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萧红研究综述-【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8.50KB
约11页
文档ID:204446702
萧红研究综述-【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1/11

现当代文学论文-萧红硏究综述【内容提耍】本文从冋顾萧红硏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硏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 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硏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 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硏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 图从中寻找萧红硏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关键词】萧红;萧红硏究;新时期;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肃红是个天才型女作家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 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 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 文坛以来,肃红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硏究者的目光然而肃红又是不 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样,长久在风雨飘零中饱受寂寞之苦,因为她的作 品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硏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确立 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硏究的 先河。

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迖了友人、 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追忆萧红》,聂绢弩的《在西 安》,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茅盾对肃红后期创作滞后于大时代的评价代表 了那个时期主流评论话语的声音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 红硏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纵深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6个方面:1.对萧红生 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硏究;2 •对肃红作品硏究,特别是肃红后期的一些作品在 此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硏究;3•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硏究;4•硏究 角度的多元化,如从比较学的角度关照萧红,从女性主义视角硏究萧红等;5. 对萧红创作源流的硏究;6 •对萧红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硏究等等,这些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萧红硏究的向前发展新时期以前的萧红硏究除了鲁迅、茅盾等权威评价外,成果不多本文主要 以新时期以来的萧红硏究为主,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对萧红硏究逬行梳理,试图 从中寻找肃红硏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一、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硏究萧红个人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在新时期硏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广大硏究者 的目光。

一时间许多硏究者致力于萧红生平经历的考证,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 并且还陆续有许多萧红传记问世如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 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龙夫的《火烧云一一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肃凤的《肃红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 王观泉的《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鹰和刘慧 心的《落红肃肃》(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华的《呼兰学人说肃 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孙延林和姜莹编的《怀念你一一萧 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铁峰的《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 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鸟低飞一一萧红流离的一•生》(长春出 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红真的《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华艺出版社,2002年3 月出版)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进入萧红的文学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冇很多关于肃红身世和经历中冇所争议的问题在此得到解决,如1980年肃 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问世,其 中谈到“疑心以致确定他(张秀珂)现在的父亲张选三并不是他和萧红真正的亲 生父亲”,由此引发了萧红“生女说”和“养女说”的身世之辩。

后经调查,得 出萧红为张选三亲生女的结论2004年3月孙茂山主编的萧红硏究最新硏究文 集《肃红身世考》由哈尔滨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生女说”、“养女说”之争 画上了句号对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谜团的澄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家和进 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上过多地纠缠,花费过多的精力, 似乎有些失当而且在一些问题上由于当事人的健在,众说纷纭,也会使许多原 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了,这些都应当引起硏究者们的注意就像一位硏究者所 说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二、对萧红作品的硏究作为一个真正的硏究者,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 的笔致”写出来的那一部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 透纸背”(鲁迅语)的作品由于鲁迅和胡风两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场》一出 来,就让上海文坛接受了它,也使萧红一夜成名并且这篇序言和读后记从一开 始就给《生死场》树立了一个权威评价,影响至今以前的硏究者一般把《生死 场》定性为“抗日文学”,但新时期以来,许多硏究者从新的角度来观照,发现 「其中被忽略的内涵,提小了不同意见 如卅肃紹、陆文采的《农民对命运挣扎 的乡土文学一一〈生死场〉再评价》(《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指出这部 作品其实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是以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的。

也有学者认为 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先行主题来解释《生死场》,而应该从作家对生与死的人类命 运的思考出发,许多不能解释或解释牵强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晓涛《一语 难尽一一〈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现代文学 硏究丛刊》1990年第3期)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讨论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勻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问题时,以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 例,从生产层面与接受层面上指出了 “萧红在小说的空间里与民族国家话语的交 锋” 〔1〕,为我们硏究肃红提出了新的角度而摩罗的《〈生死场〉的文本断 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认为,《生死场》 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写生 民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彻的人生感触新时期以来的许多评论都试图摆脫萧红硏究中旧有权威的框架,并力图全方位 地接近作家本身,这是可喜的现象萧红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 IT呼声震天的这样一个潮流的裹挟加上萧红本身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说里写抗日是理所当然的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和学养,使她无法深入 直接地描写抗日,所以才会在她的文本中呈现出对农民底层生活的人量描写,而 对抗日主题描写不多。

