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文化差异.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4KB
约8页
文档ID:553743716
第二节文化差异.doc_第1页
1/8

第二节 文化差异要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首先必须了解文化的概念我国学者梁淑溟说,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样法,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英国文化人类学者泰勒(Edward Tylor,1871)说,所谓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集合人类创造的或留有人类印迹的一切东西,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文化现象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进程殊异,宗教信仰有别,生活习俗差异等,以至于在文化各方面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例如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产物,但不同的社会,由于文明进程不一样,其知识的积累也就不一样就目前来说,西方特别是英美民族的自然科学知识要比汉民族丰富而历史长短的差异又决定了英语民族的历史人文知识没有中华民族底蕴深厚整体来看,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张岱年先生将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观念归纳为刚健有为、中庸、崇德利用、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知行合一、重义轻利、重德教轻宗教、爱国观念、人格意识、因循守旧、自由超脱、虚静思想、等级观念、男尊女卑、命运观念、鬼神迷信等西方文化同样博大繁杂,它既包括古希腊的民族与科学精神、希伯莱的神学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主义、也包括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以及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

杨自俭,1999)我们在这里仅从语言与翻译的角度,探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历史地理、宗教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一、历史地理差异(一)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国家的历史起源、发展、进程与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各自的语言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这种差异性历史典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内容例如英语习语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时代,耶稣教徒(Protestants)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根据这一历史背景,to eat no fish不能作字面解,而应理解为“忠诚”又如redcoat,其意不是“红色的外套”,而是指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国士兵,因其身穿红色制服而得名再如Robin Hood,一般译作“罗宾汉”,相传为英国约翰王(King John, 1199-1216)时代的人约翰王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商纣王,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穷兵黩武,引得民怨沸腾罗宾汉昼伏夜出,劫富济贫,是如梁山泊好汉那样的英雄,因此在英语文化中常作为“好汉”的代名词。

英语中的历史典故很多,其意常常不在字面,如go to the country—“付诸全民公决,即指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下议院”, Big Ben—“大本钟”, carrot and stick—“软硬兼施”,New Deal—“新政”,cash and carry—“现金自运”,eleven plus—“小学毕业生进行的考试(相当于我国的中考)”等汉语中的历史典故也非常丰富毛泽东《七律·送氲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其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象征圣贤舜尧”的这一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是生疏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或意译美国汉学家亚瑟·库柏(Arthur Cooper)采用意译法,将两行诗译为: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 in tens of millions. / 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我国历史上的大诗人陶渊明有关五斗米”虚指东晋时县令的奉禄,陶渊明身为彭泽县令却拒绝阿谀权贵,最后辞官归田。

因此该成语实际上的意思是“不为蝇头小利丧失人格”,似可译为”would rather starve than bow low for small profit”再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出中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 公元383 年,强大的 前秦王苻坚率领百万强兵攻打弱小的东晋,晋朝大将谢石、谢玄率兵迎战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未劝降,反而告知谢石,敌营大军未到,可乘虚进攻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汉语历史典故多为成语,如“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闻鸡起舞”,“中流砥柱”等翻译汉语历史典故,必须首先了解其历史背景,然后确定恰当的翻译策略二)地理文化差异地理文化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生存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一差异使人们对同一现象或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

辜振坤博士(2004)认为,地理气候因素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西方土地贫瘠,但海运便利,于是发展起以商业运输为特色的航海文化而古代中国的中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于是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陆农业文化英语民族,即安格鲁·撒克逊民族(Anglo-Saxons),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上,周围为海洋环绕,航海发达,天气多变多雨汉民族历史上长期生活在内陆,以农耕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的生存环境在各自的语言中有很鲜明的印记例如日常打招呼,英国人喜欢谈天气,常说“It’s fine today, isn’t it?”,其原因是英国天气多变,说下雨就下雨,对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中国人日常打招呼常说“吃饭没有?”,其原因大概是,中国虽然是农业国,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却常常食不裹腹,不得不为一天三餐操心不过,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这样的招呼语早已失去了其字面意义,仅作为人际交往中寒喧和联络感情用,也就是说,其语义功能已为交际语用功能代替鉴于交际语用功能相似,这样的英汉招呼语翻译时可互换使用又如“东风”与“西风”,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虽然所指意义相似,都指由东面吹来的风,但内涵意义大不一样,这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在中国,“东风”由太平洋吹来,温暖潮湿,使万物复苏,有“东风报春”、“东风压倒西风”等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常用它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西风”来自西北,寒冷干燥,中国人不喜欢它,常用它作为反革命势力的象征在英国,“东风”由东北的欧洲大陆吹来,寒冷干燥,因此英国人不喜欢它而“西风”由西南方向的大西洋吹来,这里有大西洋暖流经过,“西风”给英国人带来温暖和雨水,带来春天,因而深受英国人的喜爱英国文学史上有两位诗人用同一个标题Ode to the West Wind对西风进行了情深意浓地歌颂,一位是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一位是梅曼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雪莱诗的最后两行是: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西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梅曼斯菲尔德的诗如下: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 /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 the old brown hill, /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这是暖风哟,西风哟,充满了小鸟的歌唱; 我每一次听到了西风,就不禁泪水哟盈眶。

因为它来自那西土,那苍老而暗黄的山峦, 西风吹来了四月,也吹来了水仙——余光中 译)可见,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东风”与“西风”的含义正好相反,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若直译,必须加注,交代其文化含义另外,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作为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殖民扩张以及经济军事竞争的手段,在英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英语中因此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等到有钱时”,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all at sea ——“不知所措”,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o sink or swim——“好歹,不论成败”,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tide over ——“顺利度过”,to know the ropes——“懂得秘诀,内行”,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等这类习语的理解与翻译必须结合航海的历史背景除了航海,英国也有农牧业耕地用马,所以英语里有as strong as a horse ——“非常强壮”和 work as a horse ——“非常勤奋”;畜牧业以放羊为主,盛产羊奶、牛奶,所以英语里有 black sheep——“害群之马”与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型农业国,耕地用牛,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农事有关的成语和用语,如“力大如牛” ——as strong as an ox,“牛饮” ——to drink like a fish,“吹牛” ——to talk horse,“对牛弹琴”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斩草除根” ——to cut the weeds and dig up the roots -- to destroy root and branch,“瑞雪兆丰年” ——Auspicious snow foretells a bumper harvest / Snow is the harbinger of an abundant year,“揠苗助长” ——to 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 to 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解甲归田” ——to take off one’s armour and return to one’s native place,“瓜熟蒂落” ——A melon falls off the stem when it is ripe,“检了芝麻,丢了西瓜” ——Pick up the sesame seeds but overlook the watermelons等。

此外,英汉民族在方位感上也有差异中国文化传统上尊南卑北,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之说,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英语里表示方位的说法在很多情况下与汉语恰好相反,如汉语里的“从南到北”、“南屋”、“西北”、“东南”等,译成英语分别是:from north to south, a room with a northern exposure, northwest, southeast二、宗教习俗差异(一)宗教文化差异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三大宗教他们敬畏的神明是孔圣人、佛祖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老天爷、阎王、龙王,因此过去读书人启蒙要拜孔圣人的牌位,人生追求的是“仁”(benevolen。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