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SSCI对我国学者学术研究的影响:以教育学科为例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89KB
约6页
文档ID:209730749
SSCI对我国学者学术研究的影响:以教育学科为例_第1页
1/6

SSCI对我国学者学术研究的影响以教育学科为例   摘要:在外部的教育与科研国际化和内部的科研绩效管理标准化双重需求作用下,我国 逐步形成了以SSCI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本文以教育学科为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了我国学者近10年来发表在SSCI期刊上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比我国学者同一时期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论文特点,剖析了SSCI期刊对我国学者教育研究的导向作用及其成因最后,笔者反思了SSCI学术评价功能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SSCI,学术评价,中国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的浪潮不断从我国的经济、政治延伸至文化、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为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学者纷纷呼吁将SSCI①等国外核心期刊索引系统引入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以此促进我国科研的国际化,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快地进入国际性的对话空间”[1]另一方面,国内科研绩效管理的标准化需求进一步催生了以SSCI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形成,使得SSCI与我国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关系日益紧密然而,近年来,这种评价机制因其以西方标准为国际标准、以期刊等级论成果优劣、以SSCI论文发表量论科研水平高低等弊端,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SSCI对我国学术研究的影响与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现状、分析成因,对我国当下以SSCI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优点和不足做一个客观、辩证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建立符合自身学术发展需求、反映自身学术文化的学术评价新体系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现状:SSCI对我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存在着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姚云、康瑜;[2]覃红霞、张瑞菁;[3]刘莉、刘念才;[4]沈英、刘明;[5]王超[6]通过分析SSCI数据,研究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表现,但这些研究仅仅分析了学者或科研机构的SSCI论文发表情况,却没有进一步探究SSCI期刊对学者学术研究的影响为此,本文以教育学科为例,运用SSCI文献计量学法,梳理了我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比我国学者同一时期发表在CSSCI②期刊上的论文特征,剖析SSCI期刊对我国学者教育研究的导向作用   (一)我国学者的SSCI论文发表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笔者通过查阅SSCI数据库发现,2003年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为署名单位的SSCI期刊论文只有35篇;而2012年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为署名单位的期刊论文增长到321篇。

10年间增长了817.14%鉴于其中大量的文章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聘请的外籍学者所发表,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我国学者在SSCI发表的情况,笔者对2003年和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发现2003年SSCI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中,17篇署有我国学者;2012年SSCI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中,72篇署有我国学者10年间亦增长了323.53%   此外,考虑到近10年中国科研水平能力的迅猛提升可能对SSCI绝对发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以CSSCI作为比较对象,估算了2003年~2012年间我国教育研究学术成果在SSCI上的发表量与CSSCI发表量的比例,并绘制了比例变化趋势图(如右列图所示)由图可知,在近10年内,中国教育研究学术成果在国外SSCI期刊上的发表量与国内CSSCI发表量比例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因此,中国学者在SSCI核心期刊上的发表量不仅是绝对值的增长,相对比例增长趋势也很明显这既象征着中国学术不断走向世界,也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我国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的流失问题将日渐严峻诚如著名科技政策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所讲的那样:“现在国内的中文期刊得不到国内最好的论文,最好的都到国外核心期刊去发表了。

[7]      (二)我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选题更倾向西方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内容上的特点,笔者对2012年我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72篇教育研究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多数文章的选题倾向于西方国家当下正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与移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性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全纳教育与教育公平、科学教育,以及英语教学和双语或多语教育等在笔者统计的72篇论文中,讨论教育信息化的文章占16%,讨论农村教育的文章占10%,讨论学校外语教育的文章占10%此外,这些论文基本上是介绍我国教育的最新实践,以促进国外学术界深入了解我国本土教育的发展现状,而非为了满足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SSCI可能导致我国学者对国际话题趋之若鹜,而日益忽视对本国特殊问题的关注,“其结果则是不自觉地迷失于损己利人的学术歧途,逐渐变成英美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的藩属”[8]   (三)我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倾向于西方学术界认同的研究范式   笔者统计发现,我国学者2012年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72篇教育研究论文中,有46篇(63.9%)属于实证研究,远远高于国内CSSCI期刊上发表的实证性教育研究论文比例。

