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1MB
约40页
文档ID:79784707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_第1页
1/40

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目录一 问题的提出 41.1基本概念的界定: 51.2调研目的与意义: 51.3文献综述 : 51.4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8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9三 研究设计 123.1研究构想 123.1.1研究目的 123.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3.2.1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 123.2.2问卷设计过程及访谈过程 133.2.3样本的选择 133.2.4数据分析方法 133.3项目时间推进表 143.4项目预算 14四 结果与分析 154.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的编制 154.2 针对问卷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基本状况的分析 154.2.1 研究对象描述 154.2.2 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164.3 针对访谈记录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基本状况的分析 34五 调研结论与建议 365.1结论 365.2教育建议 385.3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40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摘要: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仅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及在校生活质量,还影响对大学生未来生活对生存背景归属感的建立。

为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归属感,找出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显得非常必要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可知探究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比比皆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上,本报告将以广东地区各层级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以及二手资料的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个人因素及学校因素从而使大学生从个人发展上以及学校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营造和谐校园关键字:心理契约 大学生归属感 双向 个人 学校一 问题的提出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上的一个热点,结合了所学知识,我们希望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角度,用组织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契约论,来研究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问题,并试图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提出解决的建议目前,对大学生的归属感研究来看已有了很多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也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二手资料,我们就结合我们是大学生这一现状以及我们自身的感受,我们觉得这个研究课题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一方面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上网消遣,从而减少了对社团的融入与学习时间的投入,使得社交圈子狭窄, 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 缺乏兴趣爱好,因而造成性格孤僻、情感冷漠和缺乏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学校校园环境不满意和外界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导致缺乏对学校建设的关心和对学校的认可,从而带来强大心理压力和问题行为从学校层面出发,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减弱将影响学校的管理建设,降低学校管理水平并影响生源的招收因此探究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得出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有效建议意义重大 1.1基本概念的界定: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愿意承担其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DeVos 和Dijkstra 将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能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体验 1.2调研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广东地区各层级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的研究,探究大学生归属感的强度以及影响广东地区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个人因素以及学校因素,从而寻求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帮助学校向人性化管理迈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3文献综述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Achyris发现企业内有一种影响员工行为的“心理工作契约”随后,Levinson等学者通过对874名雇员的访谈,证实了雇员与雇主之间在书面雇佣契约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心理契约,并将其定义为雇佣双方交换关系中未书面化的相互期望到了八十年代,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竞争,西方企业纷纷通过裁员来降低人力成本,而与之伴随出现的便是员工对组织忠诚度的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问题引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 心理契约问题主要分为两大派;双向派和单向派早期的双向观学派将心理契约看作是员工与组织之间有相互期望,而我们认为期望只是双方成功缔结心理契约的必要条件,并不等同于心理契约心理期望演化成互相认同的心理契约,是双方感知了解对方的社会角色、文化环境或是通过暗示进行沟通的结果1989年,出于组织不能“感知"、且在研究心理契约过程中常产生理解不一致等原因,Rousseau从个体单向视角对该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和信念我国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发表于1996年,迄今仅十余年。

在教育领域展开研究的时间则更短,且其研究者大都沿袭国外“Rousseau学派”即单向观学派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国内的心理契约研究多集中在营利性的企业组织,对非营利性的高校等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的研究,还基本上出于定性规范研究的思辨阶段心理契约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毫无疑问是对于刚性文本契约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更为关键的是,高校是以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为使命的非经济组织,学生和学校之间不存在企业中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契约关系,便很难完全依靠规章制度来规范教与学过程中涉及双方权利义务的相关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可通过心理契约,这一隐性契约来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 综上可知,心理契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且其与文本等有形契约一样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心理契约在高校中的研究和应用十分薄弱,而对于我国处于大众化教育过渡阶段的高等教育来讲,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不失为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又有研究表明,当人们体验到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时,会更加健康与快乐;相反,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则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悲伤等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所属学校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认同和投入,作为学校的一员能获得尊重,体现价值。

因此我们认为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心理契约,体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方面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用这个理论以及模型作为支撑提出了以下五个假设,并对于进行详细说明图1最早关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在社会学“共同体理论”研究影响下进行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结果与形成过程的深入研究继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归属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实在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满足后,主导人们生活的优势需要这种需要若得不到满足,讲强烈的感到孤独、遭受抛弃、拒绝,经受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研究得出学生在学校缺乏归属感对导致厌学、酗酒、冒险等逆行为,此时心理学家古登劳提出学校归属感概念关于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Eric. M. Anderman 发现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比男生高, 学校归属感与积极的情感 (如乐观)、学业成就、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消极的情感(抑郁、被排斥感)呈显著的负相关Anderman 研究更侧重于学校自身条件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他研究得出,学校归属感因学校水平的不同而变化,学校规模、年级结构、城郊差异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研究中也证实了学校类型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影响包克冰和徐琴美在2006年研究指出学校归属感有年级差异,归属感和班级环境成正相关,同时学校归属感受学校类型影响,重点学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职业学校的学生。

在2010年朱洁义在研究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中,对某一所大学110 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在的学校认可、自我角色认可、校园同伴关系认可、责任感、安全感、个人地位认可这6 个因子上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在学校归属感这6 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以及“独生子女”维度上的显著差异而在“生源”、“专业”、“年级”的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在以下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个人地位认可上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其次 文理科学生在责任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工科学生,再次该校本科生在除责任感之外的其他5 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生国内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已说明学生有对学校归属感的需求, 有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知道,Eric. M. Anderman 发现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比男生高而朱洁义认为性别不影响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他们的研究结论上存在差异,同时他们侧重于从个人和学校单维度的原因去研究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因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有必要通过采用地区各层级高校的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从个人和学校两个维度来探讨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因素 1.4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对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历史不算长但充满重要的研究意义,而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也甚为丰富。

国内外研究围绕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学校归属感结构和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完善 一方面,前人研究较多以外国学生或者个别学校为对象,有些研究较多针对中学生,而关于大学生的较少 另一方面,较多研究是关于对归属感概念概念的界定探究,同时,较多研究是侧重于个人或者学校单维度因素展开研究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A)把个人和学校两个维度结合展开对因素的探究B)对每个维度的影响大学生归属感的因素细化以及深化C)以广东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体现了样本的广度和测量信度D)结合我们所学以及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并且发现问题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综合以上可以知道,我们需要获取上述问题的一些信息:当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强度、影响大学生归属感的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二个维度,提出了五个假设并设置了以下几个变量: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校园环境、学校自身的情况、学业、社团工作、班级活动等,并最终提出了以下五个假设,同时对假设提出的原因做了分析:假设一:大学生的归属感因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不同而各异 根据对以往研究结论的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归属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却不显著,但也有研究如郝佳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认为归属感在性别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Brutsaert,H.&VanHoutte,M.的《Girls’and boys’sense of belonging in single-sex versus coeducational schools,Research in Education》研究发现,在男女混合学校,女生的存在没有对男生的归属感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对照的是,对女生来说,学校性别构成的作用不能忽视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女生在女校比在男女混合学校感到能更好地融入学校,即归属感更高杜好强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和郝佳的《大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