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闻传播史第四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2.83KB
约5页
文档ID:47121842
新闻传播史第四_第1页
1/5

新闻传播史第四、五章归纳作业1、《清议报》的时代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康梁等维新派人士逃到海外海外 保皇党建立,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宣传1898 年 10 月 16 日梁启超抵达日 本东京 12 月 23 日,启超在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出版 《新民从报》的时代背景:梁启超选择逃亡日本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设法 谋求英国、美国及日本政府的帮助,营救光绪并帮助其重拾政权,并借由光绪 来完成自己未尽的改革大业尽管梁启超十分明白外国干政会给中国带来许多 的不自由以及隐患,但与慈禧太后当政中国必定亡国的悲惨下场相比,梁启超 认为两害取其轻,梁启超宁愿选择外国干涉那么如果借由国外人的势力是无 可奈何之举动,赶快唤起中国人的意志才是梁启超心中的重中之重1902 年的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唤起中国人的“国家意识”的光辉一步 两派论战四大特点: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制 还是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 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2、慈禧新政的基本内容 : (1)外交上,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过去的总理衙门所派诸王大臣多 系兼差,在办理外交事务方面“恐未能殚心职守”,故改为外务部,“班列六 部之前” (《义和团运动档案史料》下册,第1256 页。

),以便与列强“讲信修 睦” (2)政治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整顿变通 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清政府自朝廷至各府州县, 衙门层迭,“弊窦丛生” , 为了切实整饬,清政府首先着力裁减冗衙1902 年后,清廷下令裁撤河东河道 总督,并撤督抚同城的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衙门,又裁粤海关、淮安关、 福建水师提督、江宁织造衙门,同时,罢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 光禄寺、鸿胪寺等闲衙为了便于推行新政,另外设置机构,除督办政务处、 外务部外、又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等1906 年重定官制,除内阁、 军机处仍旧外,共设11 个部等机构,调整规模前所未有 清末吏治,腐败至极,“各省院司书吏亦多与部吏沟通,其各府州县衙门 书吏又往往沟通省吏舞文弄法,朋比为奸,,, 至差役索扰,尤为地方之害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3 册,第 27 卷)清政府鉴于吏治败坏,不断激起民 变,便在 1901 年连下两道上谕,诏令整顿部务,裁汰胥吏同年又令“永罢实 官捐例” (《清史稿》(四),第939 页此外还下令每年都要严格考核各级 官员政绩,对违法者作出处分 改革刑律,废除酷刑清朝刑律,条法酷虐,各级官吏乱政扰民,非法断 事,“一案株连动数十人”,以至民怨沸腾。

1902 年,清政府命沈家本、伍廷 芳“将一切现行律例, 按照交涉情形, 参酌各国法律, 悉心考订, 妥为拟议” (沈 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4 册,第 28 卷1905 年,清政府批准废除凌迟、枭 首、戳尸、刺字等酷刑,并规定可以罚款代替笞杖,无力交纳罚金者,可“折 为作工” (《光绪朝东华录》(四),第5328—5392 页并在各地设法律学 堂,培养法律人才 举办警政,设巡警部 1902 年,袁世凯从新建陆军中抽调兵员编为警察, 并在保定设警务学堂同年8 月,联军交还天津,条件之一是在津城周围20 里 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袁世凯便将保定新军3000 人改编为巡警, 派段芝贵统领,驻守天津同年底,袁又在天津设警务学堂,聘洋人教习(袁世凯《养寿园奏议 辑要》卷 31,第 14—15 页1905 年,清政府认为举办警政“关系重要”, 决定设立巡警部,并诏令订立警务章程,各省遍设警务学堂 改革旧习,弥合民族偏见八旗供养制历时数百年,旗人骄纵腐化慈禧 新政时,令旗人“自食其力”,“劝谕旗兵妇女学习蚕桑,以裨生机”(《清德 宗实录》卷 578,第 4 页又准令满汉通婚、为“堕民”恢复自由、兴办女 学,等等。

2、《京话日报》内容概括:《京话日报》是辛亥革命以前北京最重要最有影响 力的白话报以往研究已充分肯定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但并未注意到《京话日 报》在甲辰 (1904)年创办初期曾面临贩卖机器乃至倒闭的窘境,亦未考辨《京 话日报》的销售从两千份到七千份、再到逾万份的发展过程它这是一份以市 民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时事性政治报刊有关反帝爱国思想、揭露社会阴暗及反 映民众疾苦的宣传,为北京销路最大、影响最广、声誉最隆的一份报纸 《东方杂志》内容概括:《东方杂志》初期是一种文摘类性质的刊物,后经几 次大的调整和改革,逐步成为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社科类综合性刊物初期开辟 15 个栏目,即《社说》、 《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 《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杂俎》、《小说》、 《丛谈》、《新书介绍》此外,还刊登中国和世界的大事记,有一时期甚至 刊登《京官表》、《外官表》、《金银时价表》等,上至天地之大,下至昆虫 之微,无所不包,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杂志” 3、《大公报》创刊背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即此前的保皇派的办报活动,在 20 世纪初到清末这段时间,以1906 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为界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大公报》为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报纸之一。

