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1KB
约10页
文档ID:383573597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_第1页
1/10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根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二〕步道建立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局部,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局部●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路心局部主要用直径*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平安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假设路线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假设坡度大于等于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度,可将路面进展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2、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坡度超过25度路段局部应设立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3、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土质、草质、腐殖质路面四、配套设施1、休息站采用木、竹、石制材质,选址于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地形变化较大处,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

2、露营地选址于山体构造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枯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平安地区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露营地应设就寝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露营地生态厕所采用木、竹、石等材质,深度应大于30厘米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相隔10米以上3、接待站可依靠固有建筑物进展设置,提供住宿、补给、垃圾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效劳4、标识系统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警示标识可采用金属材质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醒目5、站点设置:应在沿途适宜位置设置小型的庇护站、补给站及露营区6、通讯平安:确保登山步道系统内移动信号的畅通五、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定期对步道系统进展巡查对设施设备进展检查、维护,使其维持在良好状态六、备案审查对于进入NTS难度标准4级以上登山步道的攀登活动,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登山备案制度及需审查登山者的资质未到达标准的登山者将不被允许进入登山步道七、步道平安系统要求〔一〕预警子系统1、报警点应设在路况复杂、易迷失区域相对制高点的易于观测位置颜色鲜明,点与点之间不应超过1小时〔或5千米〕路程,上有求助、报警点编号、临近路线指示等根本信息。

2、普通报警点采用石质立柱、木质立柱、大岩石、粗大的树木等作为载体在其高处设立有易于发现的反光标识,具体求援指导信息应刻于或镶嵌于距地面1.5米位置处3、太阳能报警点应采用太阳能定位救援杆辅助其他标志设施作为标准配置设施太阳能报警点之间应以四小时路程为宜高6米到8 米,灯杆的底座为太阳能蓄电池,底座的上方为充电接头,充电接头往上的位置将设立一个标志牌,上面注明灯杆的编号,灯杆的最顶端为警示灯,可在夜间频闪发光4、登山步道系统应在接待站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及药品,建立医疗救护点〔二〕救援子系统1、设置平安管理机构,由平安管理委员会、平安宣传与管理办公室、公安局、消防队、医疗急救中心、救援队等组成2、救援队原则上不能少于5人,应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保持救援的畅通3、救援设备有山地救援技术设备、山地救援队医疗装备、通信及定位救援技术装备,全部采用国家级认证或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绿道一、概念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

二、绿道的构成1、绿2、道3、配套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三、成功案例成熟完善案例——美国东海岸绿道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该绿道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起到繁荣各类人文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及各民族融合的作用四、建立模式在绿道选线*围内铺设慢行道路系统,配备照明、通讯、座椅、厕所等根底设施,设立停车场、交通接驳站点和具备综合功能的游客效劳中心,并布设统一的标识系统五、道路系统建立要求1.宽度标准步行道宽度为1.5-2m,自行车道宽度为1.5-3m,综合型绿道宽度为3-5m2.路面材料尽量多采用软性铺装材料,步行道一般用透水砖、混凝土、砾石、石块等材料;自行车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等材料;综合型绿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3.路面颜色步行道颜色可因地制宜,容易识别;自行车道统一用白线标识,路面颜色选用暗红色、黑色等深色调。

4.坡度设计绿道的坡度应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坡度相一致各类绿道坡度参考标准类   型纵坡坡度参考值横坡坡度参考值人行道3%为宜,不超过8%2%为宜,不超过4%自行车道不超过12%不超过4%综合型绿道3%为宜,不超过8%2%为宜,不超过4%5.入口设计路道入口应有醒目的标识牌和无障碍通道        6.盲道与无障碍设施参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等相关规*要求,合理设置六、配套设施〔一〕根底设施1、市政设施〔1〕照明设施在游径和重要节点使用固定照明设施〔2〕给排水设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应应分布在重要的节点系统和绿道附近道路的排水设施如暗沟和路面排水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3〕防火设施以预防为主,建立预测预报、巡逻检查、通信、防火站等平安防火设施,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平安防火设施〔4〕通讯设施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公用〕、应急呼叫系统以及道路报警系统;完善道路通讯网络,消除信号盲点绿道中照明、防火、给排水、供电等根底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现行相关标准和规*2、游憩设施〔1〕亭、廊、花架亭、廊、花架提供休息、遮荫、避雨的功能,型态、尺寸、色彩等应与区域景观相适应、协调。

