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8KB
约9页
文档ID:413639348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_第1页
1/9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一)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与 支持的一支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但我 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形成了哪些形态从已经形成的历史 来看,文学流传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态:1、 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讨论一:沈从文《湘行散记》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人物和景 物的处理上,受者与传者都十分喜爱和追求将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所以两者 都成为世界一流散文作品,受到高度评价讨论二:狄更斯的小说影响到老舍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在英留学时 读过狄,并在《二马》、《骆驼祥子》等早期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对底层人民生 活的描写,关注人物形象种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自然风景的简洁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简 单勾勒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 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 有一个特别突出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 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 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

2、 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讨论一:在60 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 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决定了 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正如史德在寒山诗集的“前言”中所说的:“他们的卷轴、扫帚、乱 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这是许多中国 学者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寒山在中国唐诗里面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甚至一般的人都没有读 过他的诗,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在个体对群体的流传中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结果:第一,可能是由于放送者 本身就有多面性;第二,可能是接受者不同的个性与气质所决定的;第三,可能是各个时段 的历史语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由个体到群体的流传,作为流传学关注的第二种形态,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比如什么样的个体才能够实现对群体的流传?什么样的文化语境才能够形成这样的群体? 作为传者的个体与作为受者的群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作为受者的群体中的个体相 互之间存不存在什么关系?只有深入到这样的层面才有意义3、 多波次、多向度流传形态多波次、多向度流传,是指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同一种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流派在不 同的时段对同一个国家的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产生的结果并不相同。

多波次、多向度的 文学流传,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这种流传对接受国的文学思 潮、文学流派与文学批评风潮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20——30 年代的流传主要在诗人里面,如象 征派的诗和现代派的诗;40 年代主要是在小说作家里面,如施蛰存、废名、穆时英、刘呐 鸥的小说;80 年代的流传主要是在诗人和戏剧作家里面,如朦胧诗、探索戏剧;90 年代主 要是在小说作家里面,如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形态各异,五彩缤纷讨论二: 结构义主文学思潮,从布拉格的符号学派开始,到俄国的形式主义学派,再 到法国形成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形成流行欧美的结构主义旋风,最后又回到欧洲,反反复 复地进行流传,最后在此基础上产生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可见,多波次、多向度的文学 流传形态,是一种在20 世纪比较流行的形态,主要限于文学思潮这样的层面,更有利于形 成多样化的文学流派与学术流派4、 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讨论一:西方一大群作家对鲁迅实现了流传:第一,俄国小说家果戈里和契诃夫影响了 其批判现实主义手法;第二,俄国小说家陀斯妥也夫斯基影响了其对人物心理进行挖掘的倾 向;第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法捷耶夫让其十分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第四,德国 哲学家尼采和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深刻地影响了其人格精神的构成;刘半农说,鲁迅先生的人 格是典型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讨论二:中国一大群古典作家实现了对歌德的流传歌德在自己的“日记”中说:他读 过慕尔转译的《好逑传》、汤姆斯译的《花笺记》、大卫斯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等他对 这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印像特别深刻,甚至改变了他的文学观念与艺术审美趣味他还读 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沙冷燕》、《水浒 传》、《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平鬼传》和《三合剑》等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戏剧, 主要是小说作品虽不全是一流作品,却也是名家名作,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还看过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新的戏剧:《额尔彭罗》他对 孔子的“礼”与“仁”的人生理想和“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十分崇尚 他还学过孔子写过论语式的格言,并以诗赞扬过孔子的人格与文品群体对个体的流传并不多见,只有当一个作家有相当开阔的胸怀,有懂得多种语言的条 件,这种流传才可能实现大作家的产生就要求他所接受的影响是一种来自各个方位的圆形 的影响中外一流大家往往是在接受外国作家与学者群体的影响下才产生的,如歌德、莎士 比亚、托尔斯泰、鲁迅、钱钟书、王国维一个作家和学者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条件下成为一 流大家,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像鲁迅这样的作家,他所接受的西方与东方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虽然他只活了 56年, 但五十胜过许多人的一百年鲁迅如果不到日本留学,学研读众多的外国的一百来篇小说, 不读尼采的《苏鲁支语录》,不从事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不在编辑期刊过程中接触大量的 西方作家与作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学艺术的营养,要成为真正的大家是没有条件的大作家往往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其思想与艺术来源的多向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他不是那 么一种简单的存在如果很简略,那肯定不是杰出的作家,如赵树理的小说我们多次说过 赵树理小说的问题,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涉及到人格问题;就人格而言,赵树理是了不起的; 就其文学接受而言,他对西方文学是陌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作品了解也是不够的 他主要是中国北方的民间传统5、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形态讨论一:西方象征派诗人人数众多,像波特来尔、爱伦坡、马拉美以及象征主义诗歌的 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里、德国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和庞德等,他们以 其动人华章影响了中国现代一大群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艾青、李金发、徐志摩、 戴望舒、沈宝基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从那里吸收自己的艺术营养。

