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G206.2袂吊的祝大亨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基于替罪羊模式和“分裂的主体”视角作者单位 新闻与传播学院作者姓名 张清涛专业班级 2009级新闻学二班指导教师(职称)鲍海波(教授) 论文(设计)完成时间二一三年五月浅析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基于替罪羊模式和“分裂的主体"视角张清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媒介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共同完成的一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传播者 揣摩着受众的心思,受众猜测着传播者的目的在双方促使传播效果出现的过程 中,虚假认同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旨在在人类学、民族学及心理学理论视角 下分析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关键词:虚假认同 替罪羊 分裂的主体 媒介传播一、 引言有人认为“媒介即讯息”,依我看,媒介是运动的产物讯息因运动而产生, 媒介也因运动而成为媒介这里的运动不但指-•切可以作为媒介的物体的物理运 动或化学运动,更重要的是指一切程度的思维运动•切程度的思维运动就好比 一台显示器,有了它媒介才能显示出讯息其实“媒介是运动的产物”也间接喑示了媒介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 间的关系。
这一观点表明讯息因有接受者的参与才成为讯息,即讯息是接受者对 传播者的一种反馈、一•种反映,是传播者传播效果的显现而接受者对传播者的 这种选择性反映就完成了媒介的传播活动在媒介传播中,传播效果会因接受者对预期效果的幻想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 差异而对预期效果的幻想其实反映的就是接受者对传播者及其传播信息的-•种 认同态度,也是接受者对传播者身份建构的一种期待这种幻想往往受接受者的 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极大二、 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由于媒介传播的结果往往很难与受众的这种预期幻想相吻合,所以这种预期 幻想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成为受众对媒介的一种虚假认同研究界对虚假认同的界 定,主要集中在一种被明确意识到的认同虚假性乃至被动性,而非不被自察的内 隐的和具有内在矛盾化的虚假性①例如田雨杰、慈勤英认为,“所谓虚假认同是 指行为主体面对多种角色期待引起的矛盾冲突难以应对时,为避免角色失调甚至 角色失败而形成的一种对策心理,即形式上认同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角色规范并在 行为上与之符合,但却在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上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②这一 观点其实忽视了虚假认同中的另外两种形式一种是“形式上认同主流价值观倡 导的角色规范并在行动上与之符合,在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上也保持-•种-•致 的态度气例如,大多数的无意识虚假认同,即受众以为媒介的传播结果达到了 自身对媒介的预期幻想,实际并没有达到。
他们口头和内心都认同媒介的传播结 果,但并没意识到这种传播结果并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幻想以及他们对媒介的这种 认同其实是虚假认同另一种形式是“形式上不认同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角色规范 并在行动上不与之符合,但在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上却保持-•种-•致的态度” 这种虚假认同形式多发生在受众面对一些非主流信息传播时所以,虚假认同是 角色期待的一种错位,是受众对对象的一种虚假的幻想,这一定义也许更加贴切虚假认同是角色期待的一种普遍结果,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各个领 