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梯自检报告填写规则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7.50KB
约11页
文档ID:550214118
电梯自检报告填写规则_第1页
1/11

曳引驱动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及维护保养自检报告填写说明一、基本要求1.报告应当使用A4纸由计算机打印输出,或者用钢笔、签字笔填写,字迹应当工整,修改无效2、报告单项“检验结果”栏,有测试数据要求的项目,应当填写实测数据或者计算处理后的数据,其它填“符合”、“不符合”、“无此项”,单项“检验结论”栏只填写“合格”、“不合格”、“—”(表示无此项)等单项结论对于需要说明情况的项目,在“检验结果”栏中做简要说明,难以表述清楚的,在检验报告中另加附页描述,“检验结果”栏中填写“见附页XX”本报告最终整机“检验结论”填写“合格”或“不合格”3.本报告需检验、批准人员签字、施工单位盖章(单位公章或检验专用章)和使用单位盖章4.本报告一式三份,施工单位(含维护保养单位,下同)、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各一份5.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长期保存安装、改造及重大维修施工相关过程记录和施工自检报告,维护保养相关过程记录和自检报告至少保存二个检验周期6.施工单位对本报告检验结果、自检结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责二、自检报告封面及主页填写说明栏目名称填写内容与规则填写示例报告编号按照施工企业编码规则编号使用单位填写1、电梯使用单位;2、当前履行电梯使用管理职责单位;3、产权单位;4、其他有效证件的全称,不得填写简称。

如果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备代码填写电梯使用登记编号或按照《特种设备目录》中的代码填写曳引客梯3110、无机房客梯3130、观光电梯3150、病床电梯3170、曳引货梯3210、无机房货梯3230、汽车电梯3240、防爆货梯3250等设备名称按照《特种设备目录》中的“品种”栏填写曳引客梯、无机房客梯、观光电梯、病床电梯、曳引货梯、无机房货梯、汽车电梯、防爆货梯等施工类别三选一,1、安装 2、改造 3、重大维修移装的,填写“安装”,在“备注”栏注明该电梯系移装施工单位填写从事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单位的全称不得填写简称检验日期填写做出检验结论的日期年份用4位、月份和日期用2位阿拉伯数字填写2010年04月06日规格型号根据1、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2、产品铭牌标志 3、首次检验报告 4、电梯监督检验证书5、上次定检报告 填写制造单位以1、制造许可证2、产品质量证明文件3、产品铭牌标志4、首次检验报告 5、电梯监督检验证书6、上次定检报告为准填写全称否则填写“不明”产品编号按1、产品质量证明文件2、产品铭牌标志3、首次检验报告 4、电梯监督检验证书5、上次定检报告 填写。

否则填写“不明”制造日期根据1、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2、产品铭牌标志3、首次检验报告 4、电梯监督检验证书5、上次定检报告 填写否则填写“不明” 年份用4位、月份和日期用2位阿拉伯数字填写2006年04月06日或2006年04月或“不明”施工单位许可证编号根据施工单位许可证填写或者填写申请受理编号栏目名称填写内容与规则填写示例安装地点填写特种设备使用的具体位置,要求具有唯一性,标明建筑物或使用部门名称和方位使用登记编号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规定填写;无使用登记编号的,填写注册代码;否则填写“无”维护保养单位填写1、与使用单位签订了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的单位全称2、当前履行电梯使用管理职责的单位所确定的履行维护保养职责的单位全称额定载重量根据1、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2、产品铭牌标志 3、首次检验报告 4、电梯监督检验证书5、上次定检报告 填写额定速度根据1、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2、产品铭牌标志 3、首次检验报告 4、电梯监督检验证书5、上次定检报告 填写层站数根据1、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2、产品铭牌标志 3、首次检验报告 4、电梯监督检验证书5、上次定检报告 填写控制方式在选择方框中选,,四选一,标记为“√”。

