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下马关中心学校课题组组员:赵启瑜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得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一一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一一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一一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奇怪,在谈理论的时候,总觉得三维目标是不可以分割开的但从课堂效果看,又总觉得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这恰好表明了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三维目标如何整合和落实的困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掌握了知识与技能需要我们作一些深入的研究现在我们常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之一我认为,通过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激励、导向、指导,是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手段之一一) 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1 、注重科学,切莫误传错教科学史教学的生命线,教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些知识性的错误时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单以“错了,请坐。
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项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着急,它说的没错,只是没有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这样的课堂评价,让学生受到了尊重,也帮助学生区分了字音,掌握了正确的知识2 、注重明确,切莫盲目表扬现在的教育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的指出应该努力地方向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常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老师也感觉挺棘手:这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一个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在各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就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不能简单的以“你真棒!”“你说的很好!”这样的语句来评价3 、注重激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华博士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时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4 、注重导向、看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比如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然而时下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对立了起来,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答案的“独特”“多元”,追求的是课堂气氛的活跃、热烈甚至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何在,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感悟、体验,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则有意无意或被丢弃了二) 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你读的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的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感情就能很好的表达”,“你读的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得多”,“你读的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永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信息你会读的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语,不仅给了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一下“过程与方法”,也许不太准确,但我认为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应该是不错的那么老师的课题评价,就一个注重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三) 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1、 注重整合,让学生保持兴趣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使三个维度都达到一个目标值地的,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堂,我们应因人因教材的做出合适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突出某一维,而且要以其他两个维度作为辅助和支撑,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2、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勤于实践实践是一个真实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自己去体验了,才能客观的对知识产生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只有把握住三维目标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体现,才能让学生真情实感去学习技能、感受过程、迸发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教育事业光荣而又神圣;教育事业漫长而又艰辛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者应准确的把握住课程标准的脉搏,知己知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充实的成长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者、一个艺术家、一个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