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洪涝安全评估技术指引目录1 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基本原则 11.4编制依据 22基本规定 33评估要点 43.1策划方案阶段 43.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54 评估方法 74.1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确定方法 74.2洪涝风险分析方法 8附录1策划方案阶段洪涝安全评估目录 9附录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洪涝安全评估目录 101 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按源头治理的理念,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落实城市内涝治理要求,提升城市品质,最大限度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影响,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穗字〔2020〕10号)等文件的要求,编制《广州市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洪涝安全评估技术指引》,用以指导本市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洪涝安全评估工作,提高城市防洪避涝能力1.2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域内的新、改(扩)建及城市更新项目(含主体设施及附属设施)的洪涝安全评估1.3基本原则(1)安全为本。
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抵御洪涝风险能力,增强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2)生态优先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的宗旨,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格局,维系生态本底的渗透、滞蓄、蒸发(腾)、径流等水文特征,保护和恢复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3)系统协调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灰绿结合、蓝绿交融,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综合施策4)因地制宜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地气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合理选用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场址,尽量避开历史洪涝高风险区域,源头上减少洪涝灾害损失1.4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 《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SL483-2017 《洪水风险区划技术导则(试行)》,2019.12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L754-2017 《城镇内涝防治系统数学模型构建和应用规程》,T/CECS 647-2019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2016 《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与评价细则》,2017.4 《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7.11 《广州市水务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2019.11 《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2014.11 《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2017.2 《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2017.7 广州市各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广州市流域综合规划(2010-2030年)》2015.7 《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年)》 《涉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范》,DB4401/T 19-2019 《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8.10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穗字〔2020〕10号),2020.92基本规定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洪涝安全评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海绵城市建设章节的编制参照《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7年11月)及各行业相关规范及指引,其中的洪涝安全评估部分参照本指引在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策划方案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均应开展相应深度的洪涝安全评估,并提交计算书、文本及图纸成果在策划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由区政府或土地权属单位作为主体,开展建设项目洪涝安全评估;土地出让完成后,由项目建设单位作为主体,在建设方案及后续阶段具体落实前期洪涝安全评估的各项要求(如新(改)建项目属于单体工程,则在建设方案及后续阶段满足《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内涝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即可)2.0.4 若策划方案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审议,则按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开展洪涝安全评估2.0.5洪涝安全评估除执行本指引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管理规定1.4编制依据章节中编制依据失效后,按新规范要求执行3评估要点3.1策划方案阶段3.1.1 策划方案阶段洪涝安全评估内容为建设项目选址适应性分析,重点评估地块所处区域的洪涝风险等级,并结合地块建设用途进行选址适应性分析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地块所在位置的洪涝风险分析,分析地块所在位置的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
