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

T****m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6.12KB
约7页
文档ID:24163600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_第1页
1/7

人教 2011 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刘桢的赠答诗中,赠从弟三首诗都采用的比兴手法,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 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 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本作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 ,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 , 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 有感情的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过程与方法:1. 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 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 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2. 通过视频和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 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赏析诗歌,体会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 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一种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熟练背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 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意图。

2. 自主合作探究法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按照平时教学常规, 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 今天演讲的同学是刘卓洪,题目 我奉献,我快乐,教师适当点评二、温故知新回顾旧知识,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 七言的简称七律, 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4)曲:又称为词余、 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 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提问:1. 诗按音律分,赠从弟属于古体诗2. 按内容来分,赠从弟属于咏物诗三、走进诗人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 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借物喻人)诗人轶事:有一次, 曹操宴请诸文士,时任丞相掾属的刘桢也在应邀赴宴之列当“酒酣坐欢”之际,曹丕让夫人甄氏出拜这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袁氏兵败后被曹丕私纳对此,刘桢非常厌恶当甄氏出现时,“座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因此被曹操以不敬之罪逮捕入狱刘桢这种鄙视权贵、鹤立鸡群的行为,也太“书生气”了!与当今一些“公仆”千方百计给上司送礼供以求荣求利求官相比,刘桢简直就是“傻帽儿”一个!二这正是他能够写出此诗句的根本原因。

在这首诗中,“松柏有本性”是最后一句, 也是最关键的一句,它揭示了深刻的砥廉哲理冰霜正惨凄”,是所有植物都面临着的,为什么只有松柏能够“终岁常端正” ?“罹凝寒”是所有植物都遭遇到的,为什么只有松柏能够枝叶常青?根据就在于其固有的抗风御寒的内在本性同样,一个官员之所以能够养成刚正不阿、崇高廉洁的高贵品质,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够坚持不懈地修身养性,练就内功,树立了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四、诵读全诗1. 学生听录音,划分停顿2.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3. 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4. 全班齐读亭亭/ 山上松,瑟瑟 / 谷中风风声/ 一何盛,松枝 / 一何劲冰霜/ 正惨凄,终岁 / 常端正岂不/ 罹凝寒,松柏 / 有本性五、积累字词从(旧读 zng,今读cng)弟:堂弟亭亭:高貌瑟瑟(s) :风声一何:多么盛:大,凶猛罹(l ):遭受凝寒:严寒六、感知诗意学生自主诵读、学习,联系注释,赏析诗意,教师点拨:1.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赏析点拨】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2.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赏析点拨】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3. 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赏析点拨】 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却整年那么挺拔美好用冰霜的残酷反衬松柏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4. 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赏析点拨】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凝重的寒意吗?不,是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 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参考】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问题二: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柏,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参考】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问题三: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解题思路:手法结合句意分析手法情感【手法】运用了象征、比喻、对比、衬托、设问等手法任选2 个】【结合句意分析其中一种手法】如用象征写出了松柏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如用对比,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说明松不畏严寒情感】借松柏表达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解析】 如象征手法的运用,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诗人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 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 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八、再读全诗九、总结全诗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 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十、拓展延伸全体同学诵读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解析】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 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 感受到松的抗争十一、课堂练习1.赠从弟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2. 诗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的句子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3. 诗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 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十二、播放视频通过播放视频亭亭山上松,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一种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三、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本诗;2. 积累赠从弟(其一)(其三);3. 复习第三单元古诗文十四、当堂背诵十五、课外积累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赠从弟其三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十六、板书设计赠从弟(其二)刘祯解题思路:手法结合句意分析手法情感对比、反衬、设问、比喻、象征物性人格十七、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咏物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领悟本诗的主旨学生能够结合注释自主赏析诗歌,针对问题,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最后播放视频亭亭山上松,学生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效果比较好不足的地方是, 时间较紧凑, 教师总结全诗时, 可以适当延伸让学生思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 有没有经历过挫折 ?你是怎样面对的 ?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