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山生产实习报告 学 院: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班 级: 采矿工程 姓 名: 学 号: 实习地点: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铁矿 **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资开系 目 录1 、实习目的和任务2、 矿山概况3、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4 、矿床开拓5、 采矿方法6、 选厂7、实习体悟1、实习目的和任务采矿专业生产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本专业主干课程——金属矿床地下开采及局部专业课的根底上,为更多地接触矿山生产,理论结合实际,而进展的一项根本实践训练,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进展的一个实践环节,内容以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为主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矿山生产现状、开拓系统以及所使用的采矿方法,学习矿山生产建立中的经历及劳动操作技能,增长才干,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加深稳固学过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地下开采课程设计以及其它后续课程2、矿山概况:大红山铜矿位于**省新平县戛洒镇境内,地理座标东经101°39′,北纬24°06′,在紧靠哀牢山脉东侧的戛洒江〔红河、元江的上游〕东岸矿区有公路通往新平县城矿区距新平县戛洒镇12km,从戛洒经326省道至新平(65km),再由大新(大开门—新平)二级公路进入玉元高速至**共182 km;至**264 km;至成昆铁路易门矿务局禄丰转运站〔275km〕及广通火车站〔216km〕等地,由广通及禄丰至**有成昆铁路相通。
矿区外围交通较方便新平县归**市管辖,系民族自治县(新平傣族彝族自治县),是**省较为贫穷、待开发的地区全县面积4270km2,人口25.6万多年来新平县一直是以生产木材、烤烟、甘蔗、稻米等为主的农业经济区,粮食自给略有盈余,工业根底薄弱,经济比拟落后全县原有的主要工业企业,为小糖厂、小纸厂等此外,还有小炼铁厂、小型有色金属采选厂、露天铁矿等,境内丰富的水力资源也有待开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铁矿及有色金属蕴藏量大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铁矿先后建成投产,对**省、新平县、嘎洒镇的经济,都作出了巨大奉献矿区标高600m~1850m,属侵蚀剥蚀山地地形,切割深,起伏大,沟谷发育,曼岗河、肥味河、二道河、老厂河从矿区流过,集合为浑龙河,在矿区西南约9km处注入戛洒江〔红河和元江的上游〕矿区内多为灌木和杂草复盖,没有成片森林气候夏秋炎热多雨,冬春温和枯燥年平均气温23.5℃〔最高气温45℃、最低气温1℃〕,年平均降雨量930mm,大气降雨集中于6~9月,多以阵雨、暴雨形式降落3、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大红山矿区是1959年发现的产于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大型铁铜矿床,以F3断层为界分为东部铁铜矿床详细勘探区段及西部地质评价区段。
