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 ——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41KB
约14页
文档ID:309021229
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 ——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_第1页
1/14

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 ——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 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 【作 者】陈明光 【作者简介】陈明光,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四川省社科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重庆 大足 402360) 【内容提要】本文对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遗存、流变及其与大日如来的异同和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摘 要 题】佛教艺术专题 【关 键 词】施降魔印佛像/大日如来/流变为查证大足石刻菩萨装大日如来造像源流,笔者对我国石窟遗存的菩萨装佛造像作了考察,发现唐宋石窟的遗存有相当数量其共同特征是头戴宝冠露螺髻,衣著“大饰”或“小饰”璎珞庄严;常见的手印是施降魔印、结智拳印、法界定印和最上菩提印学界以往大都认为是密教本尊像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上世纪末,有学者认为初唐施降魔印佛造像是持明密教时的“释迦佛顶佛”,不是大日如来,定名大日如来是“出于想当然”[11][P83~200]又有学者认为:初唐造施降魔印佛像是依释迦降魔像流通的,最初不含供奉密教主尊性质,应称作“菩提瑞像”[2]对智拳印大日如来,近年有韩国学者认为“印度、中国和日本没有发现智拳印毗卢遮那佛的实例”[3],我国亦有学者认为“金刚界大日结智拳印……开元后大日如来像流行密教中,但不多见于石窟造像中”[1][P199]。

由此可见,中外学者对我石窟中菩萨装佛造像的遗存、流变及其是否都是密教尊像大日如来,认识颇不一致,尤其对施降魔印佛造像的认识分歧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较全面的清理和系统探索  一、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遗存与分布本文涉及河南、四川、重庆、山西、宁夏、甘肃、陕西、广西、云南、浙江、福建等省(市、区)16处石窟遗存的唐宋元代造像43龛(尊)造像皆全跏趺坐,左手腹前仰掌结禅定印,右手抚右膝施降魔印大都著袒右偏衫,以龙门、川北石窟造像为最,以头顶宝冠、身饰璎珞庄严者别具特色唐中叶以后造像,大都摩尼珠顶严(头无冠),亦少见著身饰  (一)初盛唐石窟的遗存与分布分布河南、四川、山西、宁夏、甘肃5省区7处石窟计28龛(尊)像:宝冠佛12尊、无冠佛9尊、断头佛7尊1.河南龙门石窟早已报道的4尊宝冠佛,均位于东山擂鼓台,除北洞造像外,文物廊2尊和南洞1尊均近现代收藏陈列,通判为唐武周造[4]南洞1尊较完好像高215厘米,头顶高宝冠,颈刻蚕纹3道,宽肩细腰,袒右偏衫,尖形项圈,“葫芦形”臂钏,束腰叠涩方座设力士承座(图版1)文物廊陈列2尊与南洞1尊大同(图版2)北洞三壁设龛,各坐一佛降魔印佛位正壁,像高245厘米,戴佛宝冠,舟形背光,头光饰七佛,项圈、臂钏与南洞尊像大同(图1)。

据洞中小龛镌记“大足元年”(701),判为武周[4]据常青先生报道,又发现6小龛残像,皆袒右、施降魔印其中5尊不冠,但或项饰、或臂钏璎珞庄严[5]1989年,培修古阳洞卷门,在门北侧发现一小龛(高35厘米,宽39厘米,深14厘米),设一佛二菩萨,皆残佛像著宝冠、臂钏,坐方台座,但无项饰  图1 龙门擂鼓台北洞尊像(周颖据常青图重绘)  图2 龙门第2093号窟尊像(周颖据常青图重绘)擂鼓台第2093号窟(高106厘米,宽136厘米,深203厘米),正壁龛设一佛二菩萨佛像头无冠,著项圈、臂钏,坐束腰莲座(图2)高平郡王洞千佛壁遗存4尊坐佛,均不冠,著偏衫、臂钏,无项饰均无纪年造像镌记,龙门学者判为武周对文物廊陈列像,有学者判为“中唐”[6][图版220、227]2.川北蒲江飞仙阁石窟第9、60号龛遗存宝冠佛2尊第60号龛(高128厘米,宽185厘米)设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佛像高90厘米,戴坐佛宝冠,椭圆形臂钏,齿轮项光,坐束腰叠涩莲座(图版3)龛镌唐永昌元年(689)“为天皇天后”造第9号龛(高、宽270厘米)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等佛像右臂残,高方冠,珠璎项圈,椭圆项光,坐束腰叠涩莲座,靠背施“六拏具”(图版4),判为武周,云“弥勒佛窟”[7][图版54]、“正觉佛龛”[8][图版157、168]等。

