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4课时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4课时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7课时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8课时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8课时第六单元 统计 4课时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逻辑推理 2课时第八单元 总复习 5课时综合应用 打 1课时综合应用 粉刷墙壁 1课时 课程表 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1 语文数学语文数学语文2语文语文数学语文数学3数学科学科学语文自习4音乐英语音乐体育体锻5心理美术自习自习劳动6英语手工英语英语美术7体育班队自习思品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周课时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一 3.2~3.8 开学报到4 六 3.29~4.5 1、体积单位进率练习5 图形变换1、轴对称2、容积2、旋转3、体积和容积综合练习一3、欣赏设计4、体积和容积综合练习二4、单元练习5、数学活动或整理二 3.8~3.15 因数和倍数1、因数和倍数5 七 4.5~4.12 1、粉刷围墙5 2、因数和倍数练习2、单元复习一3、2和5的倍数特征3、单元复习二4、3的倍数特征4、单元质量分析5、2、5和3倍数特征的练习5、数学活动或整理三 3.15~3.22 1、质数和合数5 八 4.12~4.19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产生5 2、质数和合数的练习2、分数意义3、单元复习3、分数单位4、第一、二单元质量分析4、分数与除法5、数学活动或整理 5、数学活动或整理四 3.15~3.22 长方体和正方体1、认识5 九 4.19~4.26 1、分数意义练习5 2、长正方体认识的练习2、真分数和假分数3、表面积3、带分数4、表面积的练习4、练习5、数学活动或整理5、数学活动或整理五 3.22~3.29 1、体积的认识5 十 4.26~5.3 1、期中综合复习5 2、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期中检测3、体积计算的练习3、期中质量分析4、体积单位进率4、分数的基本性质5、数学活动或整理5、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周课时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十一 5.3~5.10 1、最大公因数意义5 十六 6.7~6.14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5 2、约分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一3、约分练习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二4、最小公倍数意义4、单元质量分析5、数学活动或整理5、数学活动或整理十二 5.10~5.17 1、最小公倍数求法5 十七 6.14~6.21 1、计算题质量分析5 2、最小公倍数的练习2、综合运用能力质量分析3、通分统计3、众数认识4、通分的练习一4、众数练习5、通分的练习二5、折线统计图分析十三 5.17~5.24 五一劳动节 5 十八 6.21~6.28 1、折线统计图练习5 2、打3、数学广角4、练习5、统计和数学广角两个单元质量分析十四 5.24~5.31 1、数学活动或整理6 十九 6.28~7.5 总复习 5 2、分数小数的互化3、练习4、分数小数的大小比较5、练习6、单元质量分析十五 5.31~6.7 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5 二十 7.5~总复习 2、同分母分数连加或连减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一5、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二 新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课时安排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粉刷围墙1课时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4、约分.....................................4课时左右5、通分.....................................4课时左右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六、统计(3课时)打.........................................1课时七、数学广角(2课时)八、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 轴 对 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1、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2、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