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船用螺旋桨加工机械 武重CKX5680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工程总投资:1000 万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5 年——2007年七轴五联动车铁床是在数控车床的基 转塔刀架替换为具有3个回转轴和I个平2 控铳刀头装置,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机床•由匚 旋浆表向的特殊要求,七轴五联动车铳床孑 工模式下有2种加工方案,分别用来加工* 重叠面和重叠面•相应的机床结构如图I所程到武汉,对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承担的国家“ 863计划”项目课 题——KX5680数控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进行了验收这一代表我国船舶加工设备高、精、尖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数控重型 机床制造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型船舶螺旋浆加工设备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是国家 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由武重集团公 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镇江船舶螺 旋浆厂参与,产学研相结合共同研制完成的该机床的最大加工直径 达8m、高度达2m、工作台承重达100吨,不仅具有精密铣削加工螺 旋桨叶面(包括重叠部分)的功能,而且还能利用车铣功能复合的特 点,实现螺旋桨的一次装夹多表面的加工,将大大提高我国舰艇用螺 旋桨的加工质量。
本项目在主机、控制及空间曲面加工等方面均取得 了自主创新的成果其研究和开发的核心技术,能为我国的能源行业 的现代发电装备关键零部件(如大型叶片、水轮机转轮等)的制造加 工提供共性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为我国飞机发动机、火箭发动 机以及舰艇螺旋桨的制造,提供高性能的国产制造装备;填补国内空 白,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限制和封锁该技术无论是对我国国防建 设,还是对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年12月14日,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为丹麦A P.莫勒一马士 基集团奥登希船厂制造的、世界最大级别的超大集装箱船用螺旋桨, 顺利通过了美国ABS船级社和船东的严格检验并交工,于2004年12 月 16日装船运往丹麦此次交工的超大集装箱船用螺旋桨为 6个桨叶,直径达8.95 米, 总投料重达1 60吨,成品98.4吨,比30万吨VLCC油船用螺旋桨还 重25吨,建造难度也大得多制造过程中首次采用了 3个铜水包同 时浇注、6 台中频感应电炉一起熔炼的高难工艺,并一次浇注成功 螺旋桨叶面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五轴联动数控铣床加工,产品内 在质量和表面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只大桨从开工到制造完成仅 用了 3 个月时间,创造了世界建造同等级别船用桨最快纪录,产品质 量受到船东、船检方面的一致好评。
一位韩国客商在参观大桨生产现 场后惊叹道,没想到在中国具有如此生产能力和水平的企业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与丹麦奥登希船厂共签订了 7 只超大型集装箱 船大桨建造合同,其余6只全部于2005年10月底前交工现 代重工制造的用于 7800 TEU 集装箱船,重达106.3 吨、直径达9.1 米的世界目前最大的螺旋桨•I*llf,77:现代重工制造的用于 7800 TEU 集装箱船,重达 106.3 吨、直径达 9.1 米的世界目前最大的螺旋桨中国制成七轴五联动机床 螺旋桨加工精度提升2011-04-29 10:29:39 来源:新华网核心提示:中国自主研发的“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 加工机床”近日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 有限公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共同 完成的新技术,将使中国舰船的螺旋桨能更安静工作资料图:039级首艇上使用的大侧斜 7叶螺旋桨,可以降低航行噪声资料图:武重集团863计划项目课题CKX5680数控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2007年9月18 日通过了技术验收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 机床”近日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据悉,这项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 有限公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共同 完成的新技术,将实现几代中国舰船人让螺旋桨安静工作、让舰船静 静远航的梦想鉴定专家认为,这一国家“ 8 6 3计划”项目研制的车铣复合机床,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类机床的限制和封 锁,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重型机床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为我国 的船舶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关键零件加工提供先进的国产装备据了解,这一车床可实现对螺旋桨叶面重叠部分、非重叠部分、 桨叶轮廓以及桨毂中孔等加工区域的全面精密铣削加工,还能利用车 铣复合的特点,进行一次装夹多平面的加工,大大提高了整体螺旋桨型面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解决了大型整体螺旋桨加工的难题武重集团有关负责人称,无论从经济效益、国防安全、产业升级、 环保绿色的角度,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这一技术及产品具有广阔的 应用转化前景,可用于船舶行业、发电行业、航空制造等各种叶片特 殊型面的加工,为我国船舶工业“中国创造”树立了典范重大装备技术有突破 国产流体机械堪当重任“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国际流体 机械专业展览史上规模大、水平高、专业化强的第四届中国 国际流体机械展览会。