3.川北广元千佛崖石窟第13、33号窟遗存戴冠和无冠佛2尊第13号窟三壁各设一佛二菩萨龛,俗称莲花洞(高370厘米,宽530厘米,深400厘米)摩尼珠顶、施降魔印佛位北壁,像高192厘米,回纹项光,缀珠项圈,无臂钏,饰手镯,叠裳束腰方座(图版5),判为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7)前造[8][图版18、22]第33号窟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供养菩萨、伎乐天等,俗称伎乐天人窟(高325厘米,宽410厘米,深330厘米)佛像高134厘米,戴高宝冠,缀珠项圈,“葫芦形”臂钏,腕饰手镯,项光中坐佛11身,束腰座设2力士承座菩提双树背屏,靠背施“六拏具”(图版6)据洞刻毕公《菩提瑞像颂》碑,判为唐景云至延和年间(710-712)造[9]4.川北巴中南北西龛石窟三处石窟遗存6龛尊,除西龛寺第87号龛佛像作摩尼珠顶外,余皆是宝冠佛龛内多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护法、诸天等,唯西龛寺第23号龛中尊佛与倚坐佛并坐均无纪年,判为初盛唐造[10]北龛寺毗卢佛窟:佛像于坛基坐束腰叠涩方座,通高187厘米佛头于1997年被盗割,像残高61厘米,宝华项圈,齿轮项光,椭圆臂钏,菩提树背屏,靠背施“六拏具”(图版7)。

南龛石窟2龛(尊):第37号宝冠佛,像高66厘米,珠璎项圈,“葫芦形”臂钏,菩提树背屏,靠背施“六拏具”(图版8)第103号宝冠佛,像通高460厘米,戴宝冠、项圈、臂钏,火焰形背光套项光(图版9)西龛寺石窟3龛(尊):第44号宝冠佛,像高66厘米,顶悬宝盖,戴臂钏、手镯,忍冬纹项光,菩提树背屏,靠背施“六拏具”(图版10)第73号宝冠佛,像高50厘米,顶悬华盖,右臂断残,珠璎项圈,桃形项光,椭圆背光,束腰叠涩方座设2伎乐(图版11)第87号无冠佛,像通高168厘米,宝华项圈、手镯,无臂钏,束腰叠涩方座设3伎乐(图版12)龛壁剥落,残存华盖、飞天、菩提树局部5.山西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西南,第4、6、7、13、18号窟遗存5龛(尊),佛像大都头臂断残,但降魔印尚可明见[11]第4号窟后室正壁龛设一佛二弟子第6号窟后室左右壁设倚坐佛、禅定佛三尊式龛,正壁坐施降魔印佛旁立二弟子第7号小龛(高132厘米,宽104厘米,深95厘米),施降魔印佛坐正壁,左右壁立二菩萨第13号摩崖小龛,刻一佛二菩萨第18号窟(高214厘米,宽220厘米,深255厘米)三壁设三、五尊式佛龛:正壁残存施降魔印佛夹侍二弟子二菩萨。

佛头、臂断残,坐三夜叉承的须弥座(图版13)诸龛佛尊虽头残臂断,但颈饰蚕纹,宽肩细腰,衣薄贴体,袒右和手印等特征风格,与龙门、川北造像大同有学者认为是密教持明时期的释迦佛顶佛[1]6.宁夏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县遗存第69号窟右壁断头佛一龛(尊)窟(高376厘米,宽460厘米,深470厘米)正壁设五尊式佛龛,左(倚坐佛)右壁设三尊式龛施降魔印佛位右壁,头残,袒右偏衫拽覆右肩,无身饰,坐束腰叠涩方座(图版14)判为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前造[12][图版170] 7.陇东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遗存第32、263号窟无冠佛2龛(尊)第32号中心柱式窟,大周如意元年(692年)临泾县令杨元裕造像2龛施降魔印佛龛(高200厘米,宽420厘米)位正壁,七尊式,佛像袒右偏衫拽覆右肩,坐六边形束腰叠裳座(图版15)另龛杨氏为亡姐造位中心柱正面,五尊式,造型装束与正壁佛大同,右手残,左手掌托物置膝上杨氏造像记曰:“阿弥陀佛[13][图版78]第263号窟正壁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佛像造型、装束、手印等与第32号正壁龛佛大同(图版16)当地学者认为是“盛唐难得完整的造像”[13][图版81]  (二)晚唐、宋代石窟的遗存与分布晚唐造像分布云南、重庆、广西三省市区4处石窟4龛(尊);宋代造像分布陕西、云南二省2处石窟及张胜温画《梵像卷》计5尊。

