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清末农业政策近代化趋向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0KB
约19页
文档ID:492068412
论清末农业政策近代化趋向_第1页
1/19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日期:2009-11-09 摘要:农业经济的开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领域中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劳动者个体自主活动能力的增强但在一个只有治乱循环、王朝更迭的社会环境中,农业因生产要素和技术缺少明显变化而陷入到一种被称之为“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中在此种情况下,政府作为转型时期制度创新方面最具优势的社会组织,对于社会进化和“均衡状态〞的打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它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它可以强制规定各种生产要素应如何使用〞[1]〔P22〕晚清新政期间,中国作为一个近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正是在外多种压力的驱迫下,政府开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试图通过强化和扩展国家权力来有效地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的改造和直接干预为达此目的,清政府在变革行政体制的同时,提出了包括农务在的“振兴实业〞政策,并由此出台了一系列与兴农有关的法令所有这些“行为规则〞作为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强制性〞制度供应,对中国农业的近代转型起到了前驱先路之成效本文拟对此略述之关键词:清政府;农业;近代化;政策一、政府农务行政机构的专门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国家的*一项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和行政机构的嬗变,其始发动因不是一般的经济矛盾,而是被社会广泛觉察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矛盾。

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伴随着国人口的增加,天灾人祸之频仍及国外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而日趋衰败,最终致使民生日蹙在此种情况下,以田赋为财政收入主源的清政府遂陷入了国用匮绌的窘境,“言常用则岁出岁入不相抵,言通商则输出输入不相抵,言洋债则竭外之力,而更无以相抵〞[2]〔P6〕罗掘俱穷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外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交织,驱使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不能不对洋务时期形成的“重商思潮〞进展反思,去重新探寻经济开展的在逻辑,再加上西方农学新知东渐的催生及对多年来中外商战效果的感悟,使他们在不疑心工商业对于国家利益固有价值的前提下,重新体认到农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故而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农本意识〞,强调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富强之道1897年,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3]〔P13〕无独有偶的是,1898年4月,之洞也上奏称,富国之道“不外乎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4]〔P1285〕当时诸如舒尔茨语他认为:“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其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长期以来缺少明显的变化〔见[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25页〕。

就此而言,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状况极类似于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始于清末新政时期它的创立有两个表现:一是国家行政力量的强化;二是对传统社会—经济的改造,以培植“不断增长的国民经济与民生体系〞从这两点上来看,清末农业制度上的近代化趋向,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清政府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依据诺思关于制度的定义,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都应是制度的构成局部按照契约的法律化的程度来理解,这些虽然只能算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其远没有国家规定的“正式的制度〞,即被社会所认可的、文化进化所形成的规则,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但是,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它可以通过提供应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政府的行为决策更经济、更合理与更公正〔参阅道格拉斯·C·诺思著,郁等译,?经济史中的构造与变迁?,三联书店1994年版〕同时它也可能与政府的制度安排发生冲突,阻碍经济运转,使交易本钱上升,引起制度安排失效由此可见,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对政府正式制度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此类的言论俯拾皆是,不一而足从这些如出一辙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思变〞时代人们在产业构造的安排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共识:以农为本,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理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此时人们所言的“以农为本〞之话语和旧时官方倡导的“农本〞思想已大异其趣,并非是简单地推崇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而是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根底的意义上来论述,视作为工业提供原料的部门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人们的这种共识显然是在逾越传统社会的“重本抑末〞之定势,打破农工商产业间壁垒界限后的理性产物一般说来,意识形态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对制度的形成与嬗变具有根底性的作用而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它的更新无疑是一切制度变革的前提与先导清末为数不少的士人正是在这种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新产业理念驱使下,开场劝谏政府,希望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地位和其低廉的社会本钱来确立“理性化〞的官僚体制具体到农业方面,就是要求肇建专司农务的行政机构,推进中国农事生产的进展1901年9月,两江总督坤一、湖广总督之洞联名上奏朝廷说:近年以来工商业均有所开展,“惟农事最疲,有退无进……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5]〔P4758—4759〕此种考虑之下,他们要求在京城专门设立“督农课桑之事〞的农政大臣,并“立衙门,颁印信,作额缺,不宜令他官兼之,以昭示国家敦本重农之意〞[6]〔P45—46〕1902年晋抚岑春煊、直督袁世凯也分别奏称:“农工为商务之本,而商之懋迁,全赖农之物产、工之制造。

欧美、日本以商战立国,而于农业、工艺精益求精,经营董劝不遗余力〞,故中国应向这些国家学习,“尤注意务农,专部统之〞[7]〔P852〕臣僚的吁请,财政之短绌,使清廷中枢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向,意识到“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因而,1902年谕令特派大臣“专办商务〞,且责成各地督抚“及时振兴〞农工要务同年10月,奉命外出欧美日本考察商务的载振归国,向清中央提出设立商部,以官权加强对全国农工商各业的统一擘划1903年6月,南洋华侨振勋上书称:现时政府财力竭蹶,国库空虚,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仰赖于商;农、工、路、矿诸政必须归并商部一部,否则事权不一,亦非商战之利在诸多因素的催化下,1903年9月,清廷降旨在中央初设专门性的产业行政机构—商部,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而列其他各部之首商局部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分别负责农、工、矿、交通、财政等事宜其中“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植之事〞的“农政机关〞[8]至此,清中央有了以筹划开展农业为旨归的统一领导机构,从而为农业改进的制度化铺平了道路同时,商部将农业纳入其管辖围,并对其职责做专门化、具体化的界定,显示出农业问题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也说明国人的农业生产开场走出自然经济的藩篱而面向市场,要求农业为商品的生产、流通效劳。

