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15KB
约7页
文档ID:521886318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_第1页
1/7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造像是带着明显情感色彩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对泥、石头、 金属、木等进行雕塑,进而塑造物体形象以佛造像为例,佛教 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公元 1 世纪,佛教传入 中国后,中国的佛造像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在将佛教高深的哲理 转化为艺术形象后,佛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入中国文化艺术, 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风格、中国文化艺术内涵、不同地区 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造像工艺手法多种多样,分析造像 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是探讨造像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 龙门石窟为例,探讨其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以供参考一、龙门石窟简介龙门石窟位于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堪称是一座大型的 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属兵家必争之地,又因 气候宜人,环境清幽,成为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龙门山与香山 对望,伊河自山间北流,而龙门石窟就密布于伊水两岸长达1公 里的崖壁之上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 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 年之久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既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 式,也折射出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世俗文化。

龙门石窟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跨越的朝代多,延续的时间长,以大量的实物形象 以及文字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以及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研究、发 展与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龙门石窟今存窟龛2345 个,造像10 万余尊,碑刻题记 2800 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 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二、龙门石窟的艺术地位龙门石窟是北魏以及唐朝王室贵族开凿造像最为集中的石 窟,带有明显的宗教风情以及皇家风范龙门石窟艺术大致可以 分为石刻造像、装饰雕刻、石刻建筑、碑刻题记、伎乐舞蹈五个 部分,延续至今,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宗教、书法、美术、服饰、 音乐、医药、建筑等方面的事物史料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下,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趣也受到 了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自然、重神的审美趋势较为明显, 反映到佛教造像上,是一种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发展到唐朝,俗 世生活逐渐成为艺术活动的主题,佛教造像的体态逐渐与世俗生 活同步但不论是哪个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都是介于精 神文化与物质生活之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密切关系。

与西方重客观、重理性的写实艺术不同,中国佛 教的神灵形象是从自然生命造型转化中形成的洗练形象,夸大了 现实人体的比例,体现了一种超现实意象美此外,在中国古代 艺术中,线条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对书法、绘画以及建筑等 领域均有重要的作用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也不例外,通过线条 造型,刻画出服饰的纹样以及质感,无疑是线条造型意象美的具 体体现除了龙门石窟的意象之美外,龙门石窟的残缺美,也是其美 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不论是龙门石窟高大、庄严的主体造像,还 是精巧、细腻的背光、头光、莲座、边饰,都包含着残缺、剥蚀 的岁月感以及历史厚度那些被岁月侵蚀后的残缺之味,与儒家 的以和弥缺、道家的抱残守缺以及佛家的大圆若缺不谋而合三、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与我国其他的大型石窟相比,龙门石窟存在着显著的特点 其中,龙门石窟跨越朝代多,又是皇家石窟这两个特点,对当时 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 面,跨越多个朝代的大规模营造,决定了龙门石窟造像的表现手 法以及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通过风格与手法的分析, 能够看出不同时代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的演变痕迹 ;另一方面 龙门石窟是北魏以及唐代黄石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石窟,可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同时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平。

以下结合美 学设计的相关概念,就北魏以及唐代两个时期的差异入手,对龙 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一)北魏王朝的造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得益于龙 门石窟的多朝代大规模营造,每个时代的造像,都较好地反映了 当时的审美标准以及时代特点,而其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同时 代的变迁密不可分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不仅凝聚了同 一时期人们的深厚宗教感情,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后世 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体现,时代的 崇尚、社会的风俗以及民族风情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都为那一 时期的石窟艺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同时龙门石窟也是佛教影 响下的产物之一,其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北魏以前,佛教造像的重点在于体现神灵形象的庄严与伟岸 因而造像的面相多丰盈,神态也多为温和宁静公元 493 年,北 魏孝文帝为了控制北方地区,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阳,并实施了一 系列汉化改革受此影响,造像早期造型中衣纹紧窄、偏袒右肩 式袈裟逐渐被褒衣博带式服装替代,通过通体流畅、疏密间杂的 衣饰线条以及衣裙的层层垂悬达到一种豪迈、飘逸的艺术效果, 是那个时代对美的最高标准。

