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式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材料 一、《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考核说明 为保证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考试的顺利进展,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总体说明 1、课程性质和考核对象 教育研究方法是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凡参加其中一个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全国统一考试 2、考核命题的根据 本考核说明根据中央电大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拟定 主要教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孟庆茂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23年第一版〕 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根据 3、考核方式 〔1〕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成绩总分合计60分为及格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分的80%,期末终结性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包括:独立完成中央电大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小册子;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以及平时收看IP课件,录像,参与小组的活动情况,学习笔记的记录情况和期中考试。
各试点教学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施行细那么 4、考试命题的原那么和试题构造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不得扩大或缩小考试的范围 〔2〕考试命题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覆盖本课程教材的第3、4、5、6、7、9章,凡在纲中未涉及的内容,不列为考试内容每份试卷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大纲内容的70%以上的章节 〔3〕试卷兼顾各学习目的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比例大体是:识记30%;理解40%;应用30%其中,识记指对本课程各章教学内容中的根本概念、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并可以准确地表述主要试题形式为:填空、单项选择理解指在识记的根底上,对本课程的根本理论、原那么、规律和方法有较系统地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可以进展正确的判断和简单说明主要试题形式为:判断、简答应用指可以结合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进展分析^p 阐述、选择方法和计算主要试题形式为:阐述或案例分析^p 和计算 〔4〕试题保持难易适中,一般分为容易、比拟容易、适中、较难4种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题、比拟容易题、适中题分别各占30%,难题占10%。
1 试题中的学习目的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后者反映在掌握根底知识上的情况和灵敏应用的才能在每个学习目的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两者不可混淆 〔5〕试题类型及构造 本课程考试题类型有: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简答、阐述和计算题 本课程考试题构造为:填空、名词解释、判断三局部约占内容的50%,简答、阐述、计算三局部约占内容的50% 〔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考核范围 1、研究设计的根本内容 2、信度和效度 3、取样设计的一般程序和五种根本的取样方法 4、研究变量的根本类型 5、操作性定义的意义和使用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6、研究方案 考核要求 识记:取样、操作性定义、样本容量、随机性原那么、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根本目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标准、信度、效度、研究方法的根本类型、随机性原那么、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理解:五种主要的无关变量、操作定义的概念和原那么、研究指标的原那么、完好的取样过程、取样的根本原那么、取样的意义、研究设计涉及的4方面内容、研究方案的七个局部 应用: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操作定义设计的根本方法、简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自变量因变量的设计。
第四章 文献法和内容分析^p 法 考核范围 1、研究文献的类别、特点 2、文献查阅、搜集的原那么与渠道 3、文献的阅读、记录和分析^p 方法 4、文献综述 5、内容分析^p 法的概念特征和应用 6、内容分析^p 法的一般过程 7、内容分析^p 法的形式 考核要求 识记:教育文献、文献的种类、文献法的定义和特点、搜集文献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文献综述、内容分析^p 法、分析^p 维度、文摘、外审、内审、平均互相同意度 理解:内容分析^p 法的特征、搜集研究文献的两种主要方式、文献法的一般过程、文献综述的一般形式和构造、内容分析^p 法的一般过程、内容分析^p 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分类整理的要求、内容分析^p 法的信度分析^p 根本过程 2 应用: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搜集研究文献的主要方式、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鉴别文献的两种方式、阅读文献的三种方法、内容分析^p 方法中的信度分析^p 公式计算、内容分析^p 法的四种设计形式 第五章 调查法 考核范围 1、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 2、问卷的设计方法和问卷法施行的技术 3、访谈调查的一般程序和相关因素 4、访谈调查的设计方法、操作技能技巧 5、测验的功能和类型 6、编制测验和运用测验进展调查和评估 考核要求 识记:调查访问法、问卷、构造型问卷、无构造型问卷、选择式、排列式、尺度式问卷、测验法、再测信度、复本信度。
理解:调查访问法的步骤、调查访问法的优缺点、构造型访问法、半构造访问法、无构造型访问法、问卷法的优点、测验的功能和类型、测验的客观性和研究对象 应用: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的施行与访谈技巧、访问结果的整理与分析^p 、问卷的设计方法和问卷法施行的技术、测验的编制、运用和评估 第六章 观察法 考核范围 1、观察法的作用、特点和使用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2、观察的主要策略方法 3、观察法的搜集数据的方法 4、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的综合运用〔总结、考察、预测〕 考核要求 识记:观察法、观察的对象、观察方案的内容、图形记录 理解:观察的类型、特点、观察的策略、记录的方式、观察材料整理的一般步骤 应用:观察的设计、观察的施行策略、观察材料的整理与归纳 第七章 实验法 考核范围 1、实验法的特点、类型、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确定方法和实验类型的选择步骤方法 3、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能进展简单的实验设计 4、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能进展简单的实验设计 考核要求 识记: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和种类、因变量的种类、实验处理 理解: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控制的原那么、单组实验设计、轮组实验设计、多组实验设计。
3 应用: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变量的方法 第九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描绘 考核内容 1、研究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2、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 3、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识记:名称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等比变量、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条形图、线形图、圆形图、全距、组限、累积次数表、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积差相关 理解:统计表图的构造和类型、算术平均数的使用和优缺点、相关概念、相关系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 应用: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直方图、多边图、累积次数图的绘制、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二、形成性考核册局部题目答案要点 第一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 1.表达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2.研究对象、思维加工的形式 3.数学模拟、物理模拟 4.各学科共有的方法、哲学方法 5.科学性、具有推测性 6.演绎与归纳 7.模型化方法、类比方法 8.信息论、系统论 9. 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二〕、 1. 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考虑,然后分析^p 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
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本书所讨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含广义与狭义理解的研究 2. 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假设具有两个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根底的科学性;②具有推测的性质 3. 科学方法论那么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展的理论、原那么、方法和手段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展,也就是使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讨论的问题 4 4. 黑箱方法是不翻开黑箱以直接考察其内部构造,只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信息及其动态过程,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行为方式,以及探究其内部构造和机理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 1.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究性 2. 探究性研究、表达性研究、因果性研究或根底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 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p 阶段 4. 〔1〕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和特殊方法〔2〕按照科学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对研究资料分析^p 整理和推论的方法。
〔3〕按照研究方法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法 〔四〕、 1、见P5~7按根底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型划分较恰当 2、见P11~14〔1〕、选择性;〔2〕、确定性;〔3〕、详细性;〔4〕、开展性 3、见P14~23教育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展的理论、原那么、方法和手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展,也就是使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讨论的问题 4、见P14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创造过程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同其它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是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理论在其历史开展中,形成了多层次的构造体系 第二章 作业题参考答案 〔—〕、 1.实际需要, 2. 假设性, 3.分析^p , 4. 问题的分解, 5. 问题的转移, 6. 知识、态度和才能, 7. 态度和才能、知识, 8. 学生、为本 9. 价值性原那么 〔二〕、 1. 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2. 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根据 〔三〕、 1. 一般途径: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观察;教育工作实际需要;讨论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讨论经历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广泛的查阅文献,或者是在对别人成果的研究考察中受到启发,发现研究问题;穿插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等。
2. 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很复杂的,正确划分问题的类别,对于确定研究问5 第 页 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