事实上,商部问世之后,也正是“以该部章程中有管理农务之条〞为由,力图在政府近代农业经济方案中充当支配者的角色为此,一方面调整农业政策,积极从事于整顿全国各地及各项农事如在1903年11月,奏请政府“振兴农务〞,提出“清地亩,辨土宜,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等项具体措施,并“通饬各省举办〞,以开展近代新型农业;[8]另一方面又着力于进展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奏准中央在各地设立商务局,作为商部在地方的分支和可靠的支持机构,以形成新式的权力运作网络在此之上,1904年11月,奏定各地委派商务议员数名,“悉心体察〞本地包括农业在的诸项事宜,务必定期将“各省土产生货假设干,价值假设干;何者畅行,何者滞销;何者可以改造熟货,何者当设法改进〞等农情状况分门别类地汇报到商部[9]两方面的结合无疑加速了省级农政专门机构的创设1902年袁世凯在首设负责本属农业改进的直隶农务局;1905年川督锡良在设立川省农政总局,“以挈全省农政之纲〞,局分设农田、蚕桑、树艺及畜牧四部门,各县设农务局,“以稽考本属农事〞,各乡遍设公社,层递形成了“总局倡之,各属率之,公社董之,民间则效而实行之〞的农务系统。

[10]这样,中央有了专门管理、指导农业的机构,各省州县设了农务局、劝农局,初步汇成上下相依、指臂相连的近代垂直式的农政系统1906年,随着新政的深入,清廷对中央各部权限做了较大改组,将工部并入商部,改称为农工商部同时变原来的“平均司〞为“农务司〞,“专司农政〞,旧时隶属户部的“农桑、屯垦、畜牧、树艺等项〞,工部的“各省水利、河工、海塘、堤防、疏浚〞等涉农事宜,悉划归农务司管理[11](P480)与此相应,各省的商务局也变为农工商务局,并在各地设“劝业道〞官制,附设劝业公所;各厅州县设劝业员,办理各地含农业在的实业事项毋庸置疑,经过此次调整,中枢与地方机构中有关农务的行政责任更明、职能更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前中央机构上新旧杂,且部门间因在职权围上纠缠不清而多掣肘推诿的弊端,统一了对以农业为首的实业的领导权,加强了近代意义的经济集权制,为农业改进提供了制度与行政方面的合法性根底概括地说,新政时期人们产业观念的变革和对农业功用的重新体认,驱使清政府农业行政开场了近代嬗变晚清自上而下的新型农业行政构成,无论就其概念名称,还是论其职责权限,与旧时形同虚设的户部相较,愈来愈专门化、细密化和合理化;而且已初显上下相系、分层负责的科层管理迹象。

行政组成系统的此种“理性化〞开展,打破了传统社会那种决策做出后因缺少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系统与固定机构而无以贯彻执行的流弊,同时也扭转了在传统“抑商〞政策下,农工商各产业间不通声气、“各自为谋〞的状况,初步显现了各业间在行政管理上协调性和水平整合迹象所有这些都为晚清乃至民国建立以后农业方面的近代化奠定了行政制度方面的基石,正因如此,时人才言:“民国实业之有政策,以设立商部始〞[7]二、引进近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出口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使清廷及商部认识到“商务初基,以提倡土货为要义,而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以为资〞[12](P11241)而农业的振兴,对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来说,除了肇建专门化的近代农务行政部门外,还必须要动用政府的力量推动制度变迁,以对传统农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进展改进,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使其向近代农业的进化有鉴于此,清中央以“命令和法律〞形式,先后制定和公布了许多“兴农〞措施,为农业提供效劳,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变革学制的根底上,创办各级农务专门学堂,提倡农学教育近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生产中对科学技术及*些非传统的生产要素的应用。

与之相应,人才的需求及培养也就成为此时农业变革中的关键,再加之中西方经济方面的差距,使清政府感悟到“实业教育为今日之急务〞故从1903年起,陆续制订、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开展农业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兴办农业学堂由此也就成为新政中的一项“既定国策〞 首先在其颁行的?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说:中国农工商各业故步自封、没有进境,是因“实业教育不讲〞的缘故,现今提倡的实业学堂为“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并规定农业学堂分为初、中、高三级,分别招收年龄不等、学历不同的学生[13](P742)随后不久,清廷又公布了?奏定初等农工商业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业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农工商业学堂章程?,详细厘定了三类农业学堂的开设方法,对科目及课程的安排也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如中、高等农业学堂分为预科、本科,本科又细分为农学、森林学、兽医、蚕业、水产等专业同时各专业又都设置了全面合理且与农务关系密切、操作性强的课程,以高等农业学堂的农业专业为例,所设课程包括农学、园艺学、化学及农艺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理财学等21门[13](P759)除此之外,清政府还要求各中小学堂或实业学堂附设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三年毕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