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咏史怀古赏析14首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8.19KB
约11页
文档ID:47491754
咏史怀古赏析14首_第1页
1/11

1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复习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 ,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西晋咸宁五年(279) ,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浚,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 起楼橹, 开四处门, 其上皆得驰马往来” ( 《晋书·王浚传》 ) ,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 将不广, 城不固, 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 致使 “上下离心, 莫为皓尽力”( 《三国志·孙皓》 ) ,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

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 “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2 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苏 武 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苏武庙》一 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首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尽管世态炎凉可鉴,但是,一个爱国者的崇高精神却是万古长青,令人怀念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就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的 “云边雁断”句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

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 “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总之,三、四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这两句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 ,汉室江山 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 “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 , “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 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色如下: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落笔突兀,波澜骤起,极写了苏武生前见到汉使时的激动情景;第二句是写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时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磨炼;第五句是写归汉后之所见;第六句是回忆其出使时的装束和年龄;第七、八两句是写归汉后的感叹。

时序上的跌宕转换,既扩展了诗的境界,又使语言显得轻捷活泼,毫无板滞之感从空间的角度讲,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苏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现,第二句是写苏武庙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写苏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写空间的上方,显出苏武“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国心情;第四句是写空间的下方,显示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第五句写朝廷楼台,第七句把笔触伸到茂陵,这样,苏武生前、身后活动空间场景的大幅度跳跃,就为表达诗的主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使诗篇扩大了容量,具备了纵横捭阖的悲壮气势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诗歌中活用历史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扩大诗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产生某种暗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则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另一则3 记载:“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当年苏武滞留塞外,目之所见,是“胡天月” ,是“塞草烟”,是’云边雁断” ,是“陇上羊归” ,既是其亲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见之于史书的典故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

“甲帐”、 “丁年”等皆是用典 “封侯印”也见之于史书,说苏武归国后,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始赐爵关内侯运用典故,令人毫无生硬堆砌、偏僻艰涩之感,从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工整,而且灵巧奇绝三、四两句,主要从空间角度描写苏武留胡时环境的艰难;五 、 六两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时间的漫长 两联有机配合, 便从时、 空观方面突现了苏武不可动摇、固若磐石的爱国之志其中“甲帐”、 “丁年”的对仗更见功力,看似信手拈来,而实有巧夺天工之妙经五丈原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诗鉴赏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了匡复汉室江山,统一国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深沉的贞忠和非凡的才智,被人们视为智慧的化身,忠诚的榜样,民族精神的代表者,历来为人们所敬慕 《经五丈原》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五丈原诸葛孔明祠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限惋惜之情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是写诸葛亮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神速挺进,直逼曹魏,纪律严明的蜀军阵营对西汉宫阙所在地长安造成了严重威胁。

“ 铁马云雕”显示了蜀军声威的雄 壮, “柳营”表现了诸葛亮治军有方的杰出军事天才,“高压”则反衬出蜀军势力雄厚,具有摧枯拉朽之威总之,这两句重在刻画诸葛亮运筹帷幄、戎马倥偬、挥师惯战的动人形象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写正当蜀军安营就序、关西战云密布之时,诸葛亮不幸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他的去逝,给蜀汉政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也给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困局妖星”一词颇具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 天公不肯作美的极度惋惜之情,也暗示了灾难即将降落蜀汉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是说诸葛亮壮志不酬,主要原因是后主刘禅不听诸葛亮生前屡次忠告,同时,当时其他种种客观因素也在起着大小不一的阻挡作用,并非诸葛亮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诸葛亮统一国家所做出的主观努力 “空寤主”三字,既写出了诸葛亮对 刘禅不懈开导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同时也暗示了北伐未捷的主要责任应由昏聩的后主刘禅承担不由人”则表达了诗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感叹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是说诸葛亮逝世后被人塑成神像供在祠庙中,身后名誉虽佳, 但却不再能够参与国事,而谯周却以妖言迷惑后主,竟被刘禅当作 “老臣” 加以宠信。

这里, “象床宝帐”的寂寥,实际上已与首句“铁马云雕”声威的雄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点出亡国佞臣谯周,也隐隐含有比较二人政绩之意,既讥刺谯周违背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的遗志,也讽刺了刘禅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无能, 从而进一步表现了诸葛亮挽转乾坤、忠诚柱国的心灵美4 像《苏武庙》一样, 《经五丈原》也是温庭筠诗中难得的悲歌慷慨之作, 在艺术技巧上很有独到之处这首诗善于围绕中心,展开场景,抒发感慨诗的题目是《经五丈原》 ,故诗人在描写中就果断地舍 弃 了对诸葛亮一生中其他戎马倥偬征战生涯的并列,而把镜头紧紧对准了五丈原——这留下诸葛亮最后一记闪光脚印的场景,展开层层刻画诗的首联和颔联,叙事抒情相结合,而叙事又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井井有序地顺序展开事件诗的颈联和尾联以抒写感慨为主,但颈联基本上是为诸葛亮生前壮志未酬而致慨,尾联则是含蓄地谴责后主和谯周在诸葛丞相死后的昏聩之举,怒二人之不争,以反衬诸葛孔明见识之超人,感叹其后继不得贤才另外, 这首诗的感情也极为深沉、感人,在构思立意上与杜甫《蜀相》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别具新意,不落窠臼,堪同《蜀相》媲美哭李商隐(其二)崔珏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崔珏诗鉴赏李商隐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