这届展览会也是对近两年来中国流体 机械行业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成绩的一种展示与交 流,表明了我国流体机械行业在部分领域已经能够比肩世 界10 月 28 日上午 9 时,备受国内外流体机械行业瞩目的 第四届中国国际流体机械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锣,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隋永滨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 辞被誉为流体机械行业“奥林匹克”的该展会,从 2002 年 开始在上海举办第一届起,如今已经走过了 6 个年头展出 面积从第一届的 6000 平方米到第四届的 3 万平方米,展会 规模整整增加了 4 倍展会规模的不断扩大,足以说明两个 问题:一是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流体机械展览会已经得到了 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二是见证了中国流体机械行业这几年来 的飞速发展流体机械与国务院 8 号文件中提出的 16 项重点发展领域 中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设备、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 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大型井下综合采 掘设备、大型露天矿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及大型环保设 备等息息相关,肩负着为这些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重任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鼓励下,中国 的流体机械生产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理念和 管理制度,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尤其是大型空分装置、乙烯三机、乙 烯冷箱等,已经能与德国德马格、意大利新比隆、日本制钢、 德国KSB、日本日立、美国GE、英格索兰、瑞士苏尔寿等 国际知名大公司抗衡,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化、电力、冶金 等装备的自主创新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他们用大型图 片的方式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其在百万吨乙烯裂解三机(裂 解气压缩机、乙烯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方面取得的突破性 进展;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则展出了第一套国产化 “50MW 煤气联合循环发电 CCPP 装置用轴流+离心串联式 压缩机组”技术除此之外,陕鼓集团还展出了其为大型冶 金高炉配套的轴流压缩机组在风机展区,上鼓、武鼓、长 鼓、交大赛尔、四平鼓风机、江苏金通灵等风机行业的重点 骨干企业也将其最新的产品、技术、工艺以实物、模型和图 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以杭氧集团为龙头的空分企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 前不久,杭氧为宝钢提供的 6万等级大型空分一次开车成功, 标志着国产空分设备正式进入特大型化领域开封空分集团 有限公司不仅展出了他们为华鲁恒升提供首台套 4万等级大 型空分所取得的业绩,同时还展示了他们在 8.2 万等级空分 国产化上取得的最新业绩。
四川空分(集团)有限公司一方 面展出了近年来在大型空分国产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方面 向参观者介绍他们近年来在气体方面的最新进展隋永滨曾 经对外公开说过,“像沈鼓、陕鼓、杭氧这样的企业已经能 够站在世界之林,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了在压缩机展区,上海压缩机厂展出了活塞力达 100吨的大 型往复式压缩机,该机不仅填补了国内在100 万吨及以上活 塞力压缩机的空白,还满足了化工用户对大吨位往复式压缩 机的需求据悉,沈鼓集团气体压缩机事业部目前正在研制 125 吨活塞力压缩机除此之外,浙江开山集团展出的双螺 杆压缩机、京城环保公司展出的大型隔膜压缩机、无锡压缩 机公司展出的大型天然气压缩机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泵阀展区记者发现,不但参展商数量比上届有所增加, 而且展出的产品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在上海电力修造总厂展台前,国内首台集成创新的国产成 套 1000MW 火电机组锅炉给水泵模型摆在了展台最显眼的 位置据介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的 深入人心,我国电力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而与 之配套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给水泵、循环泵、凝泵,国 内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在生产,但仍然无法满足电力行业高速 发展的要求,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成功研制超超临界大型火电 机组给水泵,为泵行业技术进步再立新功。
在核电领域,以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盛 世高中压阀门有限公司、大连大高阀门有限公司、上海阀门 厂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核阀制造企业,在核一级阀门制造领域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中核苏阀在核一级 DN100 电动快 速启闭隔离阀、DN50稳压器电动卸压阀以及核二级DN200 电动快速启闭铸钢隔离阀、 DN1000 电动硬密封隔离蝶阀方 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在长输管线用球阀方面,以自贡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上海 良工阀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其中自贡 高压阀门有限公司 生产的全焊接管线球阀前不久已经成功 中标西气东输二线主线,标志着长期由国外垄断的长输主管 线用的球阀不再依赖进口除此之外,以浙江宣达、超达、伯特利、苏州纽威阀门有 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快速崛起,并能够在化工、电力、冶金等领域担当起重任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大加快了我国流体机械产品升级换代 的速度,提高了国产化水平,降低了我国工程建设的投资 有力地增强了我国流体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 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