佛像均不戴冠,多元项饰、臂钏1.云南石钟山石窟位于大理州剑川遗存沙登箐第1号龛刻1尊(龛高200厘米,宽105厘米,深25厘米)佛像头隆肉髻,额著白毫,袒右偏衫拽覆右肩饰圆形项光,坐束腰叠涩方座(图版17)据邻龛“天启十一年(850)”镌记,判为唐南诏后期通常称“释迦佛”[14][图版57]2.重庆北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北遗存佛湾第12号一佛二菩萨龛(高143厘米,宽118厘米,深68厘米),顶悬华盖,飞天飘逸佛像头顶残(高68厘米),宽肩细腰,珠璎项圈,右臂断残,著偏衫,坐束腰叠涩方座,靠背施“六拏具”(图版18)失纪年,据邻龛,判为唐乾宁年间(894-897)3.广西还珠洞石窟位于桂林伏波山遗存洞下层南壁第8号单体像龛(高200厘米,宽150厘米)佛头隆磨光肉髻,著通肩大衣,坐束腰方座(图版19)判为“唐”[14][图版117]4.广西西山石窟位于桂林西山公园遗存观音峰第22号龛(高200厘米,宽250厘米,深30厘米),刻一佛二菩萨,皆坐莲茎支起的莲朵上佛顶肉髻圆平,宽肩细腰,袒上身,著臂钏,饰莲瓣纹项光(图版20)判为“唐”[14][图版110]5.陕北钟山石窟位于陕西子长城西遗存第3号窟(东西1640厘米,南北950厘米)2龛(尊)。

窟置门柱呈3个门洞一位后部主室(1100厘米×500厘米)右壁龛三壁同设三尊式龛,佛像皆隆肉髻,著通肩大衣,外饰偏衫覆右肩,坐八边形束腰莲座,异在手印右龛施降魔印佛座设2力士承座(图版21)二位窟左一柱水月观音像(高100厘米)龛楣三身佛中尊,造型、装束与主室右龛像大同,坐仰莲座据窟内别龛刻北宋元符三年、政和四年(1100、1114年)题记,判为宋刻[15][图版71、94、95、107]6.云南石钟山石窟遗存石钟寺第6号龛(高400厘米,宽1126厘米)中尊龛设一佛二弟子八明王二天王佛像高116,摩尼珠顶严,袒右偏衫,桃形项光,坐束腰方莲座(图版22)往常论者多判为唐末宋初,曰“明王堂释迦佛”[16][图版60]近年论者多判为宋,曰大日遍照佛[17][P476~520]7.张胜温画《梵像卷》遗存第九开、八十四开2铺[16][P197、220]第九开佛像,通体圆形背光套项光,摩尼珠顶,袒右,坐八边形束腰座2力士承座第八十四开绘一佛二弟子佛像造型、装束与第九开大同,火焰形背光,束腰方座,榜书“南无大日遍照佛”(图版23)  (三)元代石窟的遗存与分布分布甘肃、浙江、福建三省3处石窟6龛(尊),其中宝冠佛1尊。

1.河西金塔寺石窟位于甘肃张掖祁连山境遗存寺东窟中心柱面南并列2拱形龛二佛像均高95厘米,坐金刚台座,尖状摩尼珠顶,额著白毫,圆形项光,袒右偏衫,珠璎绅带搭左肩(图版24)北凉凿窟,佛像元代重修[18][图版24、26]2.浙江飞来峰石窟位于杭州西湖遗存宝冠佛1尊、无冠佛3尊宝冠佛龛,位冷泉溪南岸栈道单刻五叶宝冠佛像一尊(高158厘米),袒上身,饰项圈、臂钏,珠璎蔽胸,坐仰莲台座(图版25)称“宝冠释迦”[19][图版99]不冠佛3尊均为单体拱形龛:一位冷泉溪南岸(像高133厘米);二位龙泓洞悬崖,三位洞口北侧壁,均隆尖状肉髻,贴身偏衫,绅带搭左肩,坐仰莲台座通常称“释迦佛”[19][图版48、56、105]3.福建清源山石窟位于泉州北郊遗存碧霄岩三身佛龛中尊:摩尼珠顶严,袒右,绅带搭左肩,坐仰覆莲台座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造像记曰“三世佛”今人或曰“藏传佛教”,或曰“密宗韵味”[20]唐宋元石窟遗存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