而F3断层以东的区段又以曼岗河为界,分为东部铁矿与西部铜矿两个井田,东部铁井田由昆钢开采,西部铜井田由有色总公司易门矿务局(现为云铜集团**矿业公司)开采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两套,分为盖层和基底基底为早元古代大红山群(Pt1d),系富含铁、铜的浅~中等变质程度的钠质火山岩系,属古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包括曼岗河组、红山组、肥味河组等,出露于老厂河、曼岗河、肥味河等河谷及两岸山坡地带;盖层为上三叠含煤碎屑岩系,分布于矿区四周 山岭地区,包括干海子组及舍资组矿床属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I号矿带赋存在底巴都背斜南翼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第三岩性段(Pt1dm3) 含矿层系一套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的变钠质凝灰岩、石榴黑云角闪片岩、石榴黑云白云石**岩等含铁铜的岩石组成矿区构造较为复杂,近东西向褶皱与断裂,构成矿区的根本构造格局底巴都背斜为矿区主干构造,次级构造有红山向斜、肥味河向斜及背斜成矿后期小断层较发育矿体开采*围内主要的断层有:F3、F27、F48~60控制矿体边界FI和FⅢ两组断层,是在坑道中揭露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两组断层,近东西走向、倾向南及北东~南西走向、倾向南,倾角多属于陡倾的正断层,断距2.5m~18m,长度20m~400m。
这两组断层对矿体破坏较大,将矿体沿走向和倾斜切错成多个阶梯状块体大红山矿区包括铁矿和铜矿两局部铁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东〔为含铜铁矿,也包括局部铜矿体〕,目前已建成大红山铁矿〔**大红山矿业**,属昆钢集团〕铜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西〔为含铁铜矿,也包括局部贫铁矿体〕,属**矿业**〔原易门矿务局〕铁矿体分为含铜铁矿和含铁铜矿两种,铜矿为含铁铜矿铜、铁矿床规模均属于大型大红山铜矿目前开采的地段(首采区),为I号铜矿带中,西起F3断裂,东至曼岗河,包含I期工程和II期工程曼岗河以东划归昆钢集团开采 F3断裂以西为大红山铜矿开采,目前正在建立〔西部矿段〕铜矿物以黄铜为主,次为斑铜矿,微量铜兰和孔雀石,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菱铁矿和黄铁矿,微量褐铁矿伴生金、银、铂、钯等稀贵金属,脉石矿物以黑云母、长石、白云母、石英及绿泥石为主,次为方解石、石榴石、高岭石等铜矿石属易选矿石,工艺简单,材料消耗量低第Ⅰ号矿带为铁铜矿带,是矿区的主要铜矿带,产于曼岗河组中上部的石榴黑云角闪片岩夹变钠质凝灰岩段〔Ptdm3〕中,自上而下由IC、I3、Ib、I2、Ia、I1、Io七个铁铜共生的矿体群组成其中I3、I2、I1三个矿体群为含铁铜矿体群,Ic、Ib、Ia、Io四个矿体群为含铜铁矿体群。
各矿体之间含夹石,矿体和夹石厚度均不等铜矿体矿石为原生硫化矿,矿物以黄铜矿为主,斑铜矿次之;铁矿体矿石以磁铁矿为主,菱铁矿次之岩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至南西,倾角20°~30°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相互平行、多层产出铜铁矿体间,各矿体之间无明显界限,只是存在铜与铁元素含量变化关系I3矿体的走向长1800m,倾斜宽1200m,倾角为21°~38 °,矿体平均厚度10.14m I2矿体的走向长1700m,倾斜宽1100m,倾角为20°~35 °,矿体平均厚度11.30mI1矿体的走向长1300m,倾斜宽600m,倾角为20°~35 ,矿体平均厚度5.64m主要开采对象为 I3和I2两个矿层矿体赋存标高:约330米—700米主要矿体的产状和规模储量:根据地质报告 (1989) ,大红山铜矿首采区共探明B+C+D级表内铜矿石近1亿吨,平均品位0.81%,折合铜金属近**万吨4 、矿床开拓矿体为缓倾斜,倾角多在20度到35度在初步设计中,根据矿体呈缓倾斜产出的特点,将I3、I2矿体沿倾斜方向划两刀,分上、中、下三个区段进展开采即,550m标高以上为上部区段,400m~550m标高之间为中部区段,400m标高以下为下部区段。
