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4KB
约9页
文档ID:47163924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_第1页
1/9

1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倚阳牧歌内 容 提 要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 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 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 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 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 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 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 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 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复杂性2 丰富性地域性唯美性一、思想上的复杂性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 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

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 我是农民” 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 性格等等的想象, 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 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 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 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 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 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 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 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 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 · 正月》( 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 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 商州” 系列一类的作品, 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

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 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3 发展自然对贾平凹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贾平凹的生活传记多方面显示他,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贾平凹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可以说,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将大自然人格化并进而寻找和塑造出自己艺术人格投射物从而形成其中心抒情意象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同意用水去形容苏东坡,用瘦石去比喻郑板桥, 而他自己则与月亮、 流水与山石有着隐秘的亲缘关系, 谈起这些自然景象和事物, 他总是充满了惺惺相惜的一往深情,友人送他一块 “ 三目石 ” ,他“ 好喜欢了,就这么坐下来两目对着三目,也可说三目对着两目,竟然遗忘身与石” (《三目石》, 1991)他认为,“ 人与石头确实是有缘份的这些石头能成为我的藏品,都有一些很奇怪的经历,今日我有缘得了, 不知几时缘尽,又归落谁手 ?”( 《记五块藏石》 ,1997)这样的关系可以说由来已久, 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贾平凹曾这样追述道: “ 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 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 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 1983)。

与此相对照的是,他对人类社会则有一种忧患思想如长篇小说《废都》( 1993)中,人类世界被描绘成丑恶的,而清醒的是牛的世界,但这来自终南山的灵物最终还逃不脱人类的杀戮《高老庄》 的主题是多样的, 其中反思人种的退化、 反思人对自然的竭泽而渔应该是它基本的内容之一 作品的主人公高子路身材五短,他开玩笑说之所以找第二个妻子西夏就是因为她身材修长,作品让子路别有寓意地称西夏是 “大宛马 “,子路想回自己的生养之地生出一个新的一代,但故乡已远不是早先的故乡, 村里人说:纯粹的高老庄人退化了, 只剩下了生殖 ?,4 而随着情节的推移, 子路连性功能也退化了, 故乡还会有什么呢? 三是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贾平凹大谈老庄、玄学、禅学,强调意念的作用,灵力的判断比如,《太白山记》( 1990)它是一组笔记小说,讲述的大都是荒诞不经的传说、异闻, 表明了贾平凹在体验这种神秘文化时的认同感寡妇对亡夫的思念竟使亡夫显形(《寡妇》),公公与儿媳意淫可以致孕(《公公》),妻子在门前悬挂的镜子中看到的是丈夫横死的惨状(《挖参人》)⋯⋯当然,《太白山记》绝不是孤立的, 早在《龙卷风》(1986)里贾平凹就以赵阴阳的细节显示了他对神秘的兴趣,接着是《浮躁》(1986)、《瘪家沟》(1987)以及持续时间很长的土匪系列都充满了大量的神秘的细节。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如《废都》、《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中,这样的创作也是一以贯之的,《废都》中的邵子神数、老太太对鬼魂的感应,《高老庄》中的飞碟、白云湫、石头的绘画等等又如 “ 狐石” ,朋友保存了七年,送与他,而在他看来,“ 或许是这样,⋯⋯我等了它七年 ” ,“ 年过四十,误了仕途,废了经济,一身愁病,老婆也离我而去了一切求适应,一切未能适应,原本到了不惑之年却事事怎能不惑,我是什么命运?” 而当朋友送了 “ 狐石” 过来之后, “ 我才醒悟我为什么鬼催般地离了婚, 又不顾一切地摆脱名誉利禄, 原来是它要到来 ” (《狐石》, 1995)二、内容上的丰富性一是散文领域的拓展 贾平凹的散文是其著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相当多的评论家和读者偏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内容浩瀚, 五彩缤纷, 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 个人内心情绪 (爱与恨 ),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5 哲理等,都呈现文中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 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 如《摸鱼捉鳖的人》 、《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 描摹风俗,记述玩物, 如《陕西小吃小识录》 、《玩物铭》 等。

