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着新彩 人间展画卷 —— 元明清文学发展脉络及精粹赏析◇ 孙铁民摘要 古典文学历经元明清三代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戏剧破茧成蝶登上舞台生机无限;散曲问世使诗词家族又添新丁;而白话小说则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文艺理论也别开生面,这一切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姿的人间画卷关键词 元明清文学 发展脉络 精粹 赏析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古典文学大河之流,历元明清三代汹涌而来在诗文创作上,虽然总体而言三代已不复有盛唐那种博大宏深的气象,与宋代相比也有所不及但从内容到样式涌现出全新的色彩变化,这就是以反映平民生活为主的元杂剧和明清小说,文学创作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语言形式上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其丰富优秀的通俗文学及文言作品,或如信笔点染的写意画,或如精雕细琢的工笔画,作家们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种种的物态人情、湖光山色或都市风光,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元明清三代人间画卷浏览品读这幅画卷,在思想认识、审美欣赏、文化素养上, 都将使我们受益良多一、新风劲吹 奇花绽放的元代文学 元代,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力量和文学自身发展内在动力的综合推动下,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元曲诞生了她虽然对旧有的诗文领域耘获甚少,但丰富多彩而又风姿特立的文学之花——元曲却独领风骚,与唐诗、宋词并驱,作为中华文化的三朵奇葩而秀于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一)诗词衰落,佳作寥寥几位难得的诗人留下了不俗之作,给一个时代的诗坛闪现了一抹亮色,其代表人物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和元末诸暨人王冕1. 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的诗苍凉沉郁、悲壮雄健,多感伤时事之作,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与人民苦难他的一首《摸鱼儿》词,借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一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千古传诵2.元末诗人王冕则以他画家独具的艺术眼光来审视自然万物,以物抒怀,吟唱出品格高雅,不追世俗的题画诗作,为元代诗坛涂上了一抹难得的光与色一首题墨梅的短唱可为代表:“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二)千秋元曲,雅俗共赏她以诗词的美感元素,配之以音乐旋律,又实之以故事叙述,使传统文学走出“贵族”气十足的殿堂而转向平民,步入更广泛的社会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指元代的戏剧,元散曲是一种长短句歌词,比词更为自由活泼,更富于口语化元杂剧和散曲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传统汉族大受歧视,大量儒生一时间沉沦在社会最底层,文化人需要抒发感情、寄寓理想志趣,这就为元曲这种通俗文学样式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元曲的产生不仅使元代通俗文学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而且对明清白话小说的产生,对文学艺术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对语言表达由文言向白话过渡及白话文地位的确定,都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1.奇葩怒放的元戏剧以直接再现社会人生为特征的艺术之花——戏剧,经过自宋至元的长期酝酿,终于成熟而绽放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歌曲、宾白、舞蹈、表演而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由地域、唱腔及风格所别,有“杂剧”和“南戏”2种作品以高度的社会价值,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根据题材的不同,主要分为社会剧、历史剧、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等四种类型在形式上,每本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称为“四折 ”,开头有一个序幕,称为“楔子”如前所诉,元戏剧的作者群是生活在下层的文人,由于元代科举制度基本上没有得到恢复,文人仕进的希望非常渺茫,于是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转而以戏曲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寄寓心声元戏剧中雅俗共赏的曲词艺术,与唐诗、宋词和元散曲一起,大大丰富了我国抒情文学的宝库。
作品所表现出的独具风貌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精神,把我国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特殊的时代,造就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杰出的杂剧作家,后世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和王实甫成就尤为突出1)关汉卿与《窦娥冤》关汉卿是元杂剧代表之一,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皆能,而且极有骨气,在散曲《不伏老》中他描述自己的性格说:“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他一生创作过六十多部杂剧,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代表作《窦娥冤》写青年女子窦娥被冤枉而致死的命运,揭示当时流氓横行霸道、官吏昏庸贪婪、善良的人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社会现实作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该剧在生与死的冲突中刻画窦娥的孝顺、善良与刚强矛盾集中,主干突出,情节富于变化表现窦娥从被卖到守寡的心酸经历只是由蔡婆的交代一提而过,但与人物塑造直接相连的法场受刑却大加渲染,安排了整整一折其戏剧冲突也是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曲折紧张又如,主人公的语言也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再如,同是淋漓的诉说,负冤衔屈的窦娥唱出的曲词责天骂地,充满激愤,而被情人抛弃的燕燕的唱词则在痛苦的表白中,流露出一份自怨自艾,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在绑赴法场的路上,窦娥悲愤地唱到:[滚绣球]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临刑之前,窦娥发下三大誓愿:如果真是受冤致死,那么她被杀之后,天降大雪掩盖她的尸体;颈血不落地;楚州大旱三年这些都一