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1. 等张收缩 :当张力增加到超过负荷量的瞬间,负荷不能再阻止肌肉缩短,于是肌肉以一定速度缩短并使负荷移动,一旦肌肉开始缩短, 张力维持恒定的骨骼肌收缩方式称为等张收缩2. 等长收缩 :如果负荷量增加到大于肌肉产生的张力时,则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肌肉的张力逐渐增加的骨骼肌收缩方式称为等长收缩3. RP: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 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也称静息膜电位离子基础是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Na+通透性很低;同时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又极不均匀,因而产生跨膜电位RP主要是在离子浓度梯度、电压梯度及离子泵三个因素的作用下,K+通过膜转运达到平衡的K+平衡电位( K+-equilibrium potential,EK) 4. AP: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指细胞膜因受一个较强的刺激而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 的膜电位的变化(100mV ) ,也称神经冲动离子基础是动作电位是由膜对Na+和 K+的通透性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相)的出现是由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引起的Na+内流所造成,而下降支(或复极相)则主要与随后出现的K+通透性的增大有关。
5. 阈电位 :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Na 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 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 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 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 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这个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的基础是静息电位, 所以静息电位值或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大小,可影响细胞的兴奋性如两者距离增大,细胞的兴奋性下降6. 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阈刺激,即达到产生动作电位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的刺激,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是阈上刺激,是有效的;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7. 强直收缩 :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 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 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
在给肌肉以适当频率的重复刺激, 即强直刺激时, 由于单收缩相继累加,表现出大的持续性收缩状态刺激频率低, 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是不完生强直收缩;如果频率增高, 收缩增加, 而曲线变得光滑,成为 完全强直收缩但是超过某种限度,纵然再增高频率,由于后一刺激落后在前一刺激引起的不应期中, 也是无效的, 因此收缩不再增加达到此限度的强直收缩称为最大强直收缩8. EPSP和 IPSP: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是指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 是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远离阈电位值,神经元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的局部电位9. 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神经递质 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具有传递神经冲动功能的物质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等,按神经递质的性质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的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内合成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受神经冲动刺激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发挥效应后很快在酶作用下失活。
神经递质的相对分子量在100 左右,比较小,被称为经典递质神经肽物质能调节经典递质的作用及神经元对经典递质的反应性, 因此被称作 神经调质 神经调质可由神经元、胶质细胞或其它分泌细胞合成并且释放, 相对分子量比较大,从数百到数千 与神经递质相比,神经调质与受体亲和力比较低,作用缓慢而持久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10 皮层诱发电位:是指感觉系统( 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通路) 或与感觉系统有关的任何结构受到刺激对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常常出现在自发电位的背景上11. 牵张反射 :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能够反射性的发生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分为相位牵张反射和紧张性牵张反射12. 脊休克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易化作用) ,而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特点:反射活动暂时丧失,随意运动永久丧失。
表现为:脊休克时断面下所有反射均暂时消失,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同时骨髓肌由于失去支配神经的紧张性作用而表现紧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也降低,血压下降13. 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 张 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 僵直 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引起过强的牵张反射,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 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14. 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15. 双重神经支配: 高等动物的内脏肌和心肌,受促进其活动的神经和抑制其活动的神经(都是自主神经) ,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相互颉颃地支配,靠着这种平衡作用,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或者维持适当的搏动次数诸如此类的支配形式,称为双重神经支配16. 消退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
17. 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卵圆窗孔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波动再以行波的沿基底膜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的底部即靠近卵圆窗处开始频率越低, 传播越远, 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基底膜顶部,且最大振幅出现后,行波很快消失; 高频率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只局限于卵圆窗附近18. 盲点与视野 :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 ,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 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 部位,无感光细胞, 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视野 是指单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可以度量静止眼的周边视网膜对光反应的区域大小19 基本电节律(慢波节律):消化道平滑肌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自发的去极化和复极化 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慢波 (slow wave) 电位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20 肾糖阈 :肾脏中的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8.96 ~10.08mmol/L (1.6 ~1.8g/L也可表示为160~180mg/dL)时,部分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葡萄糖就不能被全部重吸收,随尿排出而出现糖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称为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就开始出现尿糖21 滤过屏障 :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合称为滤过屏障,又称之为滤过膜滤过膜对血浆有选择性通透的作用 若滤过膜受到破坏,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甚至红细胞可经过滤过膜漏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22 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 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人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 不受肌肉活动、 环境温度、 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BMR ) 在临床和生理学实验中,规定受试者至少有12 小时未吃食物,在室温20℃,静卧休息半小时,保持清醒状态,不进行脑力和体力活动等条件下测定的代谢率23 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在心脏的搏动中,如果窦房结的功能不健全,或者房室结的兴奋加强, 在窦房结的冲动还没有传来时就先发出冲动,这就可能引起心室正常收缩以外的收缩,即期外收缩 期外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恰好落 在其前兴奋的有效不 应期内 [/b ]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发生。
所以在期外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24 肺活量 :肺活量( vital capacity,VC )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 =潮气量 +补吸气量+补呼气量25 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它是与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构成解剖无效腔其计算公式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26. 呼吸中枢 :中枢神 经系统 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分布于脊髓、脑干、间脑、大脑皮层等部位主要分布在脑干27. 呼吸膜 : 肺泡 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呼吸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可分为6 层,自肺泡内表面向外依次为: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层、 上皮基底膜层、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质层、毛细血管基膜层和细血管内皮层28 量子释放 :在轴突末梢的轴浆中,除了有许多线粒体外,还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特殊结构的囊泡,囊泡内含有Ach,Ach 首先在轴浆中合成,然后存储在囊泡内,每个囊泡内储存的 Ach 是相当稳定的, 而且当它们被释放时,也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式释放。
29 呆小症 :胚胎期缺乏碘引起的呆小症,称地方性呆小症母亲缺碘,供给胎儿的碘不足,势必使胎儿期甲状腺素合成不足,严重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症状表现智力发育低下,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和言语障碍二 选择填空:1. 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兴奋性、适应性、新陈代谢、生长与生殖2. 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 :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体液调节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自身调节 :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反馈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3. 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