可以说肃红的《生死场》在当时是无意识地打了一个擦边 球,由于时代关系,把它定性为“抗日文学”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硏究就应 该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等还原出来萧红自《生死场》之后的所有创作都与时代要求显得很隔膜,1940年肃红 创作完成长篇《呼兰河传》当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 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曰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品等作品”〔2〕 对当时的萧红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批评界的责难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 的评论文章无疑是茅盾的《〈呼兰河传〉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 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这与鲁迅先生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一样成为评论萧红作品的名句但是艺术上的有限肯定之后,茅盾作为一个现实 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和权威评论家,对萧红这样一个以《生死场》崛起文坛的作 家却“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怀着“苦闷而寂寞”的情绪,“回忆这 寂寞的小城”,认为“多少有点不可解”因为在萧红的这部小说里“看不到封 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这就在思想上否定 了《呼兰河传》在当吋的语境中,茅盾的这一评价与其说是赞扬,不如说是否 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以后几十年评论界对《呼兰河传》的低调处理。

新时期以来,随着萧红硏究热潮的掀起,萧红后期的作品也备受瞩冃,并在 20世纪80年代初对肃红后期创作思想产生了争议铁峰在《肃红的文学之路》 中认为:“《呼兰河传》的最大缺点,就是由于作者在抗战吋期创作思想出现偏 差否定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把揭露批判的笔触’对着人类的愚昧’,从而过分夸大了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没有写出一个积极的人物,也没反映出 时代的根本特点,更没表现山抗战时期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 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义〔4〕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则持肯定 态度韩文敏《〈呼兰河传〉我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认为《呼 兰河传》是《生死场》之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想的深化,她较F地指出了《呼兰 河传》深刻的思想性,认为其并非思想创作上的退步皇甫晓涛在《萧红现象一 —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 认为,《呼兰河传》与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国民性”主 题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因而是萧红“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外,刘乃 翘和王雅茹在《萧红评传》(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中认为:从肃红“作家 不是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

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 对着人类的愚昧”的主张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 们也看出了萧红创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创作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国民 抗战意识的鼓动、激发和歌颂上,更将视角深入到国民觉醒并抗争的根本一一国 民性上,这一点同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是相通的萧红后期的长篇《马伯乐》一直无人问津,硏究甚少,一般认为《马伯乐》 是一部失败之作,主人公马伯乐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逃跑主义者不过李重华在 《也评马伯乐形象》(《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中却为之辩驳,认为 马伯乐是一个复杂的新人形象,他有着进步的倾向,此观点较为新颖秦林芳《论 萧红的创作道路一一从题材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认为《马伯乐》是萧红师承了鲁迅的文学观,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态”的高度来 选择并表现题材的,是“改造病态思想”的继续另外黄晓娟在她的博士论文《雪 中芭蕉一一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认为萧红的《马 伯乐》写的是在当时作品中几乎被遗忘的国民性病态总之,小说《马伯乐》争 议颇多,虽有一些硏究文章问世,但深度和新意不够,还有待后继硏究者来提高!三、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硏究在对萧红成名作和成熟作的硏究之外,许多硏究者还把目光投向了萧红的其 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硏究上,并冇了一系列成果。

李计谋的《肃红短篇小说论》 (《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细针密脚地分析了萧红短篇创作从形象的 单薄到丰实,从现实主义浅层到深化,从草创期到风格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转 变,论述较为全面邢富君的《〈商市街〉简论》(《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3期)充分肯定了萧红散文成就,指出其散文文笔优美、简练清新,有浓郁 的抒情色彩陈斥山《“寂寞”一一萧红散文的基调》(《惠阳师专学报》1986 年第2期)中把萧红的散文分为前后期加以硏究马云的《萧红〈商市的创 作心境与情感世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从创作心理学的 视角对萧红当时的创作心境与情感世界进行阐释并认为《商市街》表现的是“危 机中的两人世界”,“生理饥渴中的情感饥渴”,“寂寞中的爱”以及“独语中 的对话”,观点新颖,立意高远不以诗名,别具诗心”的肃红一生创作了 70多首诗歌,这些是从她心中“滴出快乐和忧愁的血”,是她内心情感的流露, 因此颇引起一些硏究者的浓厚兴趣熏风《不以诗名,别具诗心、一一谈谈作为诗 人的萧红》(《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较早地指出萧红用诗心写出诗或 诗一样的作品但是相对于对萧红小说的硏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