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项目施工图设计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2KB
约36页
文档ID:495795257
【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项目施工图设计_第1页
1/36

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图设计报告项目名称: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图设计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局项目承担单位:地质勘查局大队资质等级:甲级证书编号:目 录0 设计工作前言 10.1 任务由来 10.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坐标 10.3 勘查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10.4设计依据 31 设计工作概述 41.1工程的任务与规模、依据 41.2工程布置及主要治理工程 42 治理工程设计 52.1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 52.2总体工程设计 52.3 分区工程设计 82.4 工程量统计 123 后期维护与工程监测设计 153.1后期维护 153.2工程监测 153.3 后期维护与工程监测工程量 154 施工组织设计 174.1施工条件 174.2料场选择与开采 174.3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184.4施工交通运输 184.5施工总体布置 184.6施工总进度 185 环保规划设计 205.1设计依据 205.2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05.3环境保护设计 205.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216 工程管理 226.1分层负责制度 226.2工程现场管理制度 236.3工程现场监理制度 246.4工程验收制度 246.5施工资料汇交制度 257 工程预算 267.1编制原则 267.2编制依据 267.3预算定额标准 267.4工程量统计 267.5编制方法 277.6 经费预算 288 效益分析 318.1预期环境效益 318.2预期社会效益 318.3预期经济效益 31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11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治理工程设计平面布置图1:50022-1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1-1′治理剖面图1:20032-2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2-2′治理剖面图1:20042-3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3-3′治理剖面图1:20052-4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4-4′治理剖面图1:20062-5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5-5′治理剖面图1:20072-6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6-6′治理剖面图1:20083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治理工程设计平面布置图1:50094-1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1′治理剖面图1:200104-2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2′治理剖面图1:200114-3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3-3′治理剖面图1:200124-4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4-4′治理剖面图1:200134-5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5-5′治理剖面图1:200144-6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6-6′治理剖面图1:200154-7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7-7′治理剖面图1:200164-8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8-8′治理剖面图1:200174-9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9-9′治理剖面图1:200184-10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0-10′治理剖面图1:200194-11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1-11′治理剖面图1:200204-12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2-12′治理剖面图1:200214-13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3-13′治理剖面图1:200224-14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4-14′治理剖面图1:200234-15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5-15′治理剖面图1:200244-16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6-16′治理剖面图1:200254-17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7-17′治理剖面图1:200264-18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8-18′治理剖面图1:200274-19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19-19′治理剖面图1:200284-20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0-20′治理剖面图1:200294-21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1-21′治理剖面图1:200304-22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2-22′治理剖面图1:200314-23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3-23′治理剖面图1:200324-24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4-24′治理剖面图1:200334-25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5-25′治理剖面图1:200344-26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6-26′治理剖面图1:200354-27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7-27′治理剖面图1:200364-28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8-28′治理剖面图1:200374-29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29-29′治理剖面图1:200384-30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30-30′治理剖面图1:200395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植物栽植大样图406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砌筑工程大样图417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区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图1:500428年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II区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图1:5000 设计工作前言0.1 任务由来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为露天开采矿山,无证民采,已废弃多年,其责任主体灭失。

矿山开采极大地破坏了该区地质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严重影响当地自然景观,同时也影响对外形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全省露天矿山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以决胜姿态打赢蓝天保卫战,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两侧和城市(镇)建成区周边为重点,对全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一批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推动全省露天矿山减少污染、抑制扬尘、改善生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局对该项目进行了立项,经过公开招投标,地质勘查局大队承担了该项目的勘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本文为东方村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图设计0.2 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坐标项目区位于县城西北部河口镇东方村西,东北距离河口镇1.5km,东南距县城9km,中心地理坐标为:行政区划隶属于河口镇 ,有乡村公路到达项目区,交通较为便利0.3 勘查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勘查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1)本项目勘查区总面积0.25km22)勘查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北段的低山地段3)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雾迷山组(Jxw):岩性为细晶原厚层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局部岩石较破碎、风化较强列,岩层产状355°∠15°。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Q4al+pl)、残坡积物(Q4el+dl),主要分布在低洼沟谷及坡脚地带,岩性为黄土状粉土、碎石、砂砾石层等为主,磨圆度差,厚度不一,一般沟谷、山脚接触带处较厚,山坡第四系较薄,一般厚度在1m~8.5m工程地质条件较差4)勘查区内无断裂构造5)勘查区矿山开采最低标高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水文地质条件良好6)勘查区工程地质特征可划分为两种岩土体类型:①坚硬岩类碳酸盐岩组:本岩组的抗剪强度大,力学强度高,岩石承载力较高,工程地质条件良好②松散岩类第四系岩组:灰黄色,稍湿,结构松散,透水性强,压缩性随颗粒大小和密实程度而异,坚固性和强度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大部分具可塑性,工程地质条件差7)勘查区环境地质条件较差8)勘查区微地形地貌复杂,矿山为多年开采的老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勘查区总面积0.25km2根据勘查,勘查区现状条件下,存在多处渣坡、平台及掌子面现状条件下,勘查区两个分区内共存在掌子面21处,总长度约2574.2m,总坡面面积约48419.4m3;渣坡31处,总长度约1861.5m,总坡面面积约28376.7㎡;平台26处,总面积51470.0m2;渣堆26处,总占地面积约5959.3㎡,总体积约6071.6m3。

勘查区矿山破坏总影响面积134125.4m29)勘查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地貌景观破坏、毁坏植被、土地资源破坏、粉尘污染等矿区原矿业活动对勘查区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较轻10)根据岩性类型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将场地土划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①人工堆积碎石土、②强风化-微风化白云岩11)建议采用治理方案为:①较低掌子面底部栽植爬山虎,其他掌子面清危后治理充分利用微地貌撒播灌草籽绿化②对欠稳定的渣坡进行坡面整理,坡度达到适宜绿化条件,对渣坡坡面栽植或补植灌木绿化,并在坡面覆土播撒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灌混合籽③渣堆整理碎石使其达到绿化种植条件,未生长植被部分根据具体情况开挖鱼鳞坑回填客土种植紫穗槐或在坡面覆土播撒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灌混合籽绿化④采矿平台根据具体情况在废渣裸露区域覆土开挖种植坑补植灌木绿化或覆土播撒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灌混合籽绿化⑤拆除场地内废弃机械设备,修复已有道路,为方便施工新修马道12)勘查区附近的水源、土源能够满足后期治理工程的需要13)建议对矿山进行治理设计时,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0.4设计依据(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 16453.1-2008);(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2008);(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8)《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技术要求》;(9)《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规范方案》(试行);(10)《2008年度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省国土资源厅 2008.12)。

1 设计工作概述1.1工程的任务与规模、依据1.1.1工程的任务(1)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对矿山进行治理,因地制宜2)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3)结合矿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选择适宜的植物绿化,美化矿山,实现景观再造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提高矿山土地利用价值4)提出包括工程监测、后期维护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环保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的具体要求,并编制工程预算1.1.2工程的规模矿山治理区面积134125.4m2,治理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区内的渣堆、渣坡、掌子面、平台等1.2工程布置及主要治理工程该项目共布置5个工程治理分区进行治理工程设计,主要治理工程有:渣堆、渣坡、掌子面、平台、其他2 治理工程设计2.3 分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