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概况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概况 简介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概况 简介 行政区划代码:440112 地址:萝岗街道香雪三路 1 号 邮编:510700 车牌:粤 A :020- 黄埔区位于中国第三大城市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在东经1132739-1132751,北纬 23225-230955之间面积 90.95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19.55 万(六普)东至东江与东莞市麻涌镇相望;东北部与增城市新塘镇接壤,南部临珠江与番禺区相邻;西部与天河区珠吉街相连,北部与萝岗区毗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源丰富、雨量充沛黄埔,古老而年轻,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南海神庙、“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及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所在地而闻名于世 2014 年 2 月 13 日晚,广州市公布行政区划重大调整方案:原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合并为新的黄埔区 【行政区划】 2014 年 2 月 12 日,黄埔区辖 14 个街道 1 个镇:黄埔街道、红山街道、鱼珠街道、大沙街道、文冲街道、穗东街道、南岗街道、荔联街道、长洲街道、夏港街道、萝岗街道、东区街道、联和街道、永和街道、九龙镇 2007 年底止,黄埔区行政区域总面积 90.95 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涉及所有权)87.5 平方公里,其中:黄埔街 6.7 平方公里,鱼珠街6.2 平方公里,红山街 8 平方公里,大沙街 14.1 平方公里,文冲街11.1 平方公里,南岗街 10.9 平方公里,荔联街 4.4 平方公里,穗东街14 平方公里,长洲街 12.1 平方公里。
2011 年,全区户籍人口数 66498 户,201290 人,其中:男性107743 人、女性 93547 人 2014 年 2 月 12 日,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 【建置沿革】 1951 年以前,黄埔属番禺县管辖 1951 年,黄埔划为广州市管辖,同年 12 月开始筹建黄埔区 1953 年 1 月,黄埔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这是黄埔区第一次建立区级建制 1956 年 6 月 25 日,广州市调整郊区乡、镇行政区域,撤销白云、黄埔等区,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黄埔并入郊区 1960 年 5 月 23 日,中共广州市委决定撤销中区和郊区,全市调整为东、南、西、北 4 个市中心区(人民公社)及成立黄埔、芳村、江村 3个人民公社同年 7 月,全部改为区级建制,黄埔人民公社随之改名为黄埔区人民委员会这是黄埔第二次建立区级建制 1962 年 8 月 23 日,市人民委员会将黄埔、江村、芳村 3 个区合并,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 1973 年 2 月 28 日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筹备成立黄埔区,当年 11月 13 日成立广州市黄埔区革命委员会。
1980 年 7 月,黄埔区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广州市黄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黄埔区人民政府 1990 年,黄埔区辖 4 个街道(黄埔、鱼珠、红山、夏港)、3 个镇(南岗、大沙、长洲),16 个行政村、59 个居委会 2000 年,黄埔区辖 4 个街道、3 个镇总人口 389413 人,各街道、镇人口:黄埔街道 45650、红山街道 57570、鱼珠街道 47002、夏港街道 36036、大沙镇 51137、南岗镇 125034、长洲镇 26984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 年人口普查)(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 年,黄埔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大沙、长洲、南岗 3 个镇,设置 6 个街道办事处实施计划 2002 年 5 月前完成材料报批工作,8 月前完成撤镇设街工作,调整后,黄埔区辖 10 个街道办事处 2002 年,黄埔区辖 10 个街道(黄埔、红山、鱼珠、夏港、大沙、文冲、南岗、荔联、穗东、长洲)。
黄埔街道:辖港湾北、港湾五村、港湾一村、荔园、港前路、港湾机关村、下沙、丰乐、金丽园、怡园、东苑、怡港、悦涛 13 个社区 红山街道:辖航专、文船、远航钢、广冶菠船、火电、双沙 6 个社区 鱼珠街道:辖莺岗、天虹、瓦壶岗、鱼木、蟹山、鱼珠、茅岗、九沙 8 个社区 夏港街道:辖丽江、金碧、普晖、青年 4 个社区 大沙街道:辖大沙东、泰景、横沙、姬堂 4 个社区 文冲街道:辖石化、海安、文冲、开元 4 个社区 穗东街道:辖南石市、庙头、南基、夏园 4 个社区 南岗街道:辖黄埔电厂、新港、四航局、省电力一局、海地、南岗头、南岗墟、沙步、南岗 9 个社区 荔联街道:辖沧联、笔岗 2 个社区 长洲街道:辖黄船、梅园、长洲、深井 4 个社区 2005 年 4 月 28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 号):将黄埔区的夏港街道、荔联街道的笔岗居委会、穗东街道的东基和西基 2 个自然村划归萝岗区管辖调整前,黄埔区面积 121.7 平方千米,人口 21万(2003 年) 截至 2005 年 12 月 31 日,黄埔区辖 9 个街道(黄埔、红山、鱼珠、大沙、文冲、南岗、荔联、穗东、长洲) 2008 年 10 月,黄埔区成立文冲街金碧领秀社区居委会。
2009 年 7 月,成立黄埔街金港华园社区居委会 2011 年底止,全区辖 9 个街道办事处,有群众性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 59 个 2014 年 2 月 12 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黄埔区气候概况 黄埔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源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 日照黄埔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角度较大,太阳年辐射热量 106.7 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射时数 1906 小时,日照率 43%,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有利于热带亚热带农林作物生长 气温本区具有夏长冬短,终年温暖,偶有奇寒,无霜期长,四宜耕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 21,最冷月 1 月份平均为 13.3,最热月7 月份平均为 28.4,气温年际变化很少,气温年较差为 15.1,日.均10的年积温 7599.3,持续日数 350 天,如以候均温10为冬季,大于 22为夏季,黄埔地区夏季长达 194 天(4 月 15 日至 10月 25 日),小于 10的日数每年有 40 多天。
冬季强寒潮南下会引起急剧降温,出现低温霜冻天气小于 5每年有 28 天,极端最低温可达 0典型亚热带作物要注意防寒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因地处珠江口,受海风调节,也没有酷暑 雨量全区年降雨量 1694 毫米,主要集中在 49 月,这 6 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82%46 月为前汛期,主要是锋面雨;79 月为后汛期,主要是对流降雨和台风雨以日雨量30 毫米为雨季,雨季长达200 天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对水稻、甘蔗等喜温需水量大的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年际各季雨量是:夏雨占雨量的 45%50%,春雨占26%34%,秋雨占 16%20%,冬雨占 5%8%旱季 4 个月(101月)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和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引起夏洪涝和春秋干旱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