一应验了从思想背景来看,这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观的演绎结尾一折窦娥冤魂告状,冤狱得以昭雪,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观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平等看待的政策,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犹太教在当时都得到传播,而佛教、道教的影响尤为深远《窦娥冤》既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观的反映2)王实甫与《西厢记》王实甫是是元杂剧的又一杰出代表他早年曾当过官,后来退隐在家一生写过十四种杂剧,《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金代董解元改编为戏曲,王实甫在董的基础上改编为《西厢记》《西厢记》写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遇见崔相国的女儿莺莺,两人产生感情,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该剧艺术成就突出,首先,体裁上作者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元代杂剧依照惯例都是一本四折,间或有一本五、六折的。
《西厢记》写成了五本,在第二本里又写了五折,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以多本杂剧来连演一个故事,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其次,塑造人物极富于个性化作品笔下的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都是概括性很强而又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老夫人坚持“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崔莺莺“不羡骄奢 ”,坚持“生则同衿,死则同穴”的爱情理想;张生有浓厚的书生气,为人诚挚、热情; 这使他们成为公认的杰出的典型尤其红娘以其泼辣、机智、爽朗的性格,大胆呵护爱情,热心为有情人奔走的形象,“红娘”成了有别于“媒婆”而促成他人美满良缘的中介人的代名词,在生活中广为运用,这更是了不起的成就再次,语言上《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诗剧它文辞生动优美,诗意浓厚,既有通俗文学的特色,又有极为优雅的诗画语言,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是无与伦比的《长亭送别》一折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唱段中既有莺莺通俗口语的唱词:“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又有意境华美、情景交融的诗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消减了小腰围《西厢记》作为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爱情喜剧,以其突出的艺术感染力,深得一般百姓的喜爱,优雅的唱词,又深受文人墨客的垂青,因而近千年以来,一直传唱不绝2.雅俗共赏的抒情新诗元散曲 这是采用当时流行的曲调来唱的歌词,是继宋词而起的一种新体抒情诗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小曲,套数是两首以上的同一曲调的组曲散曲不同于唐诗、宋词,它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色彩,突出特点是它的通俗性、民间性、大众性真挚鲜活,直面人生,不拘旧框,敢于创新,给诗坛注入了清新空气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是杰出代表,吟诵他们的作品,这些特色就如春风般扑面而来 关汉卿[仙品•一半儿]: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然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商挺[双调•步步娇]:闷酒将来刚刚咽,欲饮先浇奠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有一些是少数民族作家,如维吾尔族作家贯云石,他的散曲直抒心声,不落旧套,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贯云石.清江引•惜别]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二、诗文活跃 小说突起的明代文学 比之元代,明王朝社会相对稳定得多虽然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严控,政策影响到文学创作;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商工业发展,市民势力增长,悄然滋生的人文主义思潮,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养料,传统文学如诗文创作日益活跃;尤其适应市民思想感情和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获得了丰厚土壤而茁壮成长,硕果累累,成就突出,小说成为彪炳这个时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一)诗文复兴而活跃,流派众多却平淡诗文作为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度过元代几近绝迹的衰微期,在明代涌现出众多作者,文学创作切磋活跃,诗歌唱和流派纷繁,气象蒸蒸但成就平平1.散文的回归明代散文成就难追唐宋,但却冲破元代的沉闷,有了新的收获而发出熠熠光亮,李贽就是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童心是人的真心,最富于真挚情感。
长大后,童心被各种名利思想扭曲,写文章就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成为别人思想的俘虏说话写文章如果能从童心而发,无论什么形式,都是真正的文章这一理论对当时和其后许多作家都有较大的影响2.诗歌的平淡明初诗歌创作在“复古”、“反复古”上兜圈子,流派继出而成就寥寥,作品多流于平庸,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刘基、高启的吟唱内容朴实而意境深刻,是明代诗人队伍的佼佼者永乐年间出现的所谓“台阁体”诗,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以歌功颂德为能事,了无生气,几使诗歌创作走向倒退和死亡冲破倒退风潮带给诗坛生气的诗人是于谦,他的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吟的是石灰,歌颂的是人的高尚品格,境界高迈,意蕴深远,广被后人传诵继起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一以贯之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创作旨归,一味“拟古”,毫无创造;此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坚定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主张文学作品要写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反对模拟和虚假,给诗坛的“拟古”之风以强劲涤荡,但其诗作多描写个人闲情逸致,题材和境界都很狭窄,诗格不高,没有给诗苑留下多少芬芳。
此外尚有以独树诗风为旗帜的流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