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02KB
约5页
文档ID:299312990
“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_第1页
1/5

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作者:王艳萍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2019年第10期王艳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深入了解我们党和国家 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准确认识党史、新中国史上 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十分必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 物铁肩担道义”是李大钊生前最为钟爱的名言,也演化成为人们感怀他的伟大精神的代名 词在李大钊诞辰130周年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回望历史,旨在学习他的伟大思想,秉承他 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起团结奋斗新时代的不竭动力一、李大钊钟爱“铁肩担道义”之溯源“铁肩担道义”,最早出自明代大臣杨继盛之手他一生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后因弹劾 权相严嵩十大罪状而被拘捕下狱,受尽酷刑临刑前,杨继盛在监狱墙壁题诗明志:“铁肩担 道义,辣手著文章诗句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李大钊应用“铁肩担道义”在现有的历史资料里出现过三次:--1916年8月15日,《晨钟报》创刊发行《晨钟报》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资产 阶级改良派“进步党”的机关报,后来进步党改为“宪法研究会”,即有名的“研究系”。

《晨钟报》曾聘请李大钊为编辑主任,此时李大钊刚从日本留学回国为了激励中国青年为创 造新中华而奋斗,李大钊特意请人在社论栏中设计了一座古钟图案,每天刊登一条警语8月 21日,《晨钟报》古钟图案下面刊登了警语“铁肩担道义”―一1916年9月,亲友杨子惠请李大钊题写一副对联李大钊仰慕杨继盛的气节,立即想 起他的不朽诗句,且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十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这幅对联是我们经常见到、流传最广的,也成为他一生崇高情操和 战斗业绩的真实写照—-1924年,因章士钊主张废弃临时约法和国会,受到了段琪瑞的赏识,请他出任司法总 长李大钊感到非常遗憾,见到章夫人吴若男后,希望她能劝说章士钊不要和北洋军阀同流合 污吴若男敬重李大钊,请李大钊给自己书写条幅作纪念时,李大钊又手书了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送给吴若男识道义、践使命、重担当,李大钊不仅在字里行间,更重在现实行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道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易•系辞上》谓之“成性存存,道义 之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 以道义无论是杨继盛那样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还是李大钊这样笃信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 虽然对道义的解读不一样,但其价值取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

李大钊所认定的“铁肩担道义”,就是以爱国为民为目标,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 力量承担起“道义”这副重担,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救民于水火这一重大而又光荣的历史使 命这种精神体现为“担当”,就是在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 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 种境界,一种修养李大钊用他短短38岁的生命历程诠释了这种精神二、“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丰富内涵早在2009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李 大钊的思想、精神及人格风范都有高度概括为我们学习李大钊,弘扬李大钊精神指明了方向一-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去过乐亭大黑坨李大钊故居的人都会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在李大钊的成长环境中睹物 思人,有一种时代感油然而生李大钊生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时刻,从一个爱国少年成长为 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是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所处时 代环境的影响、家乡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个人所立志向、远大抱负所致1913年秋天,李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以后,准备去日本留学在出国之前, 他特意邀请一位同校学友一起到昌黎五峰山。

就在这次游览期间,恰逢昌黎车站的日本驻屯军 杀害5名中国铁路警察的惨案发生,李大钊闻讯后立即赶到城北地藏寺吊唁死难同胞,并记录 在《游碣石山杂记》(载1913年11月1日出版的《言洽》月刊第6期)中他写道:“惟此荏苒十日间,昌黎惨毙路警五人,已孤棺冷落,寄地藏寺中彼倭奴者,乃洋洋得 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土伤心之土,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 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以不与倭奴共戴天者,有如碣石李大钊是带着向古老的碣石山发下的与侵略者不共戴天的誓言,踏上了东渡日本寻求救国 救民真理的航程可见,多灾多难的祖国激发他忧国忧民之心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表现出他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他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 疾苦,始终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努力奋斗他认为国家强 大是人民幸福的保障,爱国就应是“智者竭其智,勇者竭其勇,富者输其财,举国一致,众志 成城”热爱祖国是他的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是他自觉的思想和 行动――矢志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对中国梦的解读中,综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他为之界定的 是“民族救亡”与“民族复兴”两个百年。

