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和防御制度》,就是利用考古发掘报告所写的杰作这一方面与陈梦家的考古学意识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发掘报告等原始记录陆续刊行公布的结果由于考古技术和方法的落后,加之斯坦因等人并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考古学家,因此,他们在西北楼兰、敦煌所获的汉晋木简并不是按照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学方法发掘的, 除了记录简牍的大致出土地点外,根本没有关于层位的记载即使斯坦因等人所著的考古探险记录,如《中亚与中国西陲考古记》 、《亚 洲腹地考古记》、《中亚古道纪行》等,译成中文传入中国的时间已经很晚了再如, 居延汉简是 1930 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
这是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属边塞的屯戍文书这批简牍是在几个重要地方加以试掘所获,有的则是地面采集到的但是,负责发掘事宜的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 (F.Bergman) 没有及 时公布这批木简的发掘报告, 无法确定出土地点,因而居延汉简研究只能停留在考释字词等低层次上,无法深入出土地点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它与出土简牍有着必然的联系遗址的地理沿革、性质用途和一切考古现象, 是简牍文书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 简牍的断代、缀合及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直到1956~1958 年,居延汉简的发掘报告 ( 贝格曼原稿 )终于由索马斯特罗姆 (Bo Sommarstrom)编成《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 告》,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发行此前的1945 年,贝格曼《蒙新考古报告》也公诸于世这些原始资料的相继问世,为居延汉简的研究指出了新方向陈梦家根据瑞典新出版的考古报告, 并参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西北科学考察团旧档中找到的采集标记册及其他可以补充的资料,如斯坦因《中国沙漠考古记》等书和 沙畹 《中国古文书 ( 斯坦因第二次所获 ) 》 、 马伯乐 (H.Maspero)《中国古文书 ( 斯坦因第三次所获 ) 》、孔拉第 (A.Canrady) 《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发现的中国和其他文物》以及中国学者王国维的《流沙坠简》、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等著作,查明了居延汉简的全部出土地点,并以此作为重新整理居延汉简的基础,即后来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的主体部分。
该书发表了图片和经过重新修订的释文,同时注明了汉简的出土地点陈梦家亲自为《居延汉简甲乙编》撰写了两个附录, 即(1)《居延汉简的出土地点与标号》 ,对 30 个地点出土的汉简情况及 486 个标号的归属做了详细的说明;(2) 《额济纳河流域烽燧述要》,有选择地 描述贝格曼考古报告的主要内容,说明出土汉简遗址的基本情况,对张掖郡塞燧系列做了一次较有系统的叙述,并附以插图和地图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陈梦家所完成的此项工作,“为用考古学方法科学地研究居延汉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使汉简研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P1706) 陈梦家在整理汉简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考古学的作用在《汉简缀述》中,他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出土地的问题,即遗址的布局、建筑构造以及它们在汉代地理上的位置他首先根据贝格曼的考察日记和索马斯特罗姆编印的调查报告,作了《额济纳河流域障隧综述》,然后又依据出土地排列出“邮程表”和“居延侯官?部侯?燧次表”,将侯、侯长、隧长三级官吏及其治所排列成表,清理出三者之间的隶属关系第二,关于年历的问题陈梦家利用汉简资料排列“汉简年历表”,可以恢复西汉实际使用的历法第三,关于编缀简册和简牍的尺度、制作问题。
陈梦家在整理武威仪礼简册和王杖简册时,曾复原了九册仪礼简和王杖诏书他认识到各种简牍都有一定的尺度和制作方法,而居延汉简为遗址所出,不同于武威墓葬简,大多是拆散之简,如同甲骨文一样, 如何缀合这些散乱无序的简牍, 便成为整理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关于甲骨缀合,陈梦家说过:“甲骨文分裂破碎,为求文例的研究,及窥见卜辞的完整记载,甲骨缀合实为最急切、最基础的工作[2] 简牍的缀合同甲骨类似,与考古学密切相关陈梦家根据内容、年历、出土地、尺度、木理、书体等编缀成不同的薄册,如此便可以掌握较为整齐的档案卷宗,有利于历史研究第四,关于分年代、分地区、分事类研究与综合研究的问题陈梦家认为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要互相利用,根据出土地点、年历推测与编册成组,有可能分地区、分年代,进而分事类研究,但要注意不同的情况,如居延和骍马都有屯田的记录,但其制度却不尽相同前者明显推行了代田法居延已行与未行代田法也不尽相同居延、肩水两都尉所属燧名相同而异地,都要加以区别,然后才可综合不同年代和地区的汉简,互相纠定,全面研究汉简中记载的官制、奉例、年历、烽火制度、律法、驿传、关邮等问题,并与文献相比勘 ,用以了解汉代社会、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历史。
上述陈梦家强调汉简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四项,其中一、三项即属于考古学的范畴, 第四项则是方法论简牍学方法论,要求掌握历史、考古、文献、文档、文字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结合简牍实际,综合和创造性运用,形成自身的方法体系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他还没有建构一套完整而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但简牍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具雏形因此,《汉简缀述》标志着简牍学科的正式形成其后,陈梦家将考古学贯注到整个汉简研究之中他利用汉简资料及实地调查所得,绘制了《额济纳河流域汉代亭障分布图》,并与遗址相结合,恢复了张掖太守辖下两个都尉系统 (居延、肩水 ) 的布局及其结构为此,他根据不同出土地所出简分为四表:邮书表、函检表、南书北书表和邮站表,推定七侯官和两都尉在塞上的序次及其相当位置,订正了《汉书 ?地理志》的错误记载两汉奉给制度前后截然有别,西汉时曾两度易俸,故同一等级官吏的月俸钱前后不同而“班固《汉书 ?百官公卿表》所代表的,往往是班固当时理解的西汉之制,不尽符合不同年代稍稍改易的地方,其例与《地理志》相同” [3](P146) 将西汉的政治制度、地理沿革当做不断变化的动态来考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这正是陈梦家汉简研究超越前人的关键所在。
陈梦家汉简研究除了利用考古学知识外,还广泛征引各种文献、 铜器、碑刻、封泥、 印玺上的铭文加以补充,因此,对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年的边塞官制,提供了比较详细的系统例如,对汉代烽燧制度的研究,就是在王国维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又根据 以下材料: (1) 出土于居延、 敦煌和玉门的所有汉简的有关部分; (2) 近人对于汉烽燧台遗址的考察记录; (3) 《墨子?备城门》篇以下并及汉、唐间文献; (4) 唐代的烽式和其他记载唐代烽制的文献因此,陈梦家广征博引,严密考证,所得结论能够对诸家之说有所修正和补充,将汉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而《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一文,则将全部居延汉简中有关防御系统设置的记载排比类推,又征引《汉书》、 《续 汉书》及《汉官仪》、《汉旧仪》和《汉官七种》等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张掖郡两都尉的结构及其所属, 所关联的其他机构的分布位置, 并且论及了不同等级机构官吏之间 的隶属关系,论证详尽,无懈可击其他如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和居延、玉门边塞的具体年代,居延的地理沿革,玉门关和玉门县的所在,两汉时期全国各地建立都尉的情况,分别做了严密的考述尽管某些论断被更多的考古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所修正,如居延城的位置、燧即火炬而非积薪说,居延都尉府在破城子等,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陈梦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于开创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