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原生态”唱法 旦增达娃【Summary】:“原生态”唱法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它是指一切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在现代生活中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普及对于“原生态”歌曲的定位应该泛指民间歌曲,而“原生态”歌手也就是指民间歌手在这里笔者为什么要强调“原生态”的民间性呢?因为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藏族歌曲以及唱法中既有丰富的“原生态”民歌及唱法Keys】:多元文化;藏族;原生态一、藏族的“原生态”歌曲藏族“原生态”歌曲(唱法)是藏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它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土著”的音乐(歌唱)形式它作为藏族其他音乐形式的母体,不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生产劳动、风俗礼仪、价值传播、历史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音乐品位、美学特征等方面的表现起决定性的作用藏族“原生态”歌曲(唱法)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真实而生动的生存状况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田间低头、草原牧场以及各类劳作中它是大众口头创作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继承,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它的歌词也越加精炼,曲调更是渐臻完美,艺术价值也就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高度。
藏族民歌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囊玛、堆谐、果谐、巴谐(弦子)、牧歌、山歌、谐钦、劳动歌等等,其音乐风格演唱特点都有各自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个性特征伴随着民歌的发展,藏族民间唱法(原生态唱法)也呈现出与其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它不仅要求表现歌曲歌词的生动和传神,而且也讲究咬字归韵准确到位,更要讲究表现比兴等传统的民间谚语、道歌以及诗歌手法的抑扬顿挫等除了民歌及其唱法,藏族的音乐种类中也有丰富的非民间的歌曲及唱法,这些歌曲及其属于藏族传统歌曲的范畴,但从歌词、音调、结构,以[来自WwW.lw5u.cOm]及所要表达的内涵,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典雅性,如:即:宫廷歌曲、宗教歌曲、戏剧唱腔等在藏族“原生态”唱法中具有典型的技法有:“桢故”(喉勾或喉拐)声,此技法多用于囊玛、堆谐以及藏戏唱腔中雍给”(甩声),是巴谐(弦子)歌曲必须要运用的技法椿”(颤声),是在牧歌的长调、短调演唱中必须要运用的技法虽然也有其它不下几十种之多的演唱技法,但这些技法是藏族“原生态”唱法具有浓郁风格的核心特征目前在西藏的很多专业的文艺单位和艺术院校中鲜有用纯粹的“原生态”唱法的演职人员其歌唱演员大都经过学院派的训练,而学院派的民歌(族)唱法大多都吸收了一些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在演唱中明显区别于原生的未加工过的“原生态”唱法。
这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大量实践的课题,如果一个原生的唱法被引进的外来唱法使其失去特色,那么这种引进必然是失败的,它会破坏作为原生的文化审美的纯洁性正如一位印度哲学家的告诫“打开你家的窗户和门,让世界所有文化都进来,就像风一样进入你的房间,但必须当心一件事:切莫让风刮掉你的文化,剩下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你”有些观点以为由于“原生态”歌曲普遍存在的没有相对固定的音乐格式,歌曲也相对不严谨、随意性大的特点就以为“原生态”歌曲不是艺术,这在提倡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里,此观点明显是谬误还有,值得注意另一个问题是,在目前在晚会和节目大量出现的经过“修整”的“原生态”歌曲以经过“修整”的“原生态”唱法来表演,给人一种“原生态”音乐的“春天”似乎已然来到的感觉,如此蓬勃发展的态势,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当所有人从一致学习外面(非藏族唱法)的模式又突然往“原生态”歌曲上靠,从一个极端往另一个极端蜂拥的时候,其所制造出来的“原生态”又有几[来自wwW.lW5u.coM]分纯粹性?这其中又有几个是真正为“原生态”的普及和发展而工作的呢?做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民族,我们是否也应该对非“原生态”的音乐予以足够的关注呢?也就是说,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必须的,但在我们的音乐文化中是否需要一种来源于“原生态”,但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精致、细腻的艺术呢?。
音乐人类学家陶玛在《文化变迁中音乐的纯洁性》一文中说:“通过输入外来文化来发展一种音乐文化的概念,对于该文化是错误的发展一种音乐文化不必要导致音乐身份的毁灭一种文化的调音体系、节奏速度组织、各种乐器、音乐形式、不是靠输入的的替代品的替换就能解决音乐文化的发展问题,而是要靠该文化的人们对发展负责:音乐家们、乐器制造业、小学、中学、大学各级的音乐教师、音乐批评家、作曲家、音乐学家、演创音乐家等,他们必须发展他们的审美学科来肯定他们自己的音乐文化……”二、关于“原生态”唱法的比赛谈到“原生态”唱法就有必要提一下“原生态”唱法的比赛目前在全国各大声乐赛事中“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可谓“热火朝天”、精彩纷呈让“原生态”唱法这个具有草根性质的唱法得到了空前的关注透过“原生态”歌曲,让很多人真正领略到了各个民族的丰富文化和审美取向这种比赛产生的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对其操作过程有一些疑虑,这也是笔者在肯定这种赛事的前提下,对比赛更具公平、公正,从而真正让“原生态”歌曲、歌手得到准确定位的一种期望疑虑一:各民族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和审美取向,可谓丰富多彩,在比赛中每个民族的歌曲都有无比美妙的呈现那么,我们的评委以什么标准在衡量它们之间的高低、优劣呢?如果一个优秀的藏族牧歌手、一个优秀的蒙古族长调歌手和一个优秀的“花儿”歌手同台比赛,在他们都发挥很正常的前提下,评委们会给谁第一呢?评判他们的准绳又是什么?很显然,由于民族歌曲属性的不同,给予其中一个歌手第一,就是对另外两位歌手的不公。
疑虑二:评委在评判原生态歌手时,是否对所评判的各个民族的歌曲表现形式、风格、技法特点,以及歌曲所承载的内涵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如果不是,那以何标准评判?我们知道,每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之所以是这样的,是源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属性决定的,如果仅凭各唱法的共性特点来评判他们的高低,这种评判标准是过于笼统、过于粗糙的评委们如果是凭自身的喜好来评判,那么就和比赛的目的背道而驰,也就失去了比赛应有的价值甚或会给歌曲、歌手,以及这个民族歌唱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音乐学家张前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文中说:“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的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更准确的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三、结语笔者以为,作为一个“原生态唱法”的评委,评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共性层面的音准、音色上的衡量,还要非常重视参赛选手能否是否准确的把握本民族的演唱风格,当然这对评委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多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出这些疑虑并非否定对“原生态”比赛是为促进“原生态”歌曲、歌手发展的目的,而是对这种比赛的方式、方法(操作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疑虑,以期望得到改进,为普及“原生态”歌曲和发现“原生态”歌手而打造一个更完美的平台Reference:[1] 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3:110.[2]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3]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9:33.(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