在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发展中,面对多 灾多难的祖国,伟大的先驱者们最先触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救民于水火这种 面对国家危难时局的思考和选择,源于爱国,归于找寻路径,以信仰引领、精神贯穿最终,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在 家乡唐山,李大钊最终完成了他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问题与主义》的写作, 在中国第一次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此,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 人,其影响正如老革命家林伯渠所言:“登高一呼群山应,微言如闪首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李大钊为中国寻找到了一条 “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为了走好这条道路,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创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并以这样的党来领导革命斗争即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 异”,他最早昭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了使他的主 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他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的青年、农民、教育、文化等诸多问 题的解决路径,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取得胜利打下基础。

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充分体现在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 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他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牺牲永是成 功的代价”坚定的信仰使他从容地为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了生命李大钊为了传播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了 “勇往奋进以赴之”“瘴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范式的 无限忠诚— -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李大钊生命短暂,仅仅38年,但这短短的历史瞬间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乐亭 的李大钊纪念馆,进的大门迎面有八根柱子耸立,寓意从八个方面对他革命一生进行总结:领 导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骨干,创建中国共产党,掀起工农运动高潮,促成国 共合作,倡导党抓武装力量,昭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当然,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限于此,而如此辉煌成就,源于他务实、严谨的工作作 风在工作中,李大钊从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计较名利得失他所认定并严格遵循的是“凡事 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 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他是位学者,一生著述丰富,留下诗文600多篇,150多万字。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撰 写文章夜以继日,仅从1920年3月至1924年1月,李大钊就撰写各种文章140余篇,33万 多字,平均不到9天就要完成1篇他又是一位革命家,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1922年至 1924年,他三赴上海、两下广州,五跨长江,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奠定革命统一战线的基 础他还是位导师,兼任北京五所大学教授时,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巷,留下了他的无数足迹, 深受广大青年的热爱,唤起无数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洪流之中— -廉洁克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清廉,即为人要清正、廉洁李大钊的道德和操守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风质朴, 勤俭清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众所熟知,李大钊“幼失祜恃”,童年凄苦但他志存高远,不懈求索为了革命事业, 他做到了廉洁克己、无私奉献他生活简朴,不吸烟、不喝酒,极少坐车,常年着一身中式灰 色长袍,除了生活必需,几乎没有什么开销在他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每月薪俸120元 (在当时足可以养活四五十口人的家庭),担任教授时薪俸为200元,加上到其它大学兼课, 每月收入在250元以上,已经属于宽裕之家但为了开展党的工作,他拿出绝大部分收入交纳 党费、帮助贫困学生,有时竟会使夫人赵纫兰难为无米之炊。

从1917年进入北大到1927年壮 烈牺牲,李大钊在北京10年生活中,他先后搬家8次,但从没有购置过房产,“黄卷青灯,茹 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对他甘于清贫生活最形象的写真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李大 钊任北方国共两党的最高负责人,仅1926年底到1927年春,就有数十万元款项经他支配,但 他自己从未动用过一分钱《北京档案史料》记录有李大钊被捕后的狱中“供词”,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李大钊经手管理的数十万的款项每一项都有明确去向,细致且认真而独独自己家 境至其被捕遇害之时,一贫如洗,其境况从当时各类报纸报道中都有反映一身止气,两袖清风,在李大钊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 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一百折不挠、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现了人类积极进取、追求进步 的精神状态李大钊精神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坚定地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创新思想他说:“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 活李大钊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并在实践中探索,进行理论创新表现在:他在中国 最早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1919年5月),第一次提出采取“直接行动”进行斗争;他最 早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他在中国最早全 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1919年10月)、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3月),并由此开 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他在中国的大学最早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1920年),比如“唯物史观 研究”“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女权运动史”等,开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中 国最早使用“军阀”(1917年8月)“帝国主义”(1919年3月)概念、最早提出“中产阶级” (1918年12月)“富农” (1925年12月)概念 李大钊是中国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和青年的导师,不 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他的个性品质,集中反映在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不懈努力、探索与创新。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到,“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体现在,以爱国为民为原点也 是终点;以信仰、道路选择为路径;以勤勉、务实、清廉、奉献、探索、创新为基础;清晰、 鲜活的“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精神堪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动力之源,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三、“铁肩担道义”,李大钊精神影响历久弥新李大钊起初并不是职业革命家,而是一位学者在纪念北大校庆25周年讲演时,李大钊满 怀深情地说:“我个人心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