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行为医学总结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7MB
约25页
文档ID:409554150
行为医学总结_第1页
1/25

第一章 绪论及基本理论一、行为医学概述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生物医学Biological Medicine,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1.基本概念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Behavioral Medicine: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medicine concern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biological,behavior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levant to health and illness2.行为医学的发展简史3.行为医学的学科性质:行为医学既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更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有学者认为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4.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健康人,有行为问题的人,动物行为医学5.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影响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各种行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机制、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个体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研究医患互动和医疗行为;研究社区、家庭和不同人群的心理卫生保健行为……第二章 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概念强化Reinforcement;泛化Generalization;分化Discrimination;消退Extinctionn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P18)The Classical Conditioning Reflex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概念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消退Extinction;惩罚Punishment( P19)三.认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1. 艾利斯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2.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 3. 梅钦鲍姆自我指导训练四.人本主义理论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理论 2.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与自我理论五.内脏学习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另一种形式,即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米勒的内脏学习实验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有机体可以控制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例如心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的活动,即内脏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进一步提出生物反馈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

六.心理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沃特·坎农,主要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七.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组成: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1. 健康信念理论:是最早运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广泛运用于各种短期、长期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和改变如吸烟行为、不良进食行为、性病的预防和干预等2.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综合心理治疗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行为改变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变化是渐进、分阶段、螺旋式复杂发展的过程;根据行为改变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术3. 知-信-行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立正确的信息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态度是改变行为的关键,用于防治艾滋病、成瘾行为等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文献法……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Behavior)1. Heredity & Behavior 遗传与人类行为(1).基因负载着蛋白质合成的密码,这些蛋白质调节着身体的生理过程并表达表征特征(2)探讨行为的起源(3)Genotype 基因型:遗传而来,变异性(4) Phenotype 外表型:个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模式,环境在中间起重要作用(5)基因型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人们的遗传表型Ø 人类行为遗传学(human behavior genetics):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

Ø 传统行为遗传学:one gene, one disorder, OGODØ 现代行为遗传学:人类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polygenic)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确立行为的遗传根基:(1)异卵双生Dizygotic twins , DZs(2)同卵双生Monozygotic twins , MZs(3)被收养的兄弟姐妹(4)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攻击行为——Pet-1 基因、MAOA基因抑 郁——5-HTT基因慷 慨——AVPR1a基因2. Brain & Behavior (大脑与人类行为)3. Neurotransmitters & Behavior(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乙酰胆碱Ach、 单胺类(DA、NE、5-HT)、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γ -氨基丁酸)、肽类:内啡肽、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等1)Dopamine & behavior 冲动行为Impulsivity 赌博行为Gambling 奖赏行为Reward成瘾行为Addiction 爱情Love (2)5-HT & behavior1)参与痛觉、睡眠、体温等生理功能2)产生愉悦情绪 第二节人类行为的发展Development of Human Behavior (1)早期行为发展是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2)行为发展存在关键期(key period )Ø印刻现象:imprinting 1.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2.不需强化和练习3.婴幼期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

Ø依恋:attachment 1.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2.触摸、运动、玩耍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很重要Ø语言的习得: Language 美国儿童吉妮,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例子Ø双眼视觉婴幼儿九大敏感期(蒙台梭利) 儿童部分心理发育关键期 第三节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Sociology of Human Behavior)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文化规范、塑造人类行为影响的两种方式:(1) 学习社会行为及知识Ø 生活技能社会化Ø观念社会化Ø行为社会化Ø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自我强化: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2.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2)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1.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2.某些社会情境缺乏客观的比较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3.社会比较: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4.向上比较、向下比较(2)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适应行为被鼓励、提倡不良行为被约束、控制。

1) 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2) 调适人际关系3) 制约、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脑功能成像技术(1)高分辨率脑电磁成像技术MRI(2)功能磁共振fMRI——fMRI与人类情绪相关脑区:1) 利他:大脑颞上沟的活动明显增多2) 憎恨:皮质和皮质下区域激活至少有两个大脑结构是产生爱与恨的情绪所共用的3) 受威胁:大脑前额叶皮质的靠下部位大脑脉管周围的灰质区域4) 报复::大脑与喜悦、满足相关的区域出现了明显反应;PET扫描比对男人、女人目睹他人遭受痛苦时的反应;男人比女人有更强的报复心理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行为保健掌握:保健行为的分类 保健行为的内容、原理 群体保健行为 [学习难点] 保健行为的分类 阶段变化理论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保健行为:Behaviors include medical service usage (e.g., physician visits, vaccination, screening),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regimens (e.g., dietary, diabetic,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and self-directed health behaviors (e.g., diet, exercise,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常见保健行为分类保健行为的经典三分类: 1.疾病保健行为 2. 康复保健行为 3.预防性健康行为疾病阶段1、出现症状阶段 2、成为病人阶段 3、就医阶段 4、依赖性病人阶段 5、复原阶段1. 疾病保健行为(illness behavior)临床前保健行为:对已经出现临床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尚未进行临床疾病治疗阶段所采取的保健行为措施。

临床中保健行为:诊断后所从事的以康复为目的的任何活动疾病行为:个人察觉疼痛,不适,或其他机能失调时,对这些症状予以体验、评估,并对此采取的行动疾病行为的影响因素:疾病 个人评估 社会界定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处理方式疾病行为分类 :1.主动疾病行为 2.被动疾病行为 3.医源性疾病行为主动疾病行为:个体无论是否患有疾病,或稍有病感时即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健康人的行为被动疾病行为:个体尚未对自己所患疾病产生病感,或有病感对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表现病感的行为医源性疾病行为:在医疗机构为患者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言行、措施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行为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1、认知功能的变化2、情绪的变化3、意志行为的变化4、人格变化1.产生分离性焦虑 30.4%的烧伤患儿出现分离性焦虑哭闹、烦躁不安,拒绝与陌生人接触,用语言及行为攻击陌生人等2.控制感丧失 36.1% 的烧伤患儿控制感丧失,反抗、拒绝接受任何治疗护理、退化性行为等3.产生恐惧 96.7% 的烧伤患儿出现恐惧,因为创伤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经历记忆犹新,对康复锻炼可能产生的疼痛产生恐惧。

大声哭泣,尖叫、烦躁;骂人、打人行为;肌肉僵硬、咬紧牙关或较少有肢体语言的反抗2. 康复保健行为 为出院治疗后康复期间病人恢复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所采取的行为3.预防性健康行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