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包括低、中、高三个等级重要行政办公区、重要公共服务区、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如自来水厂、电厂、变电站等)、重要交通设施(如火车站、飞机场、交通换乘枢纽等)、易积水道路工程(如下凹式立交桥、下穿式隧道)、地下空间(地下商场、地铁口、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通道、地下人防工程等)等城市重要设施宜布置于低风险区高风险区域内原则上不宜建设危化企业及危化品仓库,供水、供电、供气及通讯、网络等城市命脉系统,易积水道路工程(如下凹式立交桥、下穿式隧道),重要交通设施(如火车站、飞机场、交通换乘枢纽等),党政重要办公场所,失事后对城市正常运行或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等3.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洪涝安全评估的内容在策划方案阶段评估内容的基础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明确建设项目所在排涝片区的规划标准,落实区域排水防涝设施及建设项目排水防涝设施的控制指标防洪排涝标准评估要点(1)建设项目涉及的外江防洪潮工程应满足《广州市流域综合规划(2010-2030年)》等相关规划及规范、规程要求;(2)建设项目涉及的河涌改道、整治工程应明确河涌排涝标准、河宽、断面型式、管理范围等指标,应满足《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年)》等相关规划及规范、规程的要求;(3)建设项目排水标准、排涝标准应满足市、区雨水规划和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的具体要求;(4)建设项目地面高程在与周边道路高程合理衔接基础上,宜控制在外江防洪(潮)设计水位或内河排涝设计、校核水位以上,并根据排水管网水头损失适当加高。
对地面高程无法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应采用强排措施满足区域内涝防治需求;受风暴潮影响的区域应按强排规划建设;(5)地下空间的入口高程除应满足相应设防标准外,还应满足:地下空间的入口高程应高于周边地面高程,车行入口高程应高于周边地面0.2m以上,人行入口高程应高于周边地面0.45m以上河涌水系评估要点(1)确保建设区域内现状河涌面积不减小,并满足规划要求项目建设河道调整方案应与河涌水系规划确定的布局不矛盾2)若建设项目占用现有水域面积,须按占补平衡原则确保基本水面率不减少排水防涝工程评估要点(1)开展雨水径流控制标准复核须同时满足①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后雨水径流量不大于建设前径流量;②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③建设后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按不超过0.5进行控制;④建设后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应小于40%;⑤除城镇公共道路外,每万平方米硬化面积应当配备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如建设项目仅涉及道路工程,③④指标可予以豁免)(2)开展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复核新建项目、新建区域和成片改造区域降雨重现期一般不小于5年;特别重要地区降雨重现期不小于10年;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降雨重现期不小于30年。
3)复核排水管网设计方案(布局、尺寸等)是否满足区域排水规划要求4)防涝能力评估:建成区按照有效应对100年一遇降雨为目标进行评估4 评估方法4.1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确定方法4.1.1在策划方案洪涝安全评估阶段,根据洪涝淹没分析计算得到的淹没水深及流速,综合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洪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参照《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L754-2017)附录C,如表1所示洪、涝风险等级不同时,按两者的高等级采用表1 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风险图类型建设用地风险等级低中高洪水风险图hv<0.3且h<1.1且v<2.60.3≤hv<1.2且0.12≤h<1.1且0.27≤v<2.6hv≥1.2或h≥1.1或v≥2.6内涝风险图0.3≤h<0.50.5≤h<1.0h≥1.0对人的影响对部分人(老人、孩子等)的行动有威胁对大部分人的行动有威胁对所有人的行动均有威胁表中,h指水深,单位为m;v指流速,单位为m/s;hv指水深和流速的乘积,单位为m2/s应按照区域洪涝防治标准对应等级的洪水、暴雨、台风暴潮,开展洪涝淹没分析4.2洪涝风险分析方法洪涝风险分析主要包括水文计算分析和洪涝淹没分析。
水文计算分析中,产流模型、地表汇流模型的计算方法可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中的相关规定,可采用瞬时单位线法、时间面积等流时线法、线性水库、非线性水库和运动波法等计算地表径流过程线洪涝淹没分析数学模型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条件下,结合排水管道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河道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地表二维水动力学模型的各自优点,选用单一模型或者耦合模型其中,地表淹没分析计算宜优先选用二维水动力模型洪涝风险分析数学模型须从《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可选软件名录》中选择附录1策划方案阶段洪涝安全评估目录1基本情况1.1建设项目概况1.2工程区域及流域基本情况1.3防洪排涝及排水现状1.4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及控制指标1.5工程区域下垫面变化情况1.6流域历史洪涝灾害情况2 地块所处区域洪涝风险等级评定2.1洪涝风险等级评定方法2.2洪涝风险等级评定结果3 选址适应性分析3.1地块建设用途与洪涝风险等级的适应性分析3.2地块建设配套的排水防涝措施分析4 结论及建议4.1 结论4.2 建议附录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洪涝安全评估目录1基本情况1.1建设项目概况1.2工程区域及流域基本情况1.3防洪排涝及排水现状1.4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及控制指标1.5工程区域下垫面变化情况1.6流域历史洪涝灾害情况2 防洪排涝标准评估2.1外江防洪(潮)标准2.2河涌整治防洪标准2.3内涝防治标准3 河涌水系评估3.1河涌水系3.2水面面积4 排水工程评估4.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4.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4.3规划排水布局复核4.4规划排水体制复核5结论及建议5.1 结论5.2 建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