二是小说方面涉猎广泛 贾平凹在结束了自己题材散漫的所谓流寇主义以后, “ 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 社会变革,生活变化,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 ?” (《在商州山地 -- 〈小月前本〉跋》, 1983),写出了占他作品很大份量的一系列的作品如,《变革声浪中的思索-- 〈腊月· 正月〉后记》, 1984)、《商州再录 · 木碗世家》( 1983)、《鸡窝洼人家》( 1983)、《小月前本》( 1983)、《腊月 · 正月》、《九叶树》(1984)、《古堡》( 1985)等同时,他还写下了《废都》、《白夜》等描写城市生活作品,《冰炭》(1984)、《远山野情》( 1984)、《天狗》(1984)、《人极》( 1985)、《烟》(1985)、《火纸》(1986)、《太白山记》 (1990)等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 一个作家的创作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无论是乡村也罢,城市也罢,都是可以不在意的,贾平凹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取向在《高老庄· 后记》中他就略显激动地说,我更反对将题材分为农村和城市的甚或各个行业我无论写的什么题材, 都是我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 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的本真。

大约是从长篇小说 《商州》开始,贾平凹的作品就存在着一种人物类型和结构模式,从 《商6 州》里的刘成,到《浮躁》里的金狗和雷大空、《废都》里的庄之蝶,再到《土门》里的成义、《白夜》里的夜郎、《高老庄》里的子路和《怀念狼》里的傅山等,他们虽然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或者经过一番奋斗后又归于失败, 或者受到历史和现实的捉弄,自己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或者怀着许多的希冀最终却又无望地返回,他们大都是离家的人, 漂泊的人,这些作品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既是个体的,又是族群的,更是文化的庄之蝶、夜郎历经的是城市的堕落、疯狂与颓败, 成义想重建乡村的文明也被证明已永无可能,而且即使是在遥远的乡村, 文明也在陷落, 高子路的梦中田园高老庄现在不是男盗女娼、面目全非了么?贾平凹一方面在残酷地陈述着失败,直观地展示着丑恶(贾平凹的许多作品《废都》、《土门》、《白夜》、《高老庄》等都有许多被经典文学传统认为需要“ 加工” 干脆应该摒弃在文学书写之外的肮脏的细节, 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又无望地在虚无和古代岁月里寻找精神的慰藉,做着几乎不可兑现的理想承诺三、语言上的地域性每一位能成名的作家,都必须有自己一套独特、让读者喜欢的方式,都脱不去故乡给他烙下的印痕。

商州地处秦楚交界地带, 特殊的地域环境使这个地方的语言非南非北独具风格,从而形成多变、 驳杂、古朴、犷野、鲜活的语言环境 他把他熟悉的语言写进作品, 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造就出了贾平凹 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贾平凹曾在散文《说话》(1993)中讲自己不会讲普通话,说他习惯于生活在方言的天地里使用方言、土语,一方面是为了语言多样性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为7 了丰富由方言带来的语言文化信息和由文言负载的文学意象他在 《夜籁》中, 与陕北农民 “ 闲聊” , 把陕南方言 , 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土语语汇, 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 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 , 喝土“ 茶” 的老人 , 待嫁的女子 ⋯⋯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 那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但是,大量的地域性语言、 方言,使他的作品有些生涩、有些粗糙、有些拗口,没有在那种环境里生活过的人很难完全理解作品的意趣,也与普通话的推广不太适应另外,贾平凹着眼于国文明五千年深厚的积蕴的宝贵遗产去挖掘开拓,深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光水色,灵气迷漫,黄土高坡的厚重、苍茫笔锋冷峻,境界隽永高远,真正地用活了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 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多采用大众的日常口语 , 但又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 显得既平易朴素 ,又鲜活生动 ,富有民间气息四、艺术上的唯美性贾平凹说, “ 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 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 ⋯?”( 《卧虎说》,1982)我认为贾平凹确实在为这样的理想努力,读他的作品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 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唯美性首先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上 贾平凹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 文体的一些规矩实际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太拘泥了反而受到了束缚, 不容易出现大气象的作品 ?小说应该是随心所欲小说小说,就是在“ 说” ,人在说话的时候8 难道还有一定的格式吗?它首先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再就必须是创造”(《答〈文学家〉编辑部问》, 1986)尤其是贾平凹针对散文的创作现状提出的 “ 大散文 ” 的观点在 10 年前,他创刊《美文》杂志,如今又增加《美文》的少年版,在中国文坛上真正树立起了大散文的旗帜同时,他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而还要怎么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