I期工程首先开场建立,1997年建成投产,开采550m以上,上部区段的矿体,生产中段依次有535、550、575、600、620、640、660等中段II期工程于2003年建成,开采550米标高以下中部区段的矿体,生产中段分别为485、435和385中段400m标高以下现正探矿, 330中段一期开拓系统简况:一期工程开采550水平以上的矿体〔535、550、575、600、640、660等中段〕采用双斜井开拓,在矿床西侧分别设胶带斜井〔主井〕及与之平行相距30m的双轨串车斜井〔副井〕,构成了主、副斜井提升系统两斜井的倾角均为14°,井口标高803m,井筒斜长分别为主井1386.881m、副井1251.570m在标高500m处的辅助斜井底部设有井下矿石粗碎设施,安装有P*Z900/130型旋回破碎机一台粗碎处理能力600~700t/h主斜井自井底标高468m处将粗碎后的矿石用胶带机运输机运至地表胶带宽1.0m,胶带机运输能力520t/h辅助斜井,井口地表提升机房内配设有两台φ2.5m单筒卷扬机副井铺设双轨,提升人员、设备材料 在矿床的西侧,还设有管缆、充填、通风综合盲竖井,井口标高841米,用石门与生产中段相连接。
在矿床的东侧有供一期通风的两条回风斜井二期工程开拓方式二期工程开采550水平以下的矿体,包含485、535和385中段采用盲箕斗斜井提升矿石,双轨双箕斗,卷扬机房置于535m标高,用于提升485、435和385水平的矿石矿石卸至矿仓中,破碎后,仍使用I期工程的皮带斜井提升至选厂箕斗斜井倾角22°,净断面20.96m2,井筒长度596m副井:在箕斗斜井西部与箕斗斜井平行、相距110m设置辅助斜井一条,用于中部区段生产废石及零星材料的提升,井筒倾角18°,斜长553m由于II期工程产量较大,采用无轨设备,因此,另外开凿了一条无轨斜坡道,用于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无轨斜坡道净断面16.13m2,线路平均坡度12.60%,井口标高750m,底部标高480.2m,线路长度2168m目前已经延伸到385m运输水平,全长近3000米 废石充填提升斜井大红山铜矿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的方法进展开采在矿体走向的中部,设一废石充填提升斜井,效劳于485m~640m水平之间,485m、535m、550m、575m、600m、620m6个水平,可将有关生产水平的废石分别提升至其上部的生产水平,倒入采空区进展充填该斜井倾角29°,斜长480.5m,单轨4m3箕斗提升,井筒中设有上部及中部2个卸废点,分别用2条分段溜井向上部区段600m、620m、640m充填水平及中部区段535m、550m、575m充填水平转运充填废石。
盲箕斗斜井提升矿石II期工程各中段上采出的矿石,经机车运输于溜井车场,卸入设在箕斗斜井井筒上部的中段矿石溜井,定点集中装入箕斗经箕斗提升至上部卸矿点,卸入二期中部区段矿石溜井,下放至一期已建成的井下破碎硐室,经粗碎后由已建成的胶带运输机运出地表即, II期的矿石,最后也经I期胶带斜井运至地表设于500m中段装矿石的溜井,储矿段容积393m3,计入上部溜井后,有效容积710m3,可存矿石1300t450m、400m中段矿仓有效容积493m3,可存矿石900t.辅助提升系统,井下采掘废石在中段运输水平由2m3侧卸式矿车运输,卸入辅助斜井废石溜井,经辅助斜井提升至500m水平后,转运到中部区段充填水平充填无轨设备经无轨斜坡道入坑后可自行到井下各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采掘材料大局部由无轨人车和材料车送入井下,局部零星材料和人员可从一期副井下到500m水平后,再由二期辅助斜井转运到各运输水平中部区段762mm轨距运输设备由充填进风斜井下放矿井通风:I期工程采用多风机多级机站压抽结合的分区通风系统原设计采用西翼进风,东翼回风进风:主斜井;辅助斜井;斜坡道;充填进风斜井;综合管缆井回风:东翼一条回风竖井、两条回风斜井。
一条为原来的探矿井改建,另一条为总回风斜井东部总回风竖井净直径φ5.5m,净断面为23.76m2井口标高742m,井底385m水平井筒分别与385m、435m、485m、500m、550m、575m等水平的回风石门相联Ⅱ期工程通风:按照设计,二期新增矿石产量2400 t/d、新增风量167 m3/s为解决新增风量的入坑通道问题,结合尾砂充填的需要,设一条充填进风斜井,倾角29.577°,斜长735m,并兼作762mm轨距有轨车辆的入坑通道无轨斜坡道用作进风在东部增设一回风竖井〔净直径5.5m,垂直深度267.5m〕作回风用目前实际通风情况:目前生产规模15000t/d,达原设计的3倍需风量由原设计的347m3/s,增至641m3/s实际通风量940m3/s 年支出电费360万元目前的进风井:主副斜井、西部和东部无轨斜坡道、充填斜井、综合竖井、东部进风竖井(原回风竖井),等目前的回风井:中央回风竖井、东部总回风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