其中,李金发主要受波德莱尔的影响, 在诗中追求敏锐的感觉;沈宝基则主要受魏尔仑的影响,在诗中追求纯真与蕴籍的风格《法 国象征诗派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可以参阅讨论二:在20 世纪初期,唐诗以其鲜明的节奏、清新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影响了一 大批美国诗人,如庞德和王红公等他们主张:第一,以中国诗的隐而不露,来反对美国诗 歌的“滥情主义”:第二,以中国诗歌的质朴简化,来反对美国诗歌的“装腔作势”;第三, 以中国诗歌自然清新的意象语汇,来反对美国诗歌的“庸俗主义”;第四,模仿中国的七言 古诗,以七个音节的词来构成一个诗行,从而实现了在诗歌朗诵中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感”这种流传方式最能够形成流派和思潮:所谓美国诗歌的意象主义运动,所谓中国诗歌的 象征主义运动,也就是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如果放送者成为多向的一种投射,或者接受者成为多向的吸纳,那情况就更为复杂一些 其实,我们真正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多线条的、交叉性的文学交流形态文学流传中的形态学研究,是比较文学流传学中一个需要了解的重要方面,也是从事比 较文学流传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我们只有将所探讨的对象对行分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 分析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不然有可能讲了老半天,还 是处于一种糊里湖涂的认识阶段。

二)流传学研究的五种类型1、 作家作品在国外的流传中国古典作家作品在14—18 世纪,对西方文学实现了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参 阅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论稿》(宁夏人民教育,2003)英国文学中有许多的题材、人物和 艺术表现手法都来自于中国,象柯尔立治的长诗片断《忽必烈汗》,就是一首以中国元朝的 时候首都元大都为题材的近代以来,西方许多作家作品对中国作家实现了流传:有些作品的题材、人物、情节和 表现手法等,都有外来的影响: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象征,即来源于法国诗人波德莱 尔的《恶之花》;郁达夫《沉沦》等小说中的“自我暴露”,则来自于日本的“私小说”2、 不同国家间文学思潮的相互呼应一种文学思潮的世界潮流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传入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它在新 的语境中有哪些新的变化与发展?讨论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各国的流传及其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是一个多源说的典型,英国、法国、德国几乎同时兴起;但是,并不是说相互之 间不存在交流与传播它兴起于西欧诸国,后来向美洲、亚洲、非洲国家流传,影响了整个 世界文学的发展讨论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经历了从莫斯科的形式主义,到布拉格的符号学派,再 到巴黎形成结构主义思潮。

这股思潮在形成以后,又成为席卷全球的结构主义旋风这种流 传是曲折的、全方位的所谓“呼应”,表面上好象是“多源”,其实是一种流传中的互动 它是流传学中重要的内容,影响更大、更深远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的流传,在20 世纪以 来构成了更重要的流传学内容关于文学思潮这个层面的流传学的研究,需要一种宏观的学术视野作家作品的流传研 究是最基础的,但它本身也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流传学研究只是停留于作家与作品 这样一种“元子论”的层面,那就是一种自我设限3、 中国文学在国外的流传主要出现在19 世纪以前象陈铨《中德文学研究》、花城版的《中国文学在法国》、《中 国文学在英国》、《中国文学在日本》等要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从外国 的图书资料库中来发掘因为究竟有多少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了哪些国家,国内的资料无 从说明在大英博物馆能够查找有多少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有多少中国文学的原本,有多少中 国文学的研究专著,有多少中国文学的电子文献等20 世纪早期,留学生在英国写的博士 论文,就是《18 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之类,如范存忠、陈受颐、吴宓等探讨中 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流传情况,是标准的流传学研究。

4、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可以分成三个时段:一是1840 年至“五四”时期对于西方文 学的翻译与介绍;二是“五四”至改革开放以前;三是1978 年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 的流传,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结构主义在中国》、《接受美学研究在中国》、《女性义 文学批评在中国》等论文最好是从一个作家作品开始,西方一流的作家与作品,都可以单独地来探讨它在中国流 传的情况只要能够找出他在中国有多少种译本,有多少篇研究论文,分成几个时段,清理 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各时期的特点,再找出一些局限性,并探讨这种流传的时代 与文化背景因为终点在中国,资料方面的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象国家、上海、北大、南京 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以及各省图书馆,花过半年以上的时间,都可以查到当然,资料问 题不可能在一个图书馆内解决5、 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流传研究并不能局限于中国与西方,应当是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学,都包括 在内 如莎士比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通过法国文学又对俄罗斯文学产生的影响;法国近 代作家拉伯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