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幸福面对面 ——幸福指数的分析目录一.概念二. 衡量方法三 各要素影响程度四 不同国家的幸福五 我国的幸福指数现状:六:从学术的角度看幸福七 从心理角度看幸福八 你幸福吗九 幸福小建议: 一 概念: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二衡量方法: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 幸福指数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与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满足的愿望,它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来决定的,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与不幸福就因人而异所以,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分析 如果想评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目前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却还有几层没有达到,那你就是个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达到的已经超过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个幸福的人三 各要素影响程度:五个隐变量对幸福指数影响程度的标准系数估计值,并将其标准化,各因素权重按照影响程度由强至弱依次是身心健康(0.2184)、物质条件(0.2016)、社会幸福感(0.2077)、家庭生活(0.1885)和自我价值的实现(0.1839)四 不同国家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排名 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近日公布了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哥斯达黎加荣膺世界最幸福、最环保的国家。
中国内地排名第20位,中国香港则位列第84位,美国排在114位,幸福指数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国家中有9个来自拉美其中哥斯达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对生活满意度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满意),幸福指数则有76.1分,远远抛离第2名的多米尼加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内唯一的非拉美国家 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状况比上世纪60年代还恶劣,因为虽然预期寿命和幸福感增加了,但幅度远不及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增幅其中美国、中国内地及印度整体评分均逊于20年前但相对污染度高达9.4分、排第114位的美国,中国内地污染度只有2.1分,故能跻身前20名香港居民预期寿命达81.9岁,满意度也有7.2分,污染度却有5.7分,因此只排在第84位 津巴布韦由于预期寿命及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发展中或发达国家,故位列榜尾 (报告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幸福星球指数"的排名,衡量标准是根据各地公民的预期寿命、对生活的满意度计算,但也考虑各地人均消耗资源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较前的几乎都是中小型国家) 全球"幸福指数"排名部分排名 排名 国家/地区 幸福指数 1 哥斯达黎加 76.1 2 多米尼加 71.8 5 越南 66.5 20 中国内地 57.1 49 新加坡 48.2 68 韩国 44.4 75 日本 43.3 84 中国香港 41.6 108 俄罗斯 34.5 114 美国 30.7 143 津巴布韦 16.6英文名称:Happiness Index 幸福指数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五 我国的幸福指数现状: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部分省区市“GDP减速,幸福提速”,“幸福指数”被置于重要位置无疑,全国两会期间,“幸福”话题仍将热门下面是我们在网上搜索的相关资料: GDP要有幸福含金量 记者:什么是幸福?如何看“GDP减速,幸福提速”现象? 詹国枢: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人的需求,大体两类,一是物质,一是精神物质之中,吃穿用住行,是最基本的吃饱穿暖之后,对于用、住、行的要求,就会强烈时代在发展,低层次幸福满足之后,群众会追求高层次幸福 蒋明麟:幸福是个庞大复杂的话题,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受教育层次、不同世界观,都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满足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心总体感觉,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黄方方:片面追求高GDP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包容性增长”,淡化GDP指标,更加注重民生这要求政府部门,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做好事关群众“幸福”的事情 詹国枢:强调民众幸福,是地方政府认识一大进步不管再高的GDP,如果不和民众切身利益挂钩,民众幸福感不增强,而会感到这个GDP和他没有关系,甚至会产生反感蒋明麟:强调民众幸福,这对政府执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地方政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GDP与幸福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也不能完全划不等号 大量民生举措可圈可点 记者:过去5年,我国哪些为民众“谋幸福”的举措让人印象深刻? 黄方方:“十一五”期间,我国有大量以人为本的措施可圈可点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施补贴,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必缴税”的历史,开辟了农民“种田有补贴”的先河此外,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解决了农村特别是广西这种老少边穷地区孩子“读书难、读书贵”问题。
还有,国家在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埃及、利比亚发生动乱危及我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果断有力的“国家行动”,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 蒋明麟:“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财政收入增加,民生建设日渐加强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方面,国家都做了一些工作此外,近年,国企工人及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各地最低收入工资标准在提高,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待遇也得到上调 期望国家继续给力民生 记者:为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对“十二五”有何期望? 黄方方:要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国家要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将保障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五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更加关注各类困难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广大群众所渴望的“幸福”,也是政府部门努力的方向。
蒋明麟:研究幸福指数,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很好但不能简单化、物质化要真正对每个人进行关心记者 陈振凯 谢建伟)六:从学术的角度看幸福1、提高幸福指数: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矛盾 从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幸福首先是价值,而不是效用美国国民幸福指数编制者卡尼曼在价值论上主张“回到边沁”,即从马歇尔的效用,回到边沁的价值,来重新理解幸福问题抓住了问题的总根子 效用只是一种中间价值,是实现价值的中间手段手段与目的的背离,是工业化的典型特征福利经济学把福祉建立在总效用最大化上,从根子上就偏离了价值核心在工业社会,幸福与效用的矛盾还不明显;但对于信息社会,这就造成了根本误导,有钱不等于快乐,GDP不等于幸福,就是幸福与效用矛盾的突出表现 福利经济学缺乏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立的微观基础,而借用新古典的效用作为微观基础,就造成了一个思维误区,似乎幸福问题只能在再分配领域解决,而不能在微观领域,在初次分配中解决黄有光就是这种思路的代表 实际上,再分配确实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但只有从微观机理上彻底说明幸福,才能把宏观经济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把国民幸 2、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关系不同的矛盾 接下来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
效用与幸福关系的历史相对性问题现有指标设计容易陷入一种误区,用反映效用的指数,抽象地与同一种幸福尺度进行比较 幸福指数事实上,国外大量统计测算表明,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的关系不同在解决生存需求的温饱阶段(衣食阶段)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小康阶段(住行阶段),效用与幸福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明显而在解决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同阶段(国外研究中,进入门槛设在3000美元——8000美元之间不等),当物质需求为主转向文化需求为主后,效用与幸福的相关性明显减弱 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国民幸福指数在反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幸福水平时,就会造成混乱建议把全国分成三类收入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弱化有形、物质指标的权重,突出文化内容;对于贫困地区,仍要以“有钱”定“快乐”这是基于幸福相对性的设计思路 3、快乐与幸福的关系 从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幸福指数设计上可能出现的第二个重大误区,就是把个人快乐与社会幸福对立起来,至少是忽视个人快乐的微观测度 后现代经济学理解的个人快乐,并不是从心理现象角度立论,而是从微观现象角度立论社会幸福不光是个人快乐的总量累加(这一点不同于卡尼曼的观点),而是通过个人快乐这种微观机制,在制度作用下达到社会幸福这种宏观效果。
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性条件下一说个人快乐,一是把它不正当地与物质欲望满足联系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个人快乐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可以超越物质欲望,而与感性的文化需求联系在一起二是把它与眼前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根本利益对立起来 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就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当它从现代性指向后现代性时,从解决工业化条件下的温饱和小康到解决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精神追求时,恰恰就是要以感性的人为本,从具体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