基于这一审美标准,石窟造像的艺 术风格开始从富有神秘色彩、浑厚粗犷向着细致写实、精致入微 发展,雕刻的手法也逐渐由云冈石窟中的直平刀法向着圆刀刀法 过渡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发生改变,是受到南北艺术交流以及 审美标准变化的影响,而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迁都洛阳等举 动,以及对东晋南朝、中原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也为其作出了 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 是在北魏迁都洛阳的背景下,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 也是中原汉文化与北方鲜卑族文化,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与外来佛 教艺术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以著名的莲花洞、宾阳中洞、古阳 洞等大型的洞窟为例,开凿于北魏时期,其造像艺术风格以及表 现手法也秉承着皇室的意志这些洞窟中的造像,不仅反映了北 魏王朝的雕刻水平、艺术风格、审美标准,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佛 教艺术的发展情况,从洞窟造像以及相关文献记载,不难看出, 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佛法秉持的是一种敬仰、推崇的态度 受此影响,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 盛,甚至在文成帝时期,部分佛像开始效仿皇帝的形象进行雕凿二)唐朝盛世的造像北魏时期的造像艺术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的石窟造像、雕塑 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魏末期,在新的 艺术风格的冲击下,具有北魏特色的开窟造像逐渐走向衰落随 之而来的,是隋唐时期极为活跃的造像活动从唐太宗始,直至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一百余年见,造像活动一直不断,尤其是唐 高宗、武则天时期,得益于佛教在规模以及技术层面上的空前发 展,石窟造像艺术迎来了其灿烂辉煌的时代从唐代石窟造像不 难看出,佛教造像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雄健、饱满、 奔放、瑰丽,无论是天王、力士,还是罗汉、菩薩、佛,都是健 康与美丽的化身,而佛陀的形象,则更加和蔼慈祥与北魏时期 的石窟造像相比,唐朝石窟造像艺术有了更多的亲切感、人情味, 更加符合俗世生活,更能体现中国化特色这一时期的造像风格 达到了形似完美的高峰,虽面相圆润,体态丰腴,但毫无臃肿、 繁缛之感,典雅端庄,精雕细刻基于唐代的圆刀法,石窟造像 中,形体的优美以及人物的性格都被巧妙如实地表达了出来,进 而营造出了一种更高的意境公元 1 世纪,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佛像的造型不断融汇吸收 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地区特色以 及鲜明时代风格的中国佛造像的艺术体系公元 4 世纪左右,作 为佛教传入必经之地的新疆对造像艺术进行了发展,其佛造像艺 术风格已经基本脱离了印度佛造像的风格影响,在表现手法上也 开始以泥塑和彩绘为主。

发展至唐朝,受到大型石窟造像艺术的 影响,彩塑佛造像成为主流,而石窟造像艺术也迎来了它的鼎盛 时代与北魏王朝的造像艺术相比,唐朝的造像则更加生动地诠 释了中国化艺术的风采与魅力,其塑像的姿态也更加丰富佛造 像从寺院向现实生活的重要转变,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如果说北魏统治者对佛教是推崇的态度,唐代的统治者们则 更加理性,注重的是对佛教的整治与利用进入唐代以后,佛教 造像活动较为频繁据相关统计数据,龙门石窟中的造像,超过 60%是开凿于唐朝尤其是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无论是造像 的数量,还是造像的艺术造诣,都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如著名的 看经寺、万佛洞、潜溪寺等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造像的另一大 特征,即是出现了一批以弥勒佛为主佛的洞窟,如极南洞、千佛 洞等,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弥勒佛的信仰就统治者进行造像活 动的目的而言,不难看出,唐朝统治者们不仅在表现手法上更进 一步,也更加懂得如何利用佛教四、结语龙门石窟是北魏王朝与唐朝两代皇家经营的典范制作,是一 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世界石窟艺术添上了辉煌、壮美的 篇章在造像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上,其既遵循着经典,又突 破了仪规多种文化与风格的融合,审美标准的变化,以及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最终造就了龙门石窟的璀璨绚烂。

跨 越多个时代的大规模营造,给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烙下了时代的印 记,夸张、写实的适度运用,不同性格的塑造,则增强了龙门石 窟造像的艺术感染力,为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