域在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心理学领域,虚假认同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则显得 更为突出例如,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勒内-吉拉尔在其著作《替罪羊》中 就演化出了替罪羊模式——“差别”受到迫害,即迫害理论而著名心理学家拉 康的“镜像”理论视角中更是将虚假认同问题发展成了 “主体的分裂”——分裂 的主体对对象的幻想使主体走向更深一步的分裂替罪羊模式和“分裂的主体” 理论己是虚假认同问题领域极为成熟的理论基础,现基于这两理论视角来浅析媒 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媒介传播中虚假认同机制产生的过程现先以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为基础来分析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
《替罪羊》的精髓莫过于这句话:“差别”受到迫害吉拉尔在《圣人与暴力》 中写道:“人们愿意确信,他们的不幸归咎于一•个人,这个人他们能轻而易举干 掉疽③血这样一•个人的挑选,往往不是根据人们给他们的罪名,而是根据他们具 有的受害者的标记,即“差别”虽然“差别”成为替罪羊受迫害的理由,但是 吉拉尔乂表示“迫害者考虑的从来不是差异,而是他无法表达的反面疽④而这种“无法表达的反面”是指替罪羊身上所有可使人联想到其和危机有罪恶的联系的%1 徐翔.文化与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一基于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2011 ( 1 ),P160.%1 田雨杰,慈勤英.虚假认同:带着面具生存[』.中国青年研究,2003 ( 11 ), P13.%1 勒内-吉拉尔.圣人与暴力[M].%1 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 标记这种“和危机有罪恶的联系”的标记其实就是大众对替罪羊身份的一•种重 新构架,即对替罪羊身份的虚假认同,是对替罪羊角色的一种预期幻想这种预 期幻想导致了替罪羊的最终被害,所以虚假认同也是一种集体迫害在《替罪羊》文本中最能展现集体迫害与虚假认同关系的蓝本要属〈施洗的 圣-约翰被斩首〉,即所谓的“萨洛美的悲剧二这里重点分析这一•经典案例,并 参照它来揭示媒介传播中虚假认同产生的过程及其造成的影响。
〈施洗的圣-约翰被斩首〉的记载大体如下:希律王在第二次婚姻中想娶他兄弟的妻子希罗底,先知指责这桩婚姻,希律 王叫人将他押在大牢里,好像是为了保护,但更多是为了惩罚他的胆大妄为希 罗底坚持要他的头颅,希律王不肯把约翰的头给她①然而,在一次筵席上,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 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 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 ” 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 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希律王不敢拒绝她②最后的民间传说是,萨洛美在玻璃上跳舞而失足跌倒,她的脖子碰到玻璃边 缘而割断头颅死去③在《福音书》里,这位舞女完美地保持平衡,由此得到她所希望的头颅,然 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以自己的头颅去支付失败④首先,以“萨洛美悲剧”中的虚假认同为蓝本来分析媒介传播中虚假认同产 生的过程整个文本的重点可提炼为以下几点:%1. 欲望的模仿文本中“欲望的模仿”主要表现为希罗底欲望的转移萨 洛美出去对•她母亲说,她可以求什么呢?希罗底回答,施洗约翰的头要得到施洗约翰的头本来只是希罗底的欲望,然而最终却转移成为萨洛美的 欲望。
