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美文解析《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梁衡【全文】1998 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 1898年 12 月 26 日, 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 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 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 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 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 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 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 1 月, 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 X 光, 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 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 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 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两年后, 她发现了钋, 接着发现了镭 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 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 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 “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 ?”皮埃尔说: “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 0.1 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 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 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 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
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 “放射线 ”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 “居里 ” ,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 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 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 10 项奖金、 16 种奖章、 107 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 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她一如既往, 埋头工作到67 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 40 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居里夫人在做笔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 ;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 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扩展资料1、作品赏析:《跨越百年的美丽》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于1998 年居里夫人发现镭100 周年之际创作的一篇人物散文文章选择 “美丽 ”作为审美评论的角度,从美丽端庄的外貌形象的定格, 到挺立在智慧高地的理性之美, 成功地将居里夫人的美丽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中,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对于当代的价值,也让读者从中悟出了永恒的生命哲学文章以 “美丽 ”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 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记梁衡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 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 散文家、 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 “五个一 ”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 《新闻绿叶的脉络》 、 《新闻原理的思考》 ;在散文创作方面,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 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 、 《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 《只求新去处》 、 《红色经典》 、 《名山大川感思录》 、 《人杰鬼雄》 、 《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 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 《为文之道》 、 《继承与超越》 、 《走近政治》 《梁衡文集》九卷 ;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 ;有《晋祠》 、 《夏感》 、 《觅渡、觅渡、渡何处?》、 《跨越百年的美丽》 、 《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 “走西口 ”》获《美文》 、 《文学自由谈》 、《佛山文艺》 三家联合举办的 “心系中华 ”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 、 《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