宗旨:采纳西方思想,启迪民智,开风气之先河,移风易俗,富国强民 4、《时报》编辑业务上的特点:①将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创造的时事短评 这种新的评论文体移植于日报,先后在各版开设了“时评一”“时评二”“时 评三”等栏目,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时事短评,使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紧 密结合②设立“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为该报撰写新 闻通讯③设置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7 种周刊专版, 聘请专家担任主编,以一周为期,轮流在报上刊出④采用1 至 6 号铅字排班, 新闻标题和新闻、评论中的重点,“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 目”⑤改变书本式的旧的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式的版面模式,对编排、栏 目、标题、字体等有所改进 5、“苏报案”的内容: 1903 年 5 月 27 日(五月初一日),延请章士钊为主笔 章士钊“董理斯报”, 《苏报》于 6 月 1 日(五月初六日)起,实行“大改良”, 说是:本报发行之趣意,谅为阅者诸公所谬许今后特于发论精当、时议绝要 之处, 夹印二号字样,以发明本报之特色,而冀速感阅者之神经今将《苏报》 “大改革”后的情况,按日简述如下:1903 年 6 月 1 日(五月初六日)首列上 述“本报大改革”。

论说为《康有为》,说是:“要之康有为者,开中国维新 之幕,其功不可没而近年之顷,则康有为于中国之前途绝无影响但“今 日之新社会已少康有为立锥之地”而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躺之革 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 1903 年 6 月 2 日(五月初七日)首列“本报大注意”谓:“本报近来详 于学界,颇承海内外君子之不弃,投函无虚日,愧无以荷今特将‘学界风潮’异常注重论说之下,首隶此门,用以副诸君子之雅望又增列‘舆论商榷’ 一种凡诸君子以有关于学界政界各条件,愿以己见借本报公诸天下者,本报 当恪守报馆为发表舆论之天职,敬与诸君子从长商榷,间亦忘其向陋,附有所 陈,诸君子其匡我不逮,幸甚论说”为《哀哉无国之民》学界风潮” 有《论江西学堂学生无再留学之理》,谓:“乃二十世纪新中国之主人翁,而 俯首就范于亡国家奴之下,大耻奇辱,孰过于斯”所有各省及本埠之琐 屑新闻,概不合本报之格,严从沙汰,以一旨归其‘时事要闻’中惟择其确 有关系者罗列一二另设‘特别要闻’一门,亦不常置,如获紧要军报,于中 国绝大关系等事,则尽前登列,间加按语以质高明阅者诸公或有以采录不备 责本报者,本报当谨谢不敏”谓:“后又得北京密电,上海道严拿蔡、吴、 汤、钮新党四人,闻此亦吕海寰之所指名,即聚众会议之首领是也”。

颇承诸志士之所不弃,深表同情投稿于本馆者,殆无虚日,可见中国民 气之振此本报绝大希望,铭感何如故记者宁避三舍,敬谨先登,尤望诸大 豪杰之不吝赐教,中国万岁”来稿”有《读〈革命军〉》,署“爱读《革 命军》者”谓:“是以排满之见,实足为革命之潜势力,而今日革命者所必 不能不经之一途也”卓哉!邹氏之《革命军》也,以国民主义为干,以仇 满为用,挦撦往事,根极公理,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虽顽懦之夫, 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心跳肺张,作拔剑斫地、奋身入海之 状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同日“新书介绍”栏刊《革 命军》广告,署“四川邹容著”,全文为: 《革命军》凡七章,首绪论,次革命之原因,次革命之教育,次革命必剖 清人种,次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次革命独立之大义,次结论,约二万言 章炳麟为之序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笔极犀利,文极沉痛,稍有 种族思想者,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肩竖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 海,中国当兴也勃焉,是所望于读《革命军》者谓:“夫中国吞噬于逆胡, 已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末 谓: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 驱除异族,谓之光复。

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 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 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署“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 1903 年 6 月 12 日、13 日(五月十七日、十八日)“来稿”有“汉种之中 一汉种”的《驳〈革命驳议〉》此文开头一段,略谓:“夫小小变法,不过 欺饰观听,而无救于中国之亡立宪足以救中国之亡,又非不知自由者所能就, 然则研究实学果安所用耶?然而维新之极点,则必以立宪为归矣彼所以侈陈 维新、讳言革命者,非谓革命之举,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与 凶顽争命,而维新可从容晏坐以得之耶?”以下论述“各国新政,无不从革命 而成 6、“书圣”于右任其人其事:(1879年 4 月 11 日-1964年 11 月 10 日),汉族,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 字诱人,尔后以 “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 ““髯翁“, 晚年自号 “太平老人 “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 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等 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7、《大清报律》特点: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无法取信于民, 缺乏执法的体制上的保证无权制裁在华办报 8、慈禧新政后的十年, 中国报业的表现: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专权,囚禁光绪, 封闭报馆然而,从1901 年起,近代中国报业再次掀起高潮,报刊活动充分利 用境外和租界等有利条件进行宣传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社会、 个人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而报业与清政府的矛盾尤为突出① 商业报纸发展加快,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注重经营、比较成形的商业报纸② 涌现了一批以西方的新闻业为榜样,既重经营,也重视社会效益的民办报纸 ③支持维新变法的一些知识分子借“新政”开张、“言禁”稍驰的机会,重新 恢复了办报活动④革命派在国内的办报活动开始崭露头角⑤立宪派报刊有了 较大的发展⑥新式官报开始兴起,并逐步取代了旧式的官报,成为政府的喉 舌 9、梁启超办报思想:报纸的功能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健全舆论的主张 ④他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办刊宣传有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 方法 10、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公 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 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 引导。

④党报注重民意 11、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报刊的形式,在1902 年前后,开始由书册逐步向 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在版面的安排上,开始打破“首轮说、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