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促进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路径研究 刘世映 袁凤琴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搬迁移民良好的社会融入是稳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的关键教育是促进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有效途径,对搬迁移民的就业、交往、文化及心理的融入极具价值,但安置点在对搬迁移民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社会交往空间存在局限性、文化融入的价值定位有失偏颇、心理融入时主体站位存在偏差的困境可通过构建内容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拓展社会交往场域以稳固社会关系、形成和谐共生的安置点文化、明确搬迁移民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其具身融合,帮促搬迁移民进行社会融入Key: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社会融入;实践路径F323 A 1007-7731(2022)08-0032-05A Study on the Practical Paths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ion Migrants in Commun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ettlementsLIU Shiying YUAN Fengqin(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Abstract: The re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inhospitable areas is a major livelihood project in China. The good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relocation migrants is the key to their stability, prosperity and good development.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relocation migrants.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relocated people's employment,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However, the resettlement sites are faced with a relatively single content and form of employment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ducation for the relocation migrants,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the space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e value positioning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biased,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subject is biased during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irms to construct a training system with diversified content and diversified methods,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fields to stabilize social rela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settlement culture, and clarify the main status of the relocation migrants to promote their embodied integration. Education in resettlement sites helps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of relocation migrants.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settlements; Educ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Practical paths1 问题的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中之重,《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的实施使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搬离恶劣的环境,并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易地扶貧搬迁不是单纯的人口搬迁,而是原有的社会关系、文化环境、生产方式等的解构迁出地都是山高路远的偏僻之地,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搬迁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大多还延续着农耕生活和文化,享受着亲缘关系,沿袭着固有的社会交往模式搬迁之后,所处的生活环境变得多元而复杂,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交往方式等被打破,其社会生活结构面临重组尤其是就业、交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社会融入尤为重要,是关系到搬迁民稳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的关键因此,重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等使他们融入新的社会生活是易地扶贫搬迁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目前,关于易地扶贫搬迁中的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围绕就业、交往、文化、心理等方面对搬迁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研究极具价值2 教育对易地扶贫搬迁民社会融入的价值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民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变,山高水远使其身心受到了隔绝,他们在生活环境和方式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需面对一系列社会融入问题而教育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活动,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能够消减搬迁民适应过程中的障碍,改善融入困境2.1 有利于改善就业困境 就业是搬迁民在新家园扎下根的根本保障,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让他们在此安居的“定心丸”。
就业所牵动的除了温饱、生存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问题,还关乎搬迁之后的生计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是搬迁民安下心来从事其他生活活动的基础与根本围绕搬迁民的就业问题,立足于搬迁民的就业能力现状,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开展就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认知、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教学,能够使搬迁民具备一定的从业能力,提升其就业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系统的就业教育既能使搬迁民摆脱搬迁之前收入微薄的窘境,又能够使他们尽快走入社会就业,通过劳动改善经济状况适合的就业教学是搬迁民亟须获得的教育,更是推动他们走出“难就业”困境的有效手段2.2 有利于重构社会交往关系 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促进个体社会性获得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搬迁民从原有的社会关系网中突然抽离出来,需要尽快建立新的社交圈,才能满足正常的社交需求和精神给养在教育活动中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机会和适宜的交往环境,能够从外部推动搬迁民在特定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与社会接轨,使他们在与他人的相互了解、沟通中增强社会交往意识,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开展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有目的地引导搬迁民进行社会交往,是有效促进搬迁民社会性发展的途径搬迁民在交往的亲历中得以逐步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交关系网,逐渐扩大和经营好社交圈,形成能够融入安置点和走入社会的良好人际交往关系,实现从“初始化”的社交状态向“饱满”的社交形态的转变。
2.3 有利于促进文化适应 搬迁民延续着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脱离的文化风俗、行为习惯等,其中杂糅着许多落后、陈旧的成分,已经无法与不断发展的时代共处,需要进行摒弃但这些本应该“式微”的文化早已长期固化在搬迁民骨子里,显得格外活跃,导致他们的文化适应滞缓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搬迁民提供现代先进文化的教育和引导,能帮助搬迁民进行文化筛选,摒弃落后文化,保留先进文化,融入新时代发展的潮流,还能使他们从日常点滴中对新的文化产生新认识,逐渐转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在家庭和集体当中共建良好人文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舒适度教育能使其在文化场的变化和转移中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流文化,并获得更为理性的文化认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2.4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搬迁民搬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其身体虽已在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但心理上的适应还面临着更加艰难的跨越,在接纳全新的人、事、物、时、地的过程中,其身心处在分离和冲突的境地因此,需关注搬迁民的心理适应问题,基于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状况,有意识地采取心理发展教育,使他们的身心融入同步因时因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能够排遣搬迁民心理变化过程中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打消不安与顾虑,避免其因心理不适与落差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或极端行为。
有利于搬迁民心理变化渐入佳境,帮助其建树健康的心理环境,拾起迈向新生活的自信心,将对故土顽固的“执念”转变为温情的“怀念”和正确的“观念”,将留存于心理的“剥离”感转而为实实在在的融入3 当前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民社会融入的主要措施安置点为搬迁民又好又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联动安置点内外各级各部门力量,采取了丰富、有效的措施推动搬迁民进行社会融入1)安置点通过社企联合,开设扶贫车间、加工坊、工厂等,还在安置点内部提供安保、保洁等岗位,为搬迁民提供了大量的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并针对就业岗位面向搬迁民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后能上岗就业;此外,开展烹饪、家政、计算机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安置点牵头搭线,畅通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与输出并行推动搬迁民就近就业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环境,提供便民服务,开设“老年活动室”“青年学习中心”“四点半课堂”“妇女之家”等活动场所,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民俗活动、节日活动等,以活动为载体,为搬迁民提供展现自我、彼此了解和取长补短的平台3)安置点开展普法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等,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组织走访和聘请专业人员到点到户教学,指导搬迁民学习现代化日常设施使用方法和生活技巧,增加其生活知识技能储备;引导搬迁民追求新风尚,营造新风气,破除封建迷信,使其在教育活动中逐渐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参与意识、集体意识、个人行为规范意识等。
4)对搬迁户情况实施网格化管理,并且及时了解和帮助他们解决“看得见”的困难,以此消除“看不见”的心理障碍,在沟通、交流和专题教育中引导搬迁民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4 教育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困境搬迁民因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制约,难以自发自觉地进行社会融入,从而阻碍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安置点教育作为强大的教育推力,对搬迁民的社会融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通过教育促进搬迁民社会融入仍是后扶贫时代安置點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4.1 就业教育困境: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由于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发提高,劳动质量的提升是促进搬迁民就业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但这一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就业能力较差,就业观、择业观较为落后保守,自信心不足搬迁移民要面临着重建生产体系、生活成本加大的生计风险[1]为解决搬迁民的就业问题,安置点通过就业培训帮促其尽快掌握就业技能,但培训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内容存在“偏技能”的严重倾向,且操作内容大多停留在低门槛的层面,知识性内容和观念引导被忽略,这种贫乏、失衡的状态使得搬迁民接受的培训内容单薄、片面且不成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窄化了青壮年这一主要劳动群体的就业面,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在培训方式上,大多于安置点内开展讲练结合的培训活动,以讲解示范和让搬迁民练习操作的形式为主,过程缺少生动性和灵活性,缺乏与社会实践的连接;加上搬迁民本身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采用单一的传授方式易造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掌握浅层化,难以在就业过程中进行改善和提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