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瑟琳 · 安妮 · 波特 ( 1 8 9 0 - 1 9 8 0 )一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美国短篇小说家 她大器晚成, 四十岁时才真正出现在美国文学舞台上, 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 盛开的犹大花和其他故事》( F l o w e r i n g J u d a s a n d O t h e r S t o r i e s , 1 9 3 0 ) 就使她成为文学舞台上的一 颗耀眼明星,名燥一时 她因其新颖独特的小说形式、 风格、 叙述技巧、 形式与内容的 完美结合而少 ’ 受评论界赞誉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她继承了福楼拜、霍桑、亨利· 詹姆斯的风格:她的故事可与詹姆斯 乔伊斯、契可夫的作品媲美,她给二十世纪美国短篇小说创立了 新的 标准的确, 她的短篇故事有口皆 碑 她以 透彻的心理研究、 独一无二的女性视角来描绘爱情、 人性、人类关系的复杂性 她的故事 好似一 幅幅生动别致的风俗画卷,寓意之深刻含蓄 让 人 久 久回 味 无穷耗 尽她 二 十多 年 心 血的氏 篇 巨 著《 愚 人 船》 ( S h ip o f F o o ls ) 于 六十年代初问 世, 起初誉声隆隆, 但不久评论界众说 纷纭, 莫衷一是: 技巧过丁 矫揉造作: 内容不乏白 相矛 盾之处: “ 挂毯 式” 结构限制情节发展: 人 物阵容过于庞大, 缺乏中心人物等等她还因 “ 反犹太土义” 、 “ 种族土义” 、 “ 厌世主义”和 “ 悲观主义”而被打入冷宫。
《 凯瑟琳· 安妮· 波特短篇故事集》 ( T h e C o l l e c t e d S t o r i e s o f K a th e r i n e A n n e P o r t e r,1 9 6 5 ) 的f h i t使她的名声再度辉煌, 评论家们更深刻地探究波特的所有作品, 有关她的传记和评论著作开始问世, 新见迭出 七十年代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 波特成为众多女性主义评论家的研究对象, 同时, 更多的评论家们从精神分析、 宗教政治、 历史文化等诸多角度对波特作较为系统的 研究, 更详细、 更全面的 传记作品 和评论著作一再面世, 她在评论界的声誉日渐高涨 八十年代初,波特去 世后, 传记作家们公布了 有关她身世、 年龄等的真相, 更正了 她故意捏造的一些事实,评论界再度哗然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新的批评方法的介入如社会学研究、 跨学科、 跨文化研究等, 波特研究又呈新貌, 评论界的视角逐渐转向波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许多 评论家论述她的墨西哥小说系列、南方小说系列、 米兰达系列:也有评论者再次从社会、 文化、 历史角度审视波特的爱情观、 婚 姻观、 只是他们的讨论显 得零散、j ’ 泛鉴于此, 本文以 波特的《 玛丽亚. 孔塞普 西翁》( 1 9 2 2 ) . 《 被遗弃的老奶奶》( 1 9 2 9 ) .《 老人》( 1 9 3 8 ) 和 《 灰色马。
灰色的骑手》( 1 9 3 9 ) 四个中、 短篇故事中的爱情和婚姻为切入点, 从女性土义精神分析角度系统探讨五 位女 主人公在追求幸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不同 程v度的女性自 我意识以 及她们各自 追寻自 我、 确立自 我、超越自 我的悲恰记录, 即女 性白 我意识的觉醉以及争取平等独立的不懈努力波特的生活经历与其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她出身在等级森严的南方,从小耳濡月 染祖母的坚强能干; 口 睹父亲的软弱无能并经历了祖母去世后的家道中落: 结婚又离婚,婚姻给她惟有精神创伤,从此她 “ 无处是家处处家’, ,转辗于丹佛、纽约、墨两哥、得克萨斯等地,卖文为生,历尽千辛万苦却从不轻言放弃,直到最后成功 她的这些经J)J在米兰达身上都得以 体现波特的故事出自 她心灵深处, 它们都闪 烁着波特木人的精神光芒,也体现了 波特对女性的命运、人类出路等问 题的极度关注 本文试从文本中反映出来的女性观出发探讨女性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作品间的主题一致性,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全文由二章构成 第一章沦述 《 玛丽亚 · 孔塞普西翁》和 《 被遗弃的老奶奶》 ,分析探讨玛丽亚· 孔塞普西翁和艾 伦· 韦 瑟罗尔两 个旧女性形象。
她们努力使白 己 符合社会对女性规定的标准,以做一个贤妻良 母为荣, 而且她们能干肯 苦、 默默奉献, 使得家庭生活富裕康泰,然而,她们没有地位,得不到尊重,也摆脱不了 处于从属地位的命运 她们都遭到男人的 抛弃 但是,玛丽亚· 孔塞普西翁没有轻易认输:艾伦 . 韦瑟罗尔也在临终一刻意识 到自 己 作为人的 权利并毅然履行之她们的言行均己 折射出女 性白 我意识之光第二章分析 《 老人》中的 米兰达和她的 艾米姑妈、伊娃表姐二个 新女性形象 艾 米美丽得宠,却 对女人嫁人、 生儿育女这个顺理成章的命运感到厌倦, 试图 拒绝 她以 服饰、言 行的 标新立异、 骇世惊俗来显示其个性, 但她的反抗行径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 出于无奈或逃避,她 嫁了人但六周后过量服药而死伊娃投身女 权运动, 坐过牢, 当过教师她虽脱离家庭、婚姻实现了 独立, 但几十年来耿耿于 怀家族给她的伤害, 心理畸形扭曲 她们俩都是 “ 父权制” 的 牺牲品 米兰达清理历史 , 正 视失败, 从真相中 领悟人生真谛米兰达意识到艾米的命运、 伊娃的选择都不是女性理想的出 路, 决定摆脱家庭和婚姻, 走自 己的路, 写自己的历史, 真正 实现了女性自 我意识的觉醒,因而她成为 波特的理想女性代表。
