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区域常识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3.69KB
约18页
文档ID:482336970
区域常识_第1页
1/18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区域和区域差别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畴的地理空间,有一定的地理位置、面积和形状2、区域的基本特性: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体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区域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3、区域的划分与类型: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不同指标,可以将划分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4.划分区域的目的:为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提供根据5、三大地形区的自然环境差别(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水文植被土壤气候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平原丘陵广布河流多自动向西流入海洋;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但现状多为农作物和人工林等人工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季风气候明显,夏季风影响明显,气候湿润,雨热同期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拔较高差别明显;重要为高原、山地、盆地;凤城地貌景观广布多属于内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山地冰雪融水形成的径流是重要的水资源除山地中分布有森林、草甸等植被外,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土壤多为荒漠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风力较强青藏高寒区海拔最高,高原山地为主冰川广泛分布,冰雪融水资源丰富,亚洲许多大河发源于此;内外流区兼备;国内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海拔高,分布密集,含盐量高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水分条件稍好某些的地区,分布有高山草甸和灌丛,森林重要集中于东部和南部边沿的山沟地区,高原上缺少发育成熟的土壤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6、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别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理位置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地形平原高山为主平原、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土壤旱地(棕壤、黑土)水田(红壤、水稻土)水文河湖结冰河湖一般不结冰7、在文字资料和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思路如下(1)自然环境差别: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水文、生物、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2)人类活动差别:人口、都市、农业、 工业、地区联系(交通商贸…)、政策、市场、科技、文化、经济自然环境差别分析要点地理位置(边界+地形区)绝对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等)地形地形+地势+地貌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或特点水文水体类型+补给类型+内外流区+水量+含沙量+汛期+水量+冰期+凌汛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温+降水)8、 秦淮一线是国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1)气候:①气温: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等温线②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辨别界线 (2)植被: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3)水文:河流有无冰期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4)土壤: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线9、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别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聚落文化教育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工业集中,经济发达交通便捷,通达性好人口集中,聚落稠密文化科技教育发达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矿产丰富,工业以采矿业为主地处内陆,交通不便。

地广人稀,城乡稀少科技教育相对落后;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青藏高寒区以高寒畜牧业为主工业基本单薄,经济落后地形崎岖,交通困难人口聚落稀少文化教育落后,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10、三个经济地带的特点比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区际联系便捷开发历史早,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深厚,人口都市密集,思想观念开放,科技教育水平高中部经济地带地处内地,陆地交通或河运较发达地形起伏较为缓和,气候较温暖,降水较多对外开放较晚,经济基本较东部单薄,思想观念和科技教育相对滞后西部经济地带远离海洋,对外交通不便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和基本设施单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教育相对落后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依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发展阶段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 人类活动区位选择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采集和狩猎阶段 采集和狩猎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极大地依赖地理环境 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地形…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开始改造地理环境,如栽培植物、驯化禽畜 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矿产资源、交通状况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便利的地区 充足运用地理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优越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优越的 地区 人类对地理环境质量的影响加强 2、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依不同发展阶段(1)海洋交通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航海技术落后的时代难以逾越的障碍大陆内部对海洋资源运用有限今年以来交往频繁的通道向沿海地带集中对海洋资源运用越来越多  (2)岛屿交通人口分布经济开发工业化开始前迁移自大陆,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工业化开始后具有海运和港口优势趋向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迅速随着消费构造和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旅游胜地3、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期阶段人们运用改造自然能力低下,稠密水系成为交通阻隔,黏重的土壤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限制较大,耕作农业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阶段人们运用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稠密水系成为船行的便利交通网,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善使黏重土壤得以改造和运用运用水热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发展高产水稻种植,成为全国重要粮食、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工业化、都市化阶段工商业和都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比重减少;加之人均耕地少,耕地分散,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让位于其她地区4、季风区南北差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ﻩ农业生产民居建筑交通方式生活习俗北方地区旱作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等以砖瓦土坯为材料,房顶坡度较小,注重保暖马车、铁路、公路、海运喜食面食、滑雪、溜冰南方地区水作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种植水稻、油菜、甘蔗等以砖瓦竹木为材料,房顶坡度较大,注意通风散热内河航运、海运、铁路、公路喜食米饭、游泳、赛龙舟三、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调出区增进基本设施建设与有关产业发展,增长就业,提高收入有助于把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助于增进经济发展调入区缓和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构造,有助于保护环境发挥东部经济、技术优势增进经济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沿线会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带动沿路过济发展天然气替代煤炭有助于保护环境2、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三线工程对比大(好)中(一般)小(差)工程量西线中线东线既有条件东线中线西线水质西线中线东线调水量东线中线西线(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出区减轻洪涝灾害东线:也许导致长江河口海水入侵西线:引起区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中线: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导致影响调入区改善水资源短缺局面,缓和北方生态环境恶化增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沿线也许会引起土壤盐渍化引起移民问题3、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增进区域产业构造调节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可使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构造的调节发明条件 不发达地区使不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增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伙(3)变化了区域地理环境发达地区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不发达地区使某些本来的乡村地区变为工业化地区,加重环境污染 (4)变化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由迁出地转移到迁入地,会减少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长 不发达地区会增长就业机会,有助于缓和就业压力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黄土高原(1)范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2)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较高,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沟壑纵横2、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形态不稳定(沟壑纵横)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水文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急涨猛落生物植被稀少(植被有抗侵蚀作用,减水排沙效益)土壤黄土广布(颜色一般成灰黄色,颗粒细小成粉砂颗粒状,构造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垂直节理)3、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4、水土流失的危害地形地貌:沟壑纵横气候气候干燥水文泥沙淤积生物减少土壤土壤肥力下降5、治理措施措施功能原则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减缓水流速度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拦蓄泥沙,保持水土打坝淤地沟谷打坝修建梯田改编坡面水流方向,减少水流速度,有效控制坡蚀。

缓坡修梯田(≤25°)耕作措施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 1、荒漠化含义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仅过其她因素导致的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的生产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是土地完全丧失生产力)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理位置&范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涉及新疆,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区3、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1)自然: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植被覆盖率低(2)人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运用不当(过度用水,灌溉不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重环保,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西北地区:水汽来自北冰洋、大西洋,温带大陆性气候,内流河,水量小,植被少)4、荒漠化的危害(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都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2)生态危害:导致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导致气候恶化,污染空气,减少生物多样性,影响人体健康3)生产危害: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起饥荒。

5、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合理运用水资源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运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