这一•欲望转移完成的标志即文本中“就”、“急忙"、"立时”等字眼,这些 字眼表现出了萨洛美面对这一欲望时内心的急切她害怕宴会的结束迎来希律王 的清醒,从而导致欲望的破灭最终,这种模仿的欲望成为了萨洛美本人的欲望 然而,这种模仿包含了萨洛美本人的虚假认同,对其最后的跌倒是致命的开始1 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施洗的圣-约翰被斩首,P162.%1 路加福音6,22—24.%1 格兰■拉比德•埃利科特的圣经评论,密执安,1971年版,P715.%1 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施洗的圣-约翰被斩首,P172.在媒介传播中,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启示是:欲望的模仿,传播者对传播者的 虚假认同在媒介传播中,往往会出现“XX热”现象例如,CCTV《感动中国》 品牌栏目的成功使各地方台刮起一阵“感动热”,《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使媒体 领域掀起一股“舌尖热”,“好声音热”更是随着《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而瞬间来 袭这样的例子在实际传播活动中举不胜举,其实它们就是“希罗底欲望的转移” 在传媒界的集中显现A传播者传播的成功,使B……传播者前来争相模仿,然 而这种模仿大多数情况下是盲目的正如“小孩必然把最亲近的大人当作楷模” ①一•样,传播者对传播者的模仿只是力求于同样的成功,他们看到的是媒介成功 的传播活动所带来的收视率及效益"而不是传播活动本身。
而整个模仿过程(即 传播者对传播者产生虚假认同的过程)中,对媒介起希律王的作用的就是受众 萨洛美害怕宴会的结束迎来希律王的清醒,从而导致欲望的破灭,传播者在追求 传播效果时也一样传播者在看到其它传播者成功地将讯息传达给受众后,它们 不希望等这种“热潮”退潮后再对受众传达相似的讯息所以,它们争先恐后地 加入这种“热潮”,从而成为弄潮儿中的一员然而,它们这种模仿并非出于对 成功者真正的认同,仅仅是出于对传播效果的一种狂热追求,是一种虚假认同 但是,随着众多传播者的加入,这种“热潮”在迅速高涨的同时也加速了美丽泡 沫的最终破灭在传媒领域,这种传播者对传播者的虚假认同可以加速某类节目 或讯息传播形式的新陈代谢,同时会促使这类节目或传播形式迎来最终的成熟1. 宾客对萨洛美欲望的认同〈施洗的圣-约翰被斩首〉文本中明确描写到 “萨洛美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她”, 希律王对此的回应是“不敢拒绝她”同样是“要约翰的头”这一欲望,为什么希律王拒绝了希罗底,却不敢拒绝 萨洛美?这其中主要是宴会上所谓的“宾客”起了作用宴会上,萨洛美进来跳 舞,宾客表现得很是欢喜因为萨洛美的舞蹈满足了宾客们欣赏的欲求,而宾客 表现出的欢喜其实是对萨洛美舞蹈的一种认同。
所以,最终宾客对萨洛美欲望的 这种虚假认同使欲望的模仿得到了延续这点其实是“集体记忆”在虚假认同过 程中的形成在媒介传播中,这一环节表现为“集体记忆”的形成在这里,传播者就好 比希罗底和萨洛美,它们是最初的意见领袖它们创造了最初的“差别”记忆, 然后通过多级意见领袖的作用,最终形成特定版本的“集体记忆”这样,一种 新的拥有共享的归属感特征的“信息场景”就会形成②当这种“信息场景”形 成时,最初的虚假认同群体就会显露媒介建构的“集体记忆”与这部分受众对①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施洗的圣-约翰被斩首,P169.%美)约书亚-梅罗维兹.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媒介的预期幻想有一定的关联性受众为了得到他者对IH己的认可,更愿意挨弃 预期幻想与这种“集体记忆”的“差别”,来共享这种拥有归属感特征的“信息 场景”大众传媒召唤出关于文化身份的集体记忆,并将文化身份的抽象概 念转换为易于记忆的直观形象、符号等,使其清晰明了起来,而不再止于记忆与 想象,常常能够收到良好的构建效果⑴受众被这种“信息场景”“召唤”后, 受“集体记忆”的影响会逐渐变大,其对媒介传播的预期幻想与“集体记忆”的 “差别”会逐渐减小。
最终,这部分虚假认同群体会强化媒介的文化身份建构, 从而形成更为稳定的“集体记忆二“集体记忆”是由“传播者对传播者的虚假认 同”向“受众对传播者的虚假认同”过渡的关键环节,也是虚假认同促使传播效 果达标的重要前提1. 希律王的虚假认同希律王的虚假认同往往被看作“集体迫害”的前奏, 即虚假认同产生危害的开始依文本,希律王的虚假认同主要分为抵制性认同、 被迫性认同和从众性认同三部分当希律王关起圣-约翰,而拒绝希罗底的欲望 时,他对“要圣-约翰的头”这一•欲求的抵制性认同己经开始虽然他表面十分 抵制这一要求,但同时喑示着他最终的屈服他的抵制性认同结束于萨洛美完全 模仿希罗底的欲望的时刻,被迫性认同也于此开始萨洛美要约翰的头,他不敢 拒绝她他的这种“不敢拒绝”其实是最后一个宾客对其他宾客的一种妥协,是 其被迫性认同的表现《替罪羊》中也说道:“宾客一致反应,在模仿危机的最高 阶段,他们提供了唯一能起决定性介入的人群类型半存在一•个-•致要实行谋杀 的人群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