第三章讨论《 灰色马, 灰色的骑手》 觉醒了的米兰达拒绝了“ 父 权制” 给女性规定的命运, 只身来到战争阴影笼罩、流感瘟疫肆虐的现代精神 “ 荒原’, . 面对现实, 她没有沉沦,反而与命运抗争,与世俗搏斗,终于获得了坚强的生命意志和完整的人格尊严,实现了自 我超越以上几部作品反映了波特对女 性出路问题、人 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也标志着她对这些问 题的思索过程显然, 波特认为婚姻不是女性的唯一出路一个有思想、 一个能够正 确面 对历史、 现实、自 我并能超越自 我的人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 独立的人, 才是一个能够对自己负责任、对i i 会作贡献的人,才是个完整的人 这是女性的出路,也是全人类的出路波特对人类心灵所作的探索和发现使她无愧于 “ 灵韵歌手”这一称号ABS TRACTA S o u l S i n g e r-A T h e ma t i c R e a d i n g o f K a t h e r i n e A n n e P o r t e r ' s F i c t i o nZ h a n g Y i n g b oK a t h e r i n e A n n e P o r te r ( 1 8 9 0 - 1 9 8 0 ) i s w i d e l y r e c o g n iz e d a s o n e o f t h e f o r e m o s tt w e n t i e t h - c e n t u r y A m e r i c a n w r i t e r s o f s h o r t s t o r i e s . N o t e d f o r h e r p e n e t r a t i n g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i e s a n d u n i q u e f e m i n in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w i t h r e g a r d t o t h ec o m p l e x i t i e s o f w o me n , l o v e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n d h u m a n n a t u r e , s h e r e c e i v e d c r o w n i n ga c c o l a d e s wi t h t h ep u b l i c a t i o ne s t a b l i s h e do f T h e C o l l e c t e d S t o r i e s o f K a t h e r i n e A n n e P o r t e r( 1 9 6 5 ) . R e v i e w e r sh e r i n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o f Gu s t a v eH a w t h o r n e a n d H e n r y J a m e s , a n d h e r b e s t s h o r t s t o r i e s h a v e b e e nt o t h o s e o f J a m e s J o y c e a n d A n t o n C h e k h o v .F l a u b e r t , N a t h a n i e lf a v o r a b l y c o m p a r e dS h o r t l y a f t e r t h e i n i t i a l h i g h c r i t i c a l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t h e p u b l i c a t i o n o f S h ip o f F o o l s( 1 9 6 2 ) a r o u s e d c a m e t h e n e g a t i v e r e v i e w s a n d e v e n a c c u s a t i o n s a g a i n s t P o rt e r a n d h e rw o r k , m o s t o f w h i c h f e l l i n t o t w o c a m p s o n t w o i s s u e s : w h e t h e r P o rt e r ' s v i e w o fh u m a n i t y w a s j u s t i f i e d o r n o t a n d w h e t h e r t h e n o v e l ' s s t r u c t u r e w as a n e n h a n c e m e n to r a d e t r im e n t t o P o rt e r 's a r t i s t i c p u r p o s e . H o w e v e r , m o r e p r o b i n g a n d s e r i o u s r e v i e w so n P o rt e r a n d h e r w o r k s t a r t e d t o p r e v a i l w h e n T h e C o l l e c t e d S t o r i e s o f K a t h e r i n eA n n e P o r t e r c a m e o u t i n 1 9 6 5 . R e v i e w e r s d i r e c t e d t h e i r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m e t h o d s a n d t h e m e s , c o m p l e x i t y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s o o n . Wi t h f e m i n i s tc r i t i c i s m c o m i n g t o t h e f o r e , P o rt e r b e c a m e t h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