并联控制主要检验仪器设备填写自检所用仪器设备检验结论可根据企业标准或参照《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进行判定,并填写合格或不合格合格检验人员执行本台电梯检验的企业自检人员签名张三 李四日期按完成相应工作的实际日期填写,年份用4位、月份和日期用2位阿拉伯数字填写2006年04月06日批准应当由企业法人或质量负责人签名施工单位盖章对电梯进行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施工单位加盖公章或检验专用章安全管理人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签字使用单位盖章加盖使用单位公章三、相关检验项目数据填写示例和数据修约要求检验项目及其内容数据填写示例数据修约2机房(机器设备间)及相关设备2.1通道与通道门(1)通道设置与畅通通道高2.51m梯子高1.62m,夹角68°长度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00m,夹角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2)通道照明(3)通道门宽0.65m,高1.85m3.4井道安全门(1)安全门设置高1.86m,宽0.36m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00m2)门的开启方向(3)门锁(4)电气安全装置3.5井道检修门(1)门的尺寸高1.46m,宽0.65m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00m。

2)门的开启方向(3)门锁(4)电气安全装置5 悬挂装置、补偿装置及旋转部件防护5.1 磨损、断丝、变形直径比92%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6轿门与层门6.2门间隙(1)门扇间隙最大值5mm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mm2)人力施加在最不利点时间隙旁开门最大值25mm或者中分门最大值41mm6.8门的锁紧(1)锁紧型式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mm2)锁紧元件啮合长度最小值8mm(3)电气安全装置(4)轿门锁紧装置6.10 门刀、门锁滚轮与地坎间隙最小值6mm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mm8试验8.2 耗能缓冲器试验最大值99s填写值最少保留至0s四、对重缓冲器附近永久性标示线画法▲说明: 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最小允许垂直距离H1(1号线位置)是防止因曳引钢丝绳过长(如自然伸长等),导致极限开关在对重接触缓冲器之后起作用,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H2.(2号线位置)是防止因曳引钢丝绳过短(如更换钢丝绳后),当轿厢冲顶对重压实在缓冲器上时,轿厢上方安全距离不足▲ 1号线的确定:(根据GB-7588 10.5.1 极限开关应在对重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具体方法:轿厢位于顶层平层时,短接限位开关,轿厢运行撞杆碰极限开关,电梯停止,打开层门量两地坎垂直距离h1,从缓冲器顶面向上垂直延伸略大于h1处,即取H1≥h1画1号线。

▲ 2号线的确定:(根据GB-7588 5.7.1.1 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时,轿顶空间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井道顶面与轿顶水平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0.035v2(m),②井道顶面与轿顶上设备的垂直距离不小于0.3+0.035v2(m),③轿厢导轨制导行程不小于0.1+0.035v2(m))具体方法:方法1对重完全压缓冲器时,站在轿顶测量井道顶面与轿顶水平面垂直距离S1, 井道顶面与轿顶上设备的垂直距离S2,轿顶量出导靴至导轨端部的距离S3实际测量的S1、S2、S3减去对应轿顶安全距离的①、②、③等于A、B、C即S1—①=A S2—②=B S3—③=C取A、B、C中最小的数值,(可能是负值),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撞板位置向上(为正)或向下(为负)延伸长度,即为2号线的位置2号线到对重缓冲器顶端(对重缓冲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垂直距离即为H2方法2轿厢位于顶层平层时,站在轿顶测量井道顶面与轿顶水平面垂直距离S1, 井道顶面与轿顶上设备的垂直距离S2,轿顶量出导靴至导轨端部的距离S3实际测量的S1、S2、S3减去对应的①、②、③等A、B、C即S1—①=A S2—②=B S3—③=C,取A、B、C中最小的数值,用h2= 缓冲器压缩行程从缓冲器顶面向上垂直延伸略小于h2长度,即取H2≤h2为2号线的位置。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沉积岩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应注明;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空间分布关系2.3.4.5同左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度可低于1/万或与之相似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岩层其研究程度仍与1/万相同含矿层或成矿有利地层仍与1/2千相同,其他问题研究程度可低于1/2千。

侵入岩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研究岩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上应给予标示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5.脉岩的分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作用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1. 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相2. 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3. 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4. 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5. 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

同上同上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变质岩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