材料应选择光滑平安的饰面材料;亭、廊、花架的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花架可结合藤本攀援植物的种植,丰富其立面景观〔2〕座椅座椅的设置密度应考虑绿道所在的区域的具体情况;座椅的形式可以是坐凳或是结合花坛、树池、挡墙设计的座椅座椅采用环保、易清洁、耐久的材料,郊外区域优先选用石材、混凝土、木材等,木材应作防腐、防虫处理3、公用设施〔1〕自行车架宜采用槽式单元支架、管状支架、装饰性单元支架和双层自行车架考虑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设置密度,同时可兼顾自行车租赁业务〔2〕垃圾箱垃圾箱应设置垃圾分类标志;设置密度应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3〕公共厕所标志明显,宜采用生态环保型移动厕所,并定期维护,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二〕交通衔接系统交通接驳系统包括衔接设施和停车设施两局部1、接驳设施绿道建立应充分考虑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及静态交通的衔接,尽量防止与高等级道路穿插,必须相交时宜采用立体穿插形式,或在穿插口划有醒目的斑马线,同时设置清晰的标志和严禁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并设置减速带绿道与城市桥梁、隧道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m,且自行车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应以防护栏形式进展隔离自行车租赁点应与交通接驳点、游客效劳中心、驿站等设施统筹布置,实现绿道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方便居民进入绿道。

2、停车设施应在绿道出入口,结合驿站设置公共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规模应根据游客流量,按最小容量确定,积极利用周边公共停车场为绿道使用者效劳同时考虑自行车停车、残疾人停车等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及为交通换乘和游客滞留留出空地绿道与机动车停车场衔接时,应在停车场出入口设立醒目的标志,并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减速带停车场宜采用软性铺装或自然地面,考虑残疾人使用的停车场应铺设硬质地面绿道出入口、驿站等人流的集散点应配置相应公交停靠站公交停靠站应设置一定缓冲区和明显标志〔三〕商业效劳设施1、根据规模和效劳*围可将游客效劳站分为两级:一级游客效劳站,为根据绿道整体规划确定的游客效劳中心主要承当绿道管理、综合效劳、平安保障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效劳中心可单独设置,也可与公园、景观点等效劳设施结合设置游客效劳中心应具备管理、停车、医疗救护、宣传、自行车租赁与维修、厕所、信息咨询等功能设置间隔平均为15-20Km为宜,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以内生态敏感区内不得设置游客效劳中心二级游客效劳站,是绿道沿线具有一定效劳功能的驿站主要承当休憩、效劳和咨询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效劳次中心设置间隔平均为3-5Km为宜,占地面积控制在500㎡以内。

2、自行车租赁点〔1〕中心城区应每隔500-1000米设置一个一般地区应1000-3000米设置一个布局应结合沿线已建好公共设施一个租赁点应放置不少于30辆公共自行车〔2〕采用“通借通还〞的租车方式配置专人进展巡查和维修规定半小时免费使用超过时间就计费使用每30分钟的收费将出现成倍递增防止有人恶意占用公共设施〔四〕标识系统标识系统包括:全景牌、景观讲解牌、效劳导引牌、道路交通牌和戒备忠告牌等五大类绿道标识系统建立应参照相关规划设计执行并严格执行标志、规格、色彩、字体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同时,在材质选用、布局设置、信息分类登载等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更多融合当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充分表达地方特色,实现整体性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z.。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