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女,上海人,70 年代出生的正宗处女座,1998 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2 年 6 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2005 年出书《离上帝最近 ——女记者的中东故事》 ,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2006 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至今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 ,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冯骥才,男,天津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 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珍珠鸟》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作品被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者、 《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 之一 《百合花开》等作品被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之一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作家散文有《春》 、 《绿》 、 《背影》 、 《荷塘月色》 、 《匆匆》等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 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48年8月12 日病逝林斤澜(1923 —2009) ,男,作家、诗人、评论家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浙江温州人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市1950年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剧本等多种,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京作协的筹建工作 “文革”后任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 《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
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 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的著名作家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在同仁医院告别人世,享年86岁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 《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 《我是谁》 《铁箫人语》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福建龙海,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 、 《会唱歌的鸢尾花》 、 《始祖鸟》 ,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 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铁凝(1957年 —)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曾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 、 《无雨之城》 、 《大浴女》 、 《麦秸垛》 、 《哦,香雪》 、 《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 》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 “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简平,原名胡建平1958年4月出生,男,浙江奉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高级编辑,电影、电视剧制片人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品先后获第13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大奖,第 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特别奖,第8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上海图书奖,上海市中小学生优秀读物奖等奖项长篇小说《星星湾》在2013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上荣获“中国原创童书奖”评委会大奖和读者大奖。
作品《为少年轻唱》被选入六年级语文课本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新闻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新闻一等奖等奖项席慕容即席慕蓉 席慕蓉,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蒙古人,后随家定居台湾席慕蓉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 ,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 ,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茅以升(1896年1月9 日 —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当时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 《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李商隐(公元813 —858) ,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又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还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46岁便忧郁而死存有《李义山诗集 》 吴承恩(1500 年-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省桐城县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因家贫,又无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后人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 ,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被编成《射阳先生存稿》 杜甫(712 -770) ,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海伦·凯勒(1880年-1968年) ,19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享年88岁87 年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在十九个月时因患猩红热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她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被节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也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世界称为“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李贺(790 年 —816年) ,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 ”,“雄鸡一声天下白” , “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由于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 ,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但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 27岁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杜荀鹤(846 ——907) ,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晚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寒微,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期,对晚唐的社会混乱,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
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诗作平易自然,朴实明畅,风格清新秀逸,后人称“杜荀鹤体” 著有《唐风集》 (十卷) ,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 ,谓其诗作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杜牧(公元803-约852 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是晚唐写七言绝句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名作有《江南春》 、 《泊秦淮》 、 《过华清宫》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 —1885) ,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 卷 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短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在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