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于诗国的历史,但现在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权力探讨古典诗歌在创作与批评方面的处境与未来走势,为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这种古典艺术形式找到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路径,是每一个诗国后人应有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担当现代律诗的创作与批评,存在着“以律绳诗”的单维批评定式专求格律,忽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志内涵,并不十分在意诗歌的意境、韵致或是格调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对当时类似的风气进行分析,认为“泥古诗之成声”和在平仄字句方面“摹仿而不敢失”的做派,会导致“无以发人之性情”的结果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性和实践期许及时进行创变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只有灵活、开放地审视格律要求,不斤斤于格律的形上法则,才能创作出更符合当下人们精神和情感品位的古典诗歌明代中期的诗风也表现得较为迂执对此,何景明曾希冀用清通简易的方式予以调适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何景明把那种规行矩步的作诗方式称为“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
他不否认作诗应遵循古人矩镬,但认为应“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关键是要写出真的自己而我们今天的律诗创作,却是一种以格律为宗旨和评判法则的单维批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矩镬,或者可以叫作一种公式化的思维定式和批评行为这种批评思维和批评逻辑实际上比概念化批评更缺乏艺术精神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以意为主”便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要领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指出,“学诗当识活法”,而“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诗人“以意为主”,创作时再以“活法”运之,便可造就鸢飞鱼跃般活泼生动的诗歌境界作诗当“以意为主”,当以“活法”运之,古人看得何其透彻!“意”可包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精神活动活法”则是诗人贯通自身与前人矩镬并“神而明之”的诗学真髓只有写出真景、真情,才有真诗也只有不拘束于形式格律,不计较于尺寸得失,才能“以意为主”,才能不失真率自然之妙作诗要真,就不能以律绳己,更不能以律绳人盘活古代诗歌艺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不能“参死句”,守“死法”唯有开放和包容,古典诗歌才有未来。
选自郭鹏《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以恢复其至高的文体权力,是诗国后人的文化责任B.不打破以格律为宗旨的形式主义法则,就无法创作出契合新时代精神的古典诗歌C.清通简易的方式,重在写出真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中期较为迂执的诗风D.“活法”摒弃了前人格律规矩的束缚,是“以意为主”创作理念的实践运用原则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以恢复其至高的文体权力”,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于诗国的历史,但现在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权力探讨古典诗歌在创作与批评方面的处境与未来走势,为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这种古典艺术形式找到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路径,是每一个诗国后人应有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担当”;C项,“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中期较为迂执的诗风”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无此意;D项,“‘活法’摒弃了前人格律规矩的束缚”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是“‘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并非“摈弃了前人格律规矩的束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写作目的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B.文章引用了多则古典文论,在增强论证说服力的同时也揭示了论题的历史延续性C.文章从创作和批评两个维度切入,着重论证两者互相影响造成了现代律诗的困境D.文章提出“作诗要真”,是对“以意为主”“活法”这两条作诗原则的概括和深化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C项,“着重论证两者互相影响”说法有误,本文并不是着重论证创作和批评两者相互影响,而是着重论证了现代律诗的创作与批评,存在着“以律绳诗”的单维批评定式,专求格律,忽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志内涵,并不十分在意诗歌的意境、韵致或是格调致使“今天的律诗创作,却是一种以格律为宗旨和评判法则的单维批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矩镬,或者可以叫作一种公式化的思维定式和批评行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古典诗歌表达感情、寄托人生情怀方面的优势,就能使这种艺术形式重续辉煌B.通过李东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律绳诗”可能给现代律诗发展带来不良后果C.格律在严格要求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诗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现代律诗是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发展,格律上的进一步解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就能”说法过于绝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舒缓内心的压力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画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欠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完全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