在这46篇实证性教育研究论文中,32篇采取了混合研究,10篇采取了量化研究、4篇采取了质性研究;绝大多数学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5篇运用了实验法、9篇运用了访谈法、6篇运用了量表法、4篇运用了观察法、2篇运用了民族志法在剩余的26篇非实证性研究论文中,仅有少数几篇属于纯介绍类文章,而绝大多数属于有严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的思辨类文章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非实证性教育论文中,纯介绍类文章所占比例过高,思辨类学术文章的理论性相对不足由此可见,SSCI能促进我国学术研究范式与西方国家接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容易使我国学术界陷入以西方研究范式为准的误区,致使双边的中西学术沟通沦为单边的西式学术模仿   (四)我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为中外学者合作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术界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的不断增强,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日益重视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中外人才的合作交流笔者通过统计72篇我国学者2012年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的作者署名情况发现,只有22篇是我国学者独立发表,11篇是我国学者联合发表,而其他39篇(54.1%)论文均属中外学者的合作研究成果,且署名人数多为3人或3人以上。

相比之下,CSSCI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中,多为我国学者独立发表,少量为2人至3人我国学者联合发表,鲜有中外学者合作发表或3人以上我国学者合作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因此笔者认为,SSCI对于加强我国学者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中外合作研究)意识、培养国际合作型研究人才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我国学者的独立研究能力亟待增强   二、成因:以SSCI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在我国的形成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证明,SSCI对我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使我国学者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外流倾向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使我国学者的学术研究领域和范式越来越向西方靠拢显然,导致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我国当下的学术评价体制过于强调SSCI的评价功能,使得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得不奉SSCI为“金科玉律”   (一)SSCI被引入大学评价、排名系统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自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被提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程并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先、重点领域。

然而,究竟何为“世界一流”,国内外学者对此莫衷一是最普遍的看法是,位居世界或发达国家大学排行榜前10名、20名或50名的就是世界一流大学”[10]因此,尽管大学排名自产生之日起便广受诟病,但大学排名始终是世界各国衡量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纵观各类大学排行榜和大学评价体系,以高校师生在SSCI等国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和被引频次衡量大学的科研水平是各排名机构的普遍做法(见下页表)除了大学排名机构以SSCI等国际期刊索引论文收录情况作为衡量大学科研实力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我国政府部门在评审大学的学位授予点、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科研奖项时,亦逐步将SSCI等数据库论文收录和被引情况作为硬性评价指标   (二)SSCI被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被运用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科研绩效评估成为中国大学、科研机构管理科研人员的重要工作为了充分调动大学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规范大学、科研机构自身的绩效管理,运用SCI和SSCI发表量及其被引频次量化评价、管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绩效的做法因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且在实践中显露出某些超越于当时同行评议的独特优点,相继被引入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

与此同时,大学排名正日益影响到高校的资源获取,加大师生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量作为一种提升大学排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捷径,受到高校领导者的追捧,这进一步刺激了高校将SSCI发表量及被引用频次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聘用、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并将其写入高校人事管理规章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华师行字[2011]229号)明确规定:“教师申报科研为主型的文科教授职位需在SSCI、A&HCI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申报教学科研并重型文科教授职务需在SSCI、A&HCI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申报科研为主型文科副教授职务需在SSCI、A&HCI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11]此外,许多高校还专门制定了国际学术论文奖励政策,如北京大学规定:每发表一篇署名单位为北京大学的SSCI、A&HCI或SCI论文可获得6,000元科研经费奖励;[12]复旦大学规定:每在国外学术刊物上用外文发表一篇第一署名单位为复旦大学的5,000字以上的SSCI和A&